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范文十篇

更新时间:2022-06-25 来源:汇报材料 点击:

【www.rubber-label.com--汇报材料】

***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文章10篇 ,欢迎品鉴!

【篇一】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树立“矢志爱国,报效社会;博学笃行,传承文明;求真创新,奋发有为;明礼修身,自立自强”的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内容,最突出的就是体现了大学生对真善美理想人格的追求。使自己的人格完满,就要不断的加强自我修养: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其次,要做到胸怀磊落,谦虚诚实,这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美德。再次,大学生还应当做到仪表端庄,服饰适当,举止得体,礼貌待人,语言文明,谈吐优雅。

  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广大师生作为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群体,容易接受社会和谐必须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不易全面理解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和谐与融洽。事实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以科学发展观和公平正义的原则去解决市场经济带来的矛盾,才能以对人类未来文明和后人负责的态度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要求,去解决人的生活方式中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矛盾。更好地形成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同心协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任何远大的理想都如滴水穿石非朝夕之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定是一个长期而又曲折的过程。在此期间,我们必将遭遇一个又一个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需要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付出艰辛的努力。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动员鼓舞广大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持续团结奋斗,尤其离不开强大的思想保证和坚实的精神支撑。

【篇二】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知行合一,是阳明先生对我们的教诲。行出来的知,才是真知。真知不在于语言上如何表达,而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上。

  行动,就是要争分夺秒地利益和成就他人——在工作中成就伙伴,在家庭中成就家人……对于每一个有缘走进你生命中的人,利益对方最简单、最直接、也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送他或她一本《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在致良知四合院,一位同仁发自肺腑地说:“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一本书,轻轻翻开,用心阅读,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生命,让一个家庭走向幸福,或是让一家企业迈向伟大。(推荐阅读:李金忠一家;江南春:迎接新商业文明的曙光)

  成就一个人就是成就无数人——这才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一路走来,见证了太多人的生命,因为圣贤思想而变化气质、焕然一新,每每想起,不由让人热泪盈眶。

  在这个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祖国的召唤就是致良知四合院的使命。衷心希望各位同仁能够起而力行,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将生命汇入到伟大时代的洪流之中,书写无悔的人生!

  深深深深地祝福大家!

【篇三】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他的源头可以一直追溯至鸿蒙未开,天地未分之时,就是在这片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足以令世界惊叹的文明。孤城绝塞,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声势浩大,威严耸立兵马俑;有形象生动的甲骨文,有龙飞凤舞的狂草;有笔直端庄的正楷,有流畅连绵的行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国还有着一套庞大的礼仪,科举,官员制度,这种种的一切,让我们享有着数千年的辉煌历史。我们也因此逐渐产生了自负干。

  然而,所有的骄傲,所有的自负,都伴随着炮火声被击碎,被摔破,那些所谓的五千年文明,在面对敌人的刀锋时,竟是如此不堪一击,那一件件精美的瓷器,一幅幅珍美的画卷,被肆意扔掷于地上,踩在脚底,好像我们的文明也被踩在了脚底,陷入沉睡。

  我们不禁回想:“我们,做错了吗?”

  于是开始广开言路,大招大揽,不断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但是我们又回首发现,自己究竟成了什么样子?这边一块,那边一点,中国人的意志也逐渐开始模糊,文化的辉煌好像离我们又远了一点。那种屹立于世界之巅峰的自信,不见了。丢失了。

  我们曾想丢弃耻辱前行,却不知道耻辱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如今的中国,各种文化互相交织,却是一派乱像,各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互相冲击,文化的多样性都有了,但是等这么多文化最终融合以后,所产生的那个东西,还是“中国”么?如今越来越多父母,自己的孩子还没理解几首古诗,就拉着他去学习英语,美名其曰:“英语是世界性的语言”殊不知,5000年前,又是哪里为世界之中心?就算如今偏移了位格,为什么不想着重回世界巅峰?而去选择别国的文化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最令人费解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这样,盲目追求外国产品,认为:“外国的就是最好的”,过外国节日,原本的文化被他们抛弃,原本中秋的明月,重阳的茱萸,变为了圣诞树,南瓜灯。就像外国人一样。或许文明没有地域性,但是文化一定有,不然为什么只有这片土地诞生了我们的文明?

