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调研报告集合3篇

更新时间:2022-07-04 来源:调研报告 点击:

【www.rubber-label.com--调研报告】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和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加以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实施农村振兴战略。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县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调研报告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篇1】县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按照《关于开展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专题调研工作方案》的统一部署,省人大常委会组成7个调研组于3月28日至4月19日,对全省41个县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和乡村振兴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各调研组通过现场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其中的534个乡镇和390个村级组织开展了实地调研,占全部803个乡镇总数的66%,对其余乡镇通过填写表格、提交汇报材料等方式进行了信息收集。调研结束后,调研组召开了碰头会,交流了各组调研情况,并进行了认真汇总,现报告如下:

  一、财政体制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意见推进情况

  (一)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推进情况

  1.改革进展情况。各级党委、政府对省委提出的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工作高度重视,锦州、阜新、葫芦岛等市早在今年的1月份就出台了关于完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主要领导亲自督导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工作,各市县财政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2.改革的主要内容。各地财政体制改革在具体内容上不尽相同,大体包括:(1)划分县、乡收入范围;(2)厘清县、乡支出责任;(3)建立转移支付制度;(4)制定奖惩措施。

  在收入划分上,沈阳、丹东、铁岭等地顺延省对市的财政体制,将共享税收下放到乡镇,然后按乡镇类别实行不同比例的总额分成、财力上解。其他地区采取按税种划分县乡收入范围的方式。

  在支出划分上,各县基本按照行政隶属等原则划定支出范围,但对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责划分还不够具体。在支出方式上,绝大多数市县将乡村教师工资纳入县财政支出保障范围,部分市县将乡镇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基本运转经费纳入县级财政支出保障范围。

  在转移支付制度设计上,各市县在测算乡镇收支基数的基础上,按收支差额确定体制上解乡镇和体制补助乡镇。对体制补助乡镇,各地采取了全额补助和差额补助两种方式。

  在奖惩制度上,各地主要是围绕超收分成、飞地税收和超收奖励三个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在超收分成上,多数县在出台的体制文件中明确,从2018年起,3年内乡镇新增财力全部留给乡镇,个别县对乡镇收入超基数部分按比例分成。对于乡镇利用飞地招商形成的税收,沈阳、鞍山、抚顺、锦州、阜新、辽阳、铁岭、葫芦岛所属市县采取引进乡镇、园区或落地乡镇按比例分成;朝阳、本溪所辖市县采取谁引进谁受益原则返给引进乡镇;宽甸、凤城采取一事一议原则。在超收奖励方面,鞍山、本溪、丹东、葫芦岛所属市县通过设立财源建设以奖代补资金等方式对优秀乡镇予以奖励。

  3.乡镇国库设立和恢复情况。绝大部分乡镇在此次财政体制改革前,未设立乡镇国库,或虽然保留了乡镇国库但未实际运行。借助本次改革,各地全面启动了乡镇国库设立或恢复工作。辽阳、朝阳所辖市县计划采取部分乡镇先行试点、逐步铺开的方式推进乡镇国库设立工作,其他市县要求所属乡镇实现国库设立全覆盖。

  4.对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评价。从调研情况看,各地在收支划分、基数确定、上解补助模式等方面的规定各不相同。总体感觉,初步迈出了“分灶吃饭”的第一步。同时,针对乡镇自有财力普遍薄弱的现状,又辅以“核定收支,超收返还,短收不补”原则做补充,核定收支基数,对财力缺口部分予以补助。我们认为这次改革总体上是以分税制为基础,而执行上还有包干制的痕迹,但和过去的体制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调研了解到,县、乡政府对这次财政体制改革认可度很高,普遍认为“分灶吃饭”使乡镇成为本级财源建设的主体,增强了乡镇破解发展难题的动力,有效解决了旧体制下“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问题,为调动乡镇发展积极性、培植乡镇税源、壮大县乡财力预留了空间,也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夯实了制度基础。同时,县、乡政府也结合各自实际,对财政体制改革也提出了诸如设置过渡期、加大转移支付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二)乡村振兴战略意见落实情况