  他们为了追求而追求,身上那种身为礼仪之邦,天朝上国的自信,那种自付不会输给任何人的自信,好似被我们遗弃了。

  如今的中国,文化乱象,急需寻找一支主心骨,作为文化融合的主体,这时候,我们理应高昂着头颅,露出不言而喻的微笑,然后洪亮的说道:“选中国文化!”理应如此。

  一个文明,一种文化若想要立足于世界之林,则必须要增强文化自信。当我们好不容易摆脱了,战胜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为什么又不愿去拾起那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莫非我们摆脱了肉体的奴役,又要重新回到精神的控制上去么?

  只有当我们内心重新拥有那种以一持万的自信之时,中华民族,华夏文明才有可能回到五千年前那,原本属于我们的宝座上!

【篇四】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在时间充裕且心静的春节假期,怀着一颗敬畏之心阅读了《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一书。因为珍惜,所以读得用心,真就应了书中所说“人生重大的真理是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道理一样,在精读后,意外收获了改变和颠覆我三观的秘密,被深度洗礼后的心灵变明亮了,感觉收获满满。

  深度聚焦后,让我感悟最深的是,“心”是一切的本源,“心”明了、“心”净了,凡事都通了。因为心中拥有无尽宝藏,让每个人的生命如此充满希望,心灵品质提升了,就可走上一条康庄大道。

  心为何物?身之主宰便是心!心灵感受到的是阳光,便会发出正能量,汲取到的都是力量、信心,是勇者无畏和勇往直前。如果心灵感受到的是雾霾,便会看任何人和物都缺少敬畏感,汲取到的是自负、傲慢、玩世不恭。很多时候,我们遇到工作上止步不前、职场或社会关系紧张、家庭不幸福、对小孩管理忧心、与他人相处不愉快等情况,都跟个人心灵品质建设有密切关系,“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一个人如果能修炼好、管理好自己心灵品质,围绕他的事都是通的、顺的,通过行为的作用与反作用折射出良好的德行,与周围的人、事建立起心与心的链接,自然心想事成。

  每个人心中都拥有无尽的宝藏,需要通过建设心灵品质将宝藏开发出来,所以在心上用功夫,是最有意义也是最有效的。心灵品质建设的厚薄决定了一个人成就与幸福的大小:心灵品质建设的强大,培养出来的是内心坚定、奋进、搏击的态度;心灵品质建设的孱弱,培养出来的是犹豫、懈怠、畏难的态度。同一个平台,两种不同的态度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与命运。

【篇五】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在学习过程中,队员们充分了解到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根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对我们党、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认识、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念就,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篇六】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学”,首先就是要定时定量地读书。

  你可以选择一个人读,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阅读固定页数,10分钟、半个小时都可以。读书,最重要的就是持之以恒。

  你也可以选择共读,比如和家人、同事聚在一起,共读一本书,然后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在一个能量场中彼此激荡。

  当你在开车或者走路的时候,也可以选择听书(这本书的音频版本,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利用零散时间,接受圣贤思想的滋养。日积月累,你会感觉生命越来越明亮。

  读书时,要做到“三到”:身到,口到,心到,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深意。比如什么是“心中拥有无尽宝藏”?“行为作用与反作用”到底意味着什么?“明心”功夫之一,就是对“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体证,这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当一个人能够时时刻刻以这一真理来引导自己的人生时,就是在时时刻刻种下生命幸福乃至圆满的种子。

  除了“明心”,还有“净心”功夫。所谓净心,就是观照、反省、引导。(推荐阅读:明心功夫的七大要点;九个步骤,深刻反省,找回自己)

  对初学者而言,反省是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反省并不是每天临睡前在头脑里把一天的经历过一遍“电影”,而是按照书中所写步骤,以一颗真诚之心,将自己的恶行恶语恶念写在纸上,然后深刻忏悔,如此,才能倒空心中的污垢,拔除苦痛。

  观照,就是随时随地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这几乎不需耗费额外时间,只需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念头的觉察,一有不好的念头萌生,即刻去除。

  而引导,则是净心的根本。通过立大志、发大愿,将自己的才华、智慧、能量等奉献出来,尽可能地去利益他人。根据“行为作用与反作用”,当我们帮助他人建设心灵品质时,自己的家庭和生命也将变得更加幸福圆满。

【篇七】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公司一名员工在读了《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之后的感受。

  对中华文化的骄傲感,对文化复兴的使命感。

  读到致良知大型论坛学习会的发展,传播的迅速,甚至翻译成多过语言,想到成就一个人就是成就一群人。致良知四合院这样的行动,对整个世界像一股清泉净化人心。读到哽咽,内在的共振,深深的骄傲!

  致良知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一剂良药,践行致良知,使我们的光明大道,帮助自己,传播致良知是我们的使命,推动人类文明。

  一念一言一行+时间累积作用。

  数学题的算法让我非常震撼,帮助一个人看似小事情,甚至感觉看不到成果,其实时间的变量加进来,就大不一样!

  成就一个人就是成就无数人,追随一项伟大事业就是利益无数人,教坏一个人就是教坏无数人,搅局一项伟大事业就是伤害无数人。

  一个念头、一个行为也这样加入时间的累积作用,也是成就无数伤害无数,首先是对将自己的成就与伤害。

  所以要随时明心、净心。觉察自己的念头,检查自己的行为,抬头三尺有神灵,一切根源来念头,所以日日勤拂拭,建立雷达系统。

  立志,我要成为哪一种人?

  五种入流之人:士人,能人,君子、贤人、圣人。

  以往最多是士人,所以很努力依然有那么多困惑,就像王大师,整个人很干净,链接更高的能量,立志拯救世界的人不会为原生家庭的事情痛苦。越是能量低的人,越是志向低的人,困惑越多。所以,知行合一的目的就是致良知,一,就是立志。

  有内外合一的远大志向,才不会沉溺痛苦,才能更快穿越甚至超越。

  在生活中的启发与运用:

  面对父母矛盾的痛苦:一方面要面对和探寻解决的路途,第二,就是立志做帮助这样家庭的导师,这一切的发生就是为了锤炼我,我一切的投入就是为了一项伟大事业,一个伟大的使命,何必痛苦与一时,何必焦虑于一时?带着恐惧也带着感恩,感恩这痛苦里的使命,感恩这样的体验与一点点的成长。

【篇八】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党的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许多社会学家在总结人类历史时,说人类的每一次跨越总是文化的跨越,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最终是文化的较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 习总书记为何如此重视文化自信?我们提出“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又如何要践行“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与中华文化软实力

  (一) 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影响力

  1、   文化软实力的概念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实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说它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指引。

  2、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什么元素和符号最“中国”?其实不用说外国人,就连我们自己脱口而出的也往往是长城、武术、中医、京剧等等。而它们的共性,就是“古老”。这些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勾勒出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源远流长,构成了世界熟知的那个“传统范儿”的中国。然而在不知不觉中,中国的“创新秀”正迎头赶上,打造着中国新的国际印象。如果说文化符号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名片,那么这张“名片”上的内容显然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国家实力的持续跃升,它也会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既传承热情大气、踏实肯干的做事方式,又富有标新立异、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不断更新的中国形象已经成为我们国家重要的软实力。书写了千年的中国故事,如今正翻开新的一页。让中国的名片更闪亮,既需要吸引八方客来亲眼看看,更需要我们自己主动走出去。面对愈发多样的文化元素,中国人只有更加主动地讲好自己的故事,才能展现中华文化风采,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这正是文化的力量。

  (二) 文化自信,这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题中之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同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昨天、今天和明天,历史、现实和未来一脉相承。中国的未来决不是西化,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是发展阶段的差异,其重要原因在于文化基因的不同。人不自信,谁人信之?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国家命运、民族前途满怀信心。

  为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高度重视文化自信,这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题中之义。

  二、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中国极为重视的第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三个“更”,凸显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至少包括这样几个层面:

  (一)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从5000年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中走来,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的爱国情操,“天下大同”的人类情怀,“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民惟邦本”的政治理念,“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合”的美好理想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这些思想、精神、追求和理念历久而弥新,在不断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展现出巨大的文化光辉,焕发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性格气节、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文化基因,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正因为有着如此强大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文化激荡和世界民族先进之林中充满坚定的文化自信。

  (二)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革命理想不懈奋斗历程的文化写照,它联系中国共产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对于共产党人而言,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和清醒剂,是最好的教科书。当代共产党人只有从革命文化中重温历史、感悟初心、接受洗礼,才能真正明白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清醒认识我们党与生俱来的精神特质和政治本色。只有用具有丰厚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的革命文化熏陶思想、滋养心灵,使红色基因融入党员干部的精神血脉,才能使当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变得深沉而执着,精神品格变得高尚而坚毅。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容动摇,精神家园不能迷失,红色基因不可变异。革命文化构成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传统和精神标识,是中国共产党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的精神支柱,也是当前广大共产党员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这种体现无产阶级政党独特精神气质、代表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精神标识的特殊材料,对于挺立当代共产党人精神脊梁而言,其作用不容忽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政治信念、市场意识、社会理念、公民伦理和人本精神等层面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与价值,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最佳支撑。我们在面对各种文化价值的冲击和社会思潮的碰撞时,能够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坚持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借鉴,打破“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西方话语偏见,发出和传播我们自己的价值理念,为人类文明作出我们的独特贡献。正是这种科学的文化方向,我们才能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充满文化自信。