  各市、县对省委、省政府下发的《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辽委发〔2018〕1号,以下简称《乡村振兴战略意见》)高度重视,根据文件精神出台了具体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并对乡镇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意见进行了具体部署,措施如下:

  1.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各市县指导乡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与农民增收并重。喀左县各乡镇围绕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支持政策,新建、改造设施农业大棚2200亩,发展果树5000亩;新民市立足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走田园综合体、农耕体验区等发展路径,突出乡村比较优势。

  2.发展壮大乡镇工业和服务业,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各乡镇根据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情况,因地制宜地加快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截至调研时止,彰武县乡两级政府已签约落地园区工业项目3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个;盘山县走“生态路”,念“山水经”,打“休闲牌”,积极发展乡村民宿游,以特色小镇为抓手,全力推进省级特色小镇、国家级稻蟹小镇建设;法库县依托辽文化厚重的历史底蕴,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不断壮大陶瓷、通用航空、节能环保、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

  3.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和谐乡村。县、乡政府以环境整治为抓手,利用危房改造、农村改厕、土地整理、环境连片治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造林绿化等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加强乡村绿化、美化、亮化建设。葫芦岛所属市县在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分别安排了500-1000万的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灯塔市整合各方资金投资2.8亿元,实施了39个村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升级版建设。

  4.多措并举,持续加大脱贫攻坚工作力度。县乡政府都下达了明确的贫困村销号、困难户脱贫工作任务,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通过产业带动、安置就业、土地入股等多种措施,打牢贫困户增收基础,通过实施危房改造、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技能培训、低保兜底等多项政策叠加扶持,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总体看,各地对《乡村振兴战略意见》是重视的,进行了积极推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一是政策宣传力度不够。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前沿的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对乡村振兴战略意见了解不多,认识不足,依然存在过多的等、靠思想;二是资金投入渠道过于单一。受县、乡政府财政状况所限,乡村振兴在资金上过多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政府在自身投入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方面明显不足;三是发展思路不宽。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在经济发展上仍然习惯于围绕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做文章,绝大多数乡镇缺乏围绕“农”字做文章的思考,农产品深加工、健康养老、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迟缓;四是体制机制改革步伐缓慢。调研发现,在农村宅基地、农村承包地、集体建设用地改革等方面进展较慢,城市要素下乡存在制度性障碍;五是农村人才、人力资源匮乏。绝大部分乡村因生活条件、创业条件所限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同时,乡村发展慢又造成本地劳动力大量外流;六是村集体经济仍然薄弱。

  二、财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财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各市县开展的财政体制改革工作总体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策宣传不够,理解存在偏差。从调研情况看,市县在财政体制改革政策的宣传上还需加大力度。调研中,很多乡镇干部尤其是困难乡镇流露出对改革初期“分灶吃饭”可能会出现工资拖欠、乡镇运行经费难以保证等方面的担忧,还有部分乡镇干部担心超收留用资金只是“账面资金”、有数无钱,以及招商要花钱、项目落地难,无法保证每次招商都能成功,普遍有招商担责的顾虑,说明市县政府在改革政策宣传上还有欠缺。

  2.压力传导有余,支出保障不足。操作层面,各市县在确定乡镇收支基数的基础上,按收支基数差额确定相应的转移支付补助额的政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收入任务确定不尽科学合理,难以真正调动乡镇积极性。部分市县对所属乡镇下达内部收入任务考核数,实际执行中很多乡镇无法完成下达的收入考核任务,完不成收入任务相应地也享受不到超收返还政策,这不利于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积极性;二是收入基数不实。乡镇实现的税收收入中包含一些一次性税收收入,部分困难乡镇的收入中还包括一些通过拉税、引税等方式完成的税收收入,以账面收入完成数作为收入基数,使乡镇财政蕴含着有数据无财力的风险;三是按标准而不是实际支出确定支出基数,掩盖了乡镇真实的财力缺口。各县以实际在编人数按标准定额测算乡镇的支出,并以此作为支出基数,标准支出与实际支出往往相差很大。以账面收入和标准支出为基准测算出的财力性收支缺口往往掩盖了乡镇财政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县级政府按照收支基数缺口予以保障,特别是一些县对缺口部分实行差额保障,使得乡镇在改革初期更为艰难。分灶吃饭后,尤其是改革初期,如果县级财政支出保障不到位,拖欠干部基本工资现象将重新出现,乡镇政府挤占专项甚至违规举债等现象可能会更为普遍,这与完善财政体制、调动乡镇发展积极性的改革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实行退坡式管理模式的市县问题将更加突出。