  (三)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的文化。这一条说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孕育、产生、发展的客观历史条件。任何一种文化的孕育、产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时间、空间所提供的客观条件,有什么样的社会和时代的客观条件,就会孕育、产生什么样的文化。具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言,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什么人主观臆想就能创造出来的,而是基于当代中国的具体文化和各方面实际,结合当今时代的各方面客观条件,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孕育、产生、发展起来的,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如果脱离了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当今时代的具体条件,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不会孕育、产生。即使基于这样的实际和条件孕育、产生后,如果再次脱离实际和条件,那它也不会持续发展下去,而只能是走向衰败和没落。

  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和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方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和‘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条件。”

  (一)多元文化发展

  费孝通先生,用了非常精炼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四句话来概括“文化自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珍爱、热爱自己的文化,认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同时也要认识到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在这样一种互相尊重的情况下,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

  海北藏族自治州古为羌族居地,数千年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西王母文化、昆仑文化等文化瑰宝。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接合部,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由来已久。这里生活着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等27个少数民族。藏、蒙、回、撒拉、土族五个世居少数民族在海北创造了属于自身的独特文化,又呈现出和谐共处,彼此交融的文化特征,作为海北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而存在。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在海北这片热土上共同生产生活,厚重的历史文化、多民族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以及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在这里汇聚融合,形成了多民族、多文化的汇聚地,成为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海北藏族自治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对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或许海北州各族人民群众根本就不需要用“高大上”的语言来评说,在他们的心中,不论怎么创怎么建,就是希望各族人民群众都能像一家人一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就是希望大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日子越过越好。“像一家人”就是共一个家园,“过好日子”就是同一个梦想。

  (二)打造精神高地,笃行文化自觉

  省委书记王国生深入海北藏族自治州调研。在他强调,海北州不仅有丰富的物质资源,更是一片精神的高地,同时,生态建设的责任重大,是一个可以做大文章的地方。要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尕布龙”精神,打造精神高地;在文化旅游上要树立品牌意识,以品牌扩大影响、提升品位、促进发展。我们有义务打造好中国原子城理想信念教育学院这个阵地,沿着国之脊梁的壮阔征途,熔铸“青海精神高地”的永恒基石。笃行我们的文化自觉。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今天,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勇气,向着美好生活的幸福彼岸逐梦前行。行走在筑梦中国伟大征程中,13亿多炎黄儿女更应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在续写中华民族辉煌成就的同时,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更好的中国方案。

【篇九】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会)召开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理论研讨会,现将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刊发,以求推动文化自信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在文化自信中汲取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关于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关系,首先要确认的事实是,由于民族复兴这一历史诉求在近代的出现,中国的文化自信经历了内部的蜕变,原有的结构被打破,原先非主流的因素得以突出,形成带有时代特征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形成了深厚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世代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延续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可以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形成了我国的“独特优势”。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提醒人们,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这就是说,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自信并非简单地立足于固有传统,而是在变革的基础上的自信。

  直到18世纪,中华文化的确因其古老、完备而为世界羡慕,一度还出现了“中学西渐”的局面。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随之涌入,中华古老文化的过时性暴露出来。伴随着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反思和怀疑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如严复所言,“中国自甲午一创于东邻,庚子再困于八国,海内憬然,始知旧学之必不足恃。”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重新肯定儒家传统思想之积极意义时,也指出,“近代中国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畏惧变革、抱残守缺,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

  “封建统治者”因循守旧,畏惧变革,并不代表全部中国文化精神,中国人也并非完全不能认识到文化创新之重要。《周易》中早就有“与时偕行”的思想,儒家思想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说,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也提出过圣人“不法其故”、“不循其礼”,“三代不同礼”的思想,这才有了后来的“旧邦新命”的命题,即发生蜕变以后的中国文化自信。

  经历170多年的历史探寻,今天的中国已经能够证明近代以来文化变革运动的选择是符合历史之必然要求的,不能无视这个基本的文化史进程来谈文化自信。

  20世纪至今,与民族复兴同步,中国传统文化事实上处在变革之中,也就有了现代化的,即邓小平所说的“跟上时代”的伟大成果。应该说,今天提出“文化自信”,其意不在于纠缠文化史本身,而在于正确引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最后完成。

  一个重要的文化事实是,在承认并主张文化变革的过程中,一开始就存在着违背辩证法的形而上学、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即只讲变而不讲不变,主张完全放弃中国文化,全面接受西方文化,用西方的观念及制度来改造中国。

  这类主张已经被20世纪的历史否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成功,在文化模式上就是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改造,又对“全盘西化”予以拒绝:一方面,革命拒绝了西方资产阶级把中国变成殖民主义附庸的愿望;另一方面,革命还成功拒绝了教条主义“西化”愿望,坚持用中国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美籍学者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 中就从这个角度确认:“二战期间,中共提出了一个公式:改造西方文化以适应中国的形式,即以‘民族的形式’在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引进社会主义的文化,以适应中国的模式,保留其精髓。”

  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但历史上发生过的问题还会发生,改革开放以来西化思维定势的泛滥就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就在于对“全盘西化”思维模式的警惕。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考察时,针对把中国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西方东西的现象,指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这里虽然说的只是课本中的古诗词问题,但习近平总书记用了“‘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一重要判断,表明他敏锐地感觉到,在当下所谓“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现实地存在着一种文化危险———“唯洋是从”即唯西方文化是瞻,以“去中国化”为荣的危险。

  去掉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标识,后果就是《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西方资产阶级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西化之推行,民族文化之被摧毁,是民族的悲剧,因为那是被西方资产阶级强加于上的,结果是使自己这个民族更加适合于接受西方的奴役和剥削。习近平总书记曾尖锐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为了从思想上彻底破除西化思维的统治,习近平总书记从方法论上指出,“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坚持与运用,其意义即如毛泽东当年对五四运动的辩证分析:反对把传统文化中的一切都无条件地去掉,必须和应该保留传统文化中的好的、有生命力的东西,甚至如国家治理体系与机制的中国元素,唯保持变与不变的平衡,国家与民族才能健康前行。

  在中国历史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的每一重要关头,依靠不断自省而演化的文化自信与自觉精神,中国人才把握住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方向,使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日益接近。

【篇十】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从《诗经》中的“坎坎伐檀”到《史记》中的“金戈铁马”;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同学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这与古人的勤学是分不开的。“头悬梁锥刺股”讲的是苏秦好学的故事。苏秦夜以继日发愤苦读,困乏时,以锥子刺大腿,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读书光好学还不够,还需善疑好问。孔子从小入太庙“每事问”,他主张“疑思问”、“不耻下问”。荀子把“不知则问”和“不能则学”相提并论。王充更是强调“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他们都把学和问联系在一起。不学不问怎能成为学问家,学贵在问,这样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处处体现了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也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在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吗?当今社会,大家都说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了,这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中国传统文化上下几千年源远流长,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们身上流着同样的血,我们学习着同样的文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学们,让我们畅饮这“源头活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时刻浮现我们的脑海,让人定胜天、锐意进取、浩然正气、居安思危、爱国爱民等伟大的民族思想推动我们进步,让我们牢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传统文化,争做美德少年,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本文来源:http://www.rubber-label.com/bg/111927/

为您推荐

标准化幼儿园创建工作汇报集合3篇

汇报,汉语词语,[释义](动)综合材料向上级报告,也指综合材料向群众汇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标准化幼儿园创建工作汇报集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标准化

2024-02-02 08:48:21   标准化规范化汇报材料   标准化管理6个方面  

上半年机关党支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汇报【六篇】

“廉政”一词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现在所说的“廉政”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后来,廉政中的

2024-02-02 07:56:19   2023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2023年党风廉政工作要点  

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情况汇报范文(通用8篇)

汇报是向上级机关报告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使用的公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情况汇报范文(通用8篇),仅供参考,大家

2024-02-02 07:48:22  

政协党组工作汇报3篇

意识形态,哲学范畴词汇,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也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下面是小编

2024-02-02 07:32:22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教育整顿个人检视情况汇报范文(精选16篇)

通常是数字的名称,或者是某个物体的计量单位。一般指一个生物个体或是一个群体中的特定主体。个体的哲学意义:个体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社会地位、能力、作用上有区别

2024-02-01 20: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