  3.支出划分不清,奖惩措施不明。调查感觉到各市县出台的财政体制改革政策规定普遍过于笼统,辨识度不高,操作性不强。一是支出责任划分过粗。支出责任是否清晰是决定分税制体制成效的重要因素。为此,国务院2016年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49号),提出“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是政府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提和保障,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在此基础上,2018年1月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8〕6号),对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做出了清晰界定,同时要求省级政府要考虑本地区实际,结合省以下财政体制,合理划分省以下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从调研情况看,各地出台的改革文件对县、乡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定过于笼统,执行中遇到的很多事项不知道属于哪一级政府的支出责任,乡镇标准支出与实际支出的巨大缺口也源自于此。二是奖惩措施模糊,难以取得预期成效。例如:很多市县提出完成收入考核增幅的乡镇享受收入增长奖励政策,但对如何奖励、奖励多少、奖励个人还是奖励乡镇等都没有给出答案;此外,很多市县提出对未完成收入任务的乡镇,按减收额扣减财力,在乡镇原本无法自保的情况下扣减财力更是没有可操作性。

  4.乡镇国库设立、运转还遇到一些困难。乡镇作为一级政府,实行一级预算,在具备条件的乡镇设立国库符合预算法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保障乡镇获得相对独立的财权,发挥乡镇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更好释放乡村发展活力。我们和人民银行沈阳分行一起座谈了解到,截至4月末,全省已有600多个乡镇设立或恢复了乡镇国库,约占全省乡镇总数的70%。但在乡镇国库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乡镇国库运行效果却并不理想。据沈阳分行反映,很多乡镇国库设立后并没有交易事项发生。主要原因:一是县乡财政体制运行不规范,乡镇收支未真正通过乡镇国库办理;二是乡镇对自身收入管理权限不够,县政府对乡镇财政调控过多;三是为集中资金保障养老金及时发放和债务还本付息支出,部分县抽调乡镇国库资金,造成乡镇财政体制收入与国库资金脱节。一方面是乡镇政府为了设立国库增设了人员,购置了设备,另一方面,大部分乡镇国库却未发挥作用,这是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

  (二)财政体制改革中面临的困难

  乡镇政府在财政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乡镇财政自我保障能力差和上级财政保障力度有限,招商项目落地到产生税收需要一定时限,如何平稳度过过渡期成为问题。

  改革初期县政府所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改革后县级财政平衡压力加大。从调研情况看,我省很多市县仍属于体制补助县,自身也要靠上级转移支付补助维持运转。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收入下移、支出上移使得市县本级财政的平衡压力进一步加大,如何做好县、乡财力平衡、统筹调度好县、乡两级政府积极性需要认真研究;二是资金调度能力下降。改革前,辖区内只有县本级一个国库,县财政资金调度空间相对较大,乡镇政府设立国库后,势必要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金分流。使得县财政资金调度能力进一步下降;三是激励政策的持续性面临考验。为鼓励乡镇政府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市县政府对乡镇政府利用县工业园区飞地招商实现的税收实行全返或分成政策,在县财政为园区建设投入大量资金,甚至背负较大债务的情况下,税收返还给招商的乡镇使得园区建设缺乏进项资金支撑,园区后续投入和“飞地”政策的持续性逐年递减。

  三、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改革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努力做到该保的要切实保障,该放的要坚决放到位

  理论上讲,一个好的县乡财政体制应符合如下标准:一是有助于乡镇实现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健康增长;二是乡镇履职支出能够得到及时、足额保障;三是县乡分配关系可预判,付出与回报可辨别;四是体制清晰简明,运行顺畅规范。为此,我们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体制: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凝聚改革共识。各市县要以省政府下发的指导意见文件为依据,对标整改,并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增进共识,形成合力;二是要科学划分收支,明晰奖惩细则,夯实改革实施基础,通过改革真正做到权利责任清晰、事权财权匹配,收获付出可辨;三是要做实收支基数,合理确定考核任务。市县要在做实收支基数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收入任务,让乡镇通过努力,能够实现压力与动力的良性转换。同时,要注意保持收入基数的相对稳定,保证大部分乡镇通过努力能够实现超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乡镇积极性,实现改革初衷;四是要立足县、乡实际,建立过渡期财力保障机制。尤其是实行财政补助退坡式管理的市县,要按照《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辽政发〔2018〕11号)要求,认真加以纠正。各地要结合乡镇财政当下实际,建立过渡期财力保障机制,如以3年为限,在过渡期内,尽量以正向激励为主,坚持该保的要切实保障,该放的要坚决放到位,保证改革平稳、持续进行;五是注重综合施策,强化对集体与个人的联动考核。为避免乡镇政府懒政惰政,在完善财政体制改革奖惩制度的同时,可以更多地把地方经济发展与乡镇主要领导的业绩考核结合起来、将乡镇干部的目标考核奖与乡镇经济工作成效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增强乡镇干部发展经济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为乡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为县乡财政状况的持续改善打好基础。

  (二)以财政体制改革为契机,促进龙头乡镇快速隆起,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辽宁经济的短板在县域,县域的短板在乡村,乡村发展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市、县对乡村的拉动和辐射能力不强,示范与带动作用有限,好的乡镇被抽肥补瘦。因此,各级政府要将本次财政体制改革作为我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发挥改革对实现县域经济繁荣、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撑性作用。财政体制改革在保障好贫困乡镇平稳运行的基础上,要把着眼点放在政策红利的释放上,放在示范效应的发挥上。要通过财政体制改革达到“放水养鱼”的目的,鼓励有能力的“鱼”迅速跃出龙门。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改革促进富裕乡镇加速发展,快速脱颖而出。乡镇经济发展壮大了,按体制规定该留给乡镇的一定要全部留给乡镇,而且在可能的条件下,要逐步降低对富裕乡镇的财力统筹,将更多的资金留给乡镇,鼓励龙头乡镇利用体制调整契机迅速做大做强,快速隆起。对于通过体制改革快速隆起的乡镇要继续加大各项政策支持力度,实现越富越奖、越奖越富,帮助其发展成为新的县域经济增长极,形成良性循环,带动周边乡镇发展。决不能出现乡镇越发展,收入基数越高、统筹越多,县乡争利、“鞭打快牛”,挫伤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三)加强财政监管,引导乡镇因地制宜地选择财政管理方式

  本次财政体制改革后,乡镇政府拥有了独立的理财权,在获得财权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风险,因此县、乡政府一定要加强对乡镇财政的核算与监督管理,推进预决算公开,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管理、财政监察“四位一体”的管理格局,防范和化解风险,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对于设立乡镇国库,我们建议已经设立的,要研究支持其运转。下一步,对于经济较发达、税源较充足、经济发展潜力大、理财积极性高、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的乡镇,应该鼓励他们设立乡镇国库,通过设立国库,实现乡镇理财主体职能,增强乡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快乡镇建设与发展,但设立国库后一定要保证其按规定运行,发挥好乡镇国库的作用。县级财政要将乡镇收入、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等及时足额划至乡镇国库并通过乡镇国库办理支出,同时要指导乡镇建立收入划分、征缴、入库、资金调度等方面的制度,不断探索,形成可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对于经济欠发达、税源不足、乡镇财政规模较小、收支业务量不大而且地处偏远国库尚未设立的乡镇,可以依托现有资源,采取“县国库集中支付+财政专户”的模式,在不改变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会计核算权的前提下,实现乡镇作为一级政府发展经济、独立理财、分灶吃饭的改革目标,增强乡镇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

  (四)强化乡村振兴制度供给,引导资源要素向乡村有序流动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乡村振兴更多地还是依靠县、乡存量资源的内部整合,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进乡为载体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有序流动,以增量促振兴。这就需要我们靠改革加大制度供给,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

  一是要积极探索闲置宅基地盘活政策,引导市民下乡。清洁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恬静的田园风光既是农村独具的生态产品也是城市居民消费的新需求,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的新机遇,要通过闲置宅基地改革等措施鼓励市民下乡,为农村新消费、新投资、新业态带来新机遇。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能人回乡。要对能人返乡创业加大支持力度,鼓励用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三是加大土地和资金供给,引导企业下乡。乡村振兴要围绕“农”字做文章,要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规模化经营、休闲旅游农业为抓手,实现财政增收和农民致富。因而土地和资金供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从土地角度:1.加强对农业现代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用地保障。标准化、现代化、集约化是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目前农民承包地的生计保障功能在逐步下降而生产要素功能在彰显。由于种植结构等原因,农村土地单位收益不高,部分农民土地闲置或在村民内部低价流转,但一旦有社会资本提出规模经营时,又马上面临着流转效率低下和土地价格高涨等问题,导致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因此,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特别是结合农村土地确权,通过调换等方式将新普查出来的农业用地整合到村集体手中,统一对外招租或入股,增加村集体土地经营供给,降低生产要素价格,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通过良好的示范效应引导农民和农民土地参与进来,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普及推广;2.完善农业设施用地政策。对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采摘、仓储等设施用地和停车场、厕所、餐饮等配套用地,实行更为灵活和宽松的管理政策;3.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同时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从资金角度,则要研究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业务比例,解决投放“三农”贷款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同时,鼓励各类银行增加村镇银行数量、提高县市覆盖面,解决投放“三农”贷款市场主体不足的问题。加快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推进建立覆盖全省农业大县的基层业务网络体系,吸引金融资本投入农业,着力解决新兴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五)对县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些现实困难给予特别关注

  1.推动县、乡机构改革,做好乡村振兴人力保障。调研发现,乡镇级政府空编与运行上超员并存。我们认为乡镇政府作为一级政府,其政务应主要由公务人员承担,编制外人员参与政府事务,既不利于维护政府形象,又加大了财政支出压力,同时也不利于调动乡镇体制内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应尽快加以解决。对于解决后可能造成的人员不足问题,可以“开前门堵后门”,积极稳妥地通过推进县乡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予以解决,重新核定县、乡政府人员编制,按需设岗。对确实需要配齐的岗位,既可以通过将部分县、乡事业编制人员通过考试等方式转岗为公务员,也可以通过推动县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下沉乡镇工作的方式,在不增加县、乡财政开支负担的情况下,保持乡镇队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现县、乡政府的规范运转。

  2.调整专项使用方向,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调研中,辽西北部分市县对省委、省政府“加快实施突破辽西北发展三年攻坚计划”中的专项资金使用方向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在辽西北三年攻坚计划中,省财政计划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和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面对收入下移、支出上移以及养老金支付缺口的客观实际,部分县财政实在没有能力进行大手笔的基础设施投资。因此,建议将上述资金统一补助县区政府,用于支持地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是巢企业是凤,必须先筑好巢才能引来凤,因此如果将该笔专项补助给地方政府而不是企业,既有利于缓解地方园区建设资金不足压力,解决园区持续发展问题,同时也能更好地实现省委、省政府筑巢引凤的政策初衷。我们认为该建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进一步完善省、市对县、乡政府转移支付政策。一是研究制定省、市对乡镇超收返还政策。省委提出了财力向乡镇倾斜的原则,要求县级政府三年内对乡镇新增财力全部返还。我们建议省、市财政也要对乡镇新增财力返还政策进行研究,这部分税收数量可能不是很大,但却可以体现上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视与支持,为市县财政做好表率。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政策。通过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法规体系,使生态补偿工作有法可依,同时,要加大对受生态功能区划定影响较大的地区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生态补偿长期、稳定、有效。

  以上报告完成时,省政府《关于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尚未出台,而各市县有的已经出台了自己的改革文件。我们认为,这次调研为推动《意见》落实创造了好的氛围,引起了调研所到县、乡政府对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高度重视,各地纷纷表示将对标《意见》要求,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研工作为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创造了好的条件,达到了调研预期目的。为了巩固改革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发展,适当时候我们还将对财政体制改革进展、乡村振兴情况开展回头看。

【篇2】县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前提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曾经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潜能,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农村面貌。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老化和减少,农村土地零散化、碎片化,土地产出低效化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并逐步滞后于现代农业的要求,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坎。近年来围绕落实农业农村改革部署,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经营体制的方式,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现状及难题

  街道村地处街道北面,距离城区2.5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19户,农业人口1781人,现有耕地面积1947亩,人均耕地约1.09亩。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将耕地分级搭配,整田整土划割为若干小块分到农户,导致每家每户承包经营的耕地零散分布。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家的“留守农户”接手耕种承包地,使地块分布更加零散。如村5组其中一户农民3.5亩旱地被划分成10余块,最小的一块地只密植了3株柑桔。分散的土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

  一是难以进行机械作业,耕作效率低;

  二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相互掣肘;

  四是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难以有效运行;

  五是对外土地流转涉及农户多,难以协商一致;

  六是地块分割产生了较多不能耕作的边界,浪费了耕地资源。围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通过承包权入股、土地预流转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了耕地的“团聚”和适度规模经营,劳动效率和经营效益也相应提升。

  二、土地股份制的探索及构想

  在村调研发现,虽然群众意识到了承包地散碎化的各种弊端,也有将土地“集零为整”的愿望,但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具体路径,缺乏组织者。如农户间相互可以进行土地调换,但各怀心思,效果有限;外部业主整体流转集约经营因农户意见不一难以达成。鉴于此,我们在广泛调研、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试点的构想:以生产社为单位,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农户的耕地承包经营权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化,对农田进行集中整理,引进专合社、龙头企业进行成片经营。在具体探索过程中,我们分别制定了《村耕地成片经营试点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流转协议》等,组织街道及村干部成立了工作小组,通过宣传动员并与村民们达成一致意见,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情况下,以书面协议形式,每户农民将所有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所在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和村集体资产公司完善入股相关手续,实现土地标准化整理和规模化经营。

  三、土地股份制的实践和成效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街道以村为试点村,通过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吸引民间投资,以村集体资产公司为主要载体,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民”的互利共赢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血橙基地,切实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一)落实三权分置。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后,推进土地股份制改革,要坚持推进“三权”分置并行,落实好集体所有权,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这是开展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在实践中,稳定农户承包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等用益物权权能;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推行由农民一次性出租让渡土地经营权向入股经营、合作经营等共享土地经营权方式转变,形成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

  (二)规范资源管理。街道村xxxx年注册成立市区社区集体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对现有山坪塘、渠道、提灌站、村道、村级公益性房屋等集体资源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通过回收分散的集体资产,对村级“三资”开展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对村集体经济共有人进行确认,为下一步村集体收益分配提供依据。按照“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思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公司,集体公司聘请专合社和农村经纪人负责生产经营,通过把村集体资源资产折股量化组建村集体公司,并整合上级财政扶持资金和吸收民间资金,实现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三方合作和互利共赢。

  (三)培育主导产业。

  一是以区大规模绿化行动项目(混交林)为支撑,通过新栽苗、嫁接等方式,规范化种植塔罗科血橙1000亩。注入社会化资本,完成“伙儿山牌”血橙商标注册,通过电商平台开展前期市场拓展、销售。

  二是林下种植蔬菜、芽菜等,并与公司签订蔬菜订单收购合同,培育近郊城市保障性蔬菜基地。

  三是发展特色水产和肉牛生态养殖,利用嘉隆竹木专业合作社竹笋加工废料为牛饲料,牛的粪便作为种植血橙有机肥,实现种养结合、种养循环。四是培育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结合血橙、蔬菜种植、有机草莓等产业,融合新村发展和七洞湖休闲体验,打造村田园综合体品牌,建立1-2家星级农家乐、农业公园,形成轻纺园区和南观路农业旅游示范点。

  (四)优化利益机制。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对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村集体公司争取区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资金90万元投入血橙种植项目,专合社吸收民间资金和技术,通过采取“村集体资产公司+专合社+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引导农户、村集体公司和参与“三变”改革的新型经营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或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联结和合作机制,确定村集体与合作社共占4成、入股农户占6成的初次收益分配方案,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股权收益分配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拟实施经营收益二次返利,切实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居民股东权益。同时,聘请本村种植大户、贫困户进行长期或临时性工作,以工资收入的形式回馈种植大户和农户。

  (五)开展新村建设。加快“四好村”创建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着力实施农村房屋改造、风貌改造、环境整治、洁净亮化工程;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的工作,示范区内农房、道路及沿线人居环境改善逐步提升,适度统一,彰显特色;推进乡风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完善“一约三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反黑会),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文明院落等评比,开展法律明白人、法律进乡村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活;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

【篇3】县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摘要党的十九大和*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将三农工作提升至重中之重战略地位.近年来,大英县智水乡围绕建设“四大园区”农业产业示范工程和全面脱贫奔小康目标,在三农工作中作了有益探索,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先进地区以及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差距甚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结合乡情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笔者对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做了全面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归雁经济;全面小康

  1基本情况

  1.1地理位置及农业资源

  智水乡位于大英县西南,幅员面积15.6平方公里.西邻德阳市中江县永丰乡,南靠大英县河边镇,东、北与大英县玉峰镇接壤.智水乡农业经济基础较好,现有成形的大棚蔬菜基地1个,面积达100亩以上;1个葡萄基地产业园,4个甜橙产业园,1个藤椒种植基地;19个生猪规模养殖场,年出栏生猪8900余头.

  1.2三农工作

  1.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在农业种养植、建筑、电工、装修等方面邀请专家,结合“送技下乡”“农民夜校”“结对帮扶”等活动开展就业、创业、产业发展等技能培训80余次.今年作为新增农民人均增收监测定点乡镇,推行城乡居民“6个3”增收工作法,设立1个数据监测点,第一季度取得有效进展.

  2.产业支撑明显增强.(1)产业标准化.按高效、规范及安全标准,狠抓大小春生产备耕,创建优质稻、优质小麦、绿色饲料玉米等“五个一”示范标准基地9360亩.(2)规模适度化.按农业集约发展和自愿原则,引导现有闲置土地流转和新开发土地后续耕种,积极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种植大户、新型农民、家庭农场主、采摘基地等.(3)合作多样化.培育外出返乡能人回乡创建“归雁经济”,引导星宿沟村永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的生猪二次寄养产联式发展模式.(4)农产品品牌化.依托藕塘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永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银华藤编等产业,加大现有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

  3.新村建设逐步加快.(1)强化村级道路安全.在全乡范围内县级道路、村社道路等新建村道路科学选点增设农村道路交通文明劝导站8个,同时在村道路沿线安装波形防护拦0.5公里、设置规范停车及禁停等警示标志30余处.(2)美化村庄庭院.各村配备村级保洁员,筹集资金60余万元新增完善村垃圾池和垃圾屋,定期清扫、收集、清运村内生活废弃物.(3)优化村风民风.建成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7个,新增农民体育健身步道、健身设施5处,新建村级卫生室、便民邮站30个,引导水观音社区、星宿沟村、鲤鱼浸村、百家桥村民组建村级文艺队伍4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存在问题

  2.1客观问题,导致农业农村繁荣发展受限.

  1.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我乡为全县最小乡镇,财力、人力、物力投入有限,建设投入成本高以及自然禀斌发展不均衡等客观因素,农村道路、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供排水、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薄弱.

  2.农业产业不大不强.近年种植成本及人工成本上涨、市场行情波动反复无常、耕地较为零星分散等因素影响较多,很难提高农业生产率,且频繁出现菜贱、果贱伤农现象,农民种植积极性下挫.

  3.三产融合程度不深.一是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二是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创新.三是农民技能素质相对低,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

  4.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一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即便有也不严格执行,尤其是财务制度.成员账户不健全、不规范.二是农民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自身的经济基础弱,积累少,经济实力差,合作社贷款融资难.

  2.2主观问题,导致农民内生动力不强.

  1.农*人翁意识不强.由于我乡农村经济实力有限、农民素质不高,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导致乡村振兴的部分工作推行难.

  2.农民技能素质普遍较低.我乡是劳务输出乡镇,在家群众多为60岁以上老人,年老体弱多病,受教育程度不高,创新能力和活力较差,很难有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去谋划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3.农业服务技术力量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和技术服务力量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技术服务不到位已制约着我乡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技术力量严重不足,近年来承担工作逐年加大,但人员减少和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3对策建议

  3.1强化规划布局引领,补齐农村规划建设短板.

  首先,要突出全域推动,多规衔接.坚持因地制宜、适度规模、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其次,注重地域特色,“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最后,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的特征,因村制宜,精准施策.对具备条件、人气较旺的村庄,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3.2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补齐现代农业提质短板.

  一是实施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四大农业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加快斩龙垭村藤编扶贫车间基地建设.二是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三是设计和安排更多更好的强农惠農政策,给予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补贴资金.四是全力集脱贫攻坚,加快落实政策举措和帮扶机制,突出产业脱贫“治本”功能,确保产业真正精准到村到户到人.

  3.3强化新型经营组织发展,补齐三产深度融合短板.

  一是把农业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之策,突出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精深加工农业等领域.二是进一步激发本地能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三是立足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加快现有农业企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产业生产、加工、销售长链无缝对接快速发展.

  3.4用优惠政策、优厚待遇吸引和留住专业技术人员,改善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待遇,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合理安排人员担任村三职干部岗位任职,选派市县优秀技术骨干到乡村挂职,为本地的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保障.纵深推进“四好户”评选表彰活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巡回宣讲和善行义举榜建设活动,进一步健全好人评选、礼遇道德模范、帮扶困难道德模范机制,在乡村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结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调研报告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调研报告范文2000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贫困县(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SWOT分析和

  摘要:论文对贫困县(区)乡村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五化”等现状问题进行简单说明,即村庄“空心化”、农村基础设施“老旧化”、人口“老幼化”、产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鸭产业生态小镇高地

  摘要:作为新时代全党三农工作的总纲,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乡村振兴战略,建议科学制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重视六个拓展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对“三农”工作重视的延续和创新,是十八大以来*********“三农”思想的精髓,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摘要:中国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重点和难点在于能否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规划了。

本文来源:http://www.rubber-label.com/bg/114468/

为您推荐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调研报告矛盾纠纷调研报告(通用3篇)

工作总结报告主要是侧重员工日常工作总结报告,如出差、检查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调研报告矛盾纠纷调研报告(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完

2024-02-01 12:00:19  

三抓三促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

三抓三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期推行的一种“大跃进式”的计划经济策略。三抓即是抓生产、抓技术、抓管理;三促即是促进技术进步、促进质量提高、促进效益增加。下面是小编

2024-01-30 13:40:20  

乡镇主题教育活动调研报告范文(精选6篇)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镇主题教育活动调研报告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

2024-01-29 16:08:21  

主题教育基层分析调研报告六篇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

2024-01-29 15:00:21  

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调研报告5篇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调研报告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第1

2024-01-28 22:4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