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范文十四篇

更新时间:2021-10-24 来源:个人事迹 点击:

【www.rubber-label.com--个人事迹】

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mdash1944年9月5日,来自四川宜龙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的文章14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张思德人物生平

  孤儿“谷娃子”在革命军队中成长为浑身是胆的“小老虎”,长征期间他三次过草地

  参军11年,同期入伍的同志有许多已当了团长甚至是旅长,张思德身为战士却从不计较职务高低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1915年4月19日(农历3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的韩家湾一户贫苦的佃农家里,不满周岁时死去了母亲,靠叔母抚养长大。12岁时就给地主放牛、割草。1933年9月,红军来到了他的家乡,成立了革命政权。他积极参加少先队,被选为队长,认真协助红军和民兵站岗放哨,寻查坏人。

  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长征北上的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会合后,挥师北上。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到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

  到达陕北后,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当班长,在数年的通讯工作中,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准确无误。

  1940年初夏,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军民施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的深山老林中烧木炭。苦战了三个月,经过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运输等数道繁重的工序,终于把八万斤烧炭运到了延安。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他随警卫营到南泥湾开荒。带领全班战士,克服生活上的许多困难,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同时,还照常担负通讯工作,白天生产劳动干了一天活,不顾劳累,在夜里又长距离步行送信,完成通讯任务。

  1942年冬,他从南泥湾调回延安。不久,因部队整编,领导调他这个班长去另一个班当普通战士。对此,他毫无怨言,服从革命的需要,不计较个人的名义得失。1943年初夏,被调到枣园内卫班,在毛主席身边当警卫战士。

  1944年,组织上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他正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

  1944年9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亲自参加了追悼会。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对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作了高度的评价,说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张思德的人物事迹

  “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分田分地!”贫穷、破败的六合乡变了天地!

  英姿勃勃的红军战士带领乡亲们,打土豪,分田地,成立了自己的政权——六合乡苏维埃政府。翻了身的乡亲们扬眉吐气,喜气洋洋。张思德积极参加少先队,并被选为队长,认真协助红军和民兵站岗放哨,寻查坏人。

  翻了身的劳苦大众懂得要革命就要当红军,六台场的青年们纷纷报名参军。1933年12月,18岁的张思德报名参军,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队伍中,增添了一名忠诚的革命战士。

  张思德入伍后,红军要执行新的任务,离开了六合乡。国民党乡长刘红安带领“还乡团”,捣毁苏维埃政权,枪杀革命干部和群众。张思德的生父张行品也惨遭杀害,养母被打伤,妹妹桂香被逼得病饿而死。张思德得知这个消息,顿时悲愤欲绝,一心想着回家为亲人和父老乡系报仇雪恨。连队干部知道了张思德的心思后,就找他谈心,耐心地启发教育他树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在同志们的帮助下,他明白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心胸开阔了,斗志更旺了。他英勇顽强,视此如归。不久,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在革命的大熔炉里茁壮成长。

  1.战斗

  从1933年至1934年粉碎国民党对川陕根据地的两次大规模围攻(参见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张思德英勇杀故、屡立战功,被战友们称赞为“小老虎”。在攻打关门梁的战斗中,他参加尖刀班,冒着弹雨枪林,和战友搭成人梯,攀上寨顶,炸开寨门,为部队打开了通路。接着,他又带领6个战友,扼守一个山包,粉碎了敌军两个排的多次进攻。在另一次战斗中,他冒着枪林弹雨,跑进深谷,攀崖绕行,插入敌后,在接近敌阵时,扔出手榴弹,炸死了敌人,趁着浓烟,扑上高坡,夺来一挺机枪,然后,他端起机枪,向另外一群敌人猛烈扫射,又夺一挺机枪,接着高呼一声:“冲啊!”战友们一齐冲上去,歼灭了敌人。战斗中,张思德虽负了伤,却满脸笑容。在又一次战斗中,他迎着浓烟烈火,在水田、小丘、深沟里,持续与敌拼搏。子弹打光了,敌入扑上来,他就用手榴弹炸死敌人。后面敌人又上来了,他在田坎上同敌人白刃格斗。一个敌人举枪向他刺来,他猛挥大刀,将枪拔开,—脚把敌人踢倒在水田里,将敌人砍死。接着,又有两个敌人向他扑过来,他用脚猛击田水,使敌人的头上溅满了水,两眼被迷住了。当敌人急着摇头擦眼时,他用全力扑上去,举起大刀,把他们劈死了。这时,飞来一颗子弹,打伤他的右臂,连长叫他退出火线,他倔强地说:“不,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战斗!”

  2.长征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8月20日,红一、四方面军组成左、右路军,开始沿草地北上。就在这时、张国焘大搞分裂主义,擅令红军南下。这样,张思德便随红四方面军,从草地折回南下。

  在南下的过程中,红四方面军打了许多恶仗,但是却未能改变部队的险恶处境。随着天气日渐寒冷,部队行动更加困难。1936年1月,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央电令张国焘取消伪中央,停止反党活动。张国焘被迫宣布取消了伪中央。6月,红二、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接着,红二、四方面军分为左、中、有三路纵队,沿草地北上。

  这是红四万面军第三次走水草地了。这时,张思德在通信营任排长。由于他他过去在战斗中曾三次负伤,身体没有完全康复,加上艰难的长途跋涉,他的面容憔悴,体质十分虚弱。进入草地后,他的两只脚又被腐臭的泥水泡得红肿,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力气,但是每次有了通信任务,他总是抢先—步,拔腿就走,以便让战友们多休息一会儿。

  进入草地半月之后。严重的困难出现了,部队断粮了。首长乘骑的骡马被宰了充饥,战士们的皮带、枪背带也被煮着吃了。为了战胜困难,走出草地、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寻觅无毒的野菜充饥。

  张思德深知,在这神秘草地上,毒草丛生,要识别一种无毒的野菜,只能亲自尝。尝了毒草,就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每次采摘野菜,他总是争着上前,把危险留给自己。

  一天中午,部队来到—片水草丰盛的沼泽地上。休息号刚刚传来,张思德就和一位小战士去找野菜去了。当他来到一个死水塘边时,那个小战士惊喜得叫起来:“班长,瞧!水萝卜!”张思德一看,水塘边上果然长着极象萝卜的野草。小战士弯腰就要采摘,张思德急忙止住了他。他知道,有些样子很好的野菜,往往有毒。他抢上前,摘下片叶子放在嘴里,嚼丁嚼,味道甜甜的,便又采了一些。

  没过一会儿,张思德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疼痛,直想呕吐,接着就吐出一口口清水。他只觉得天旋地转.急忙说:“这草有毒,快告诉大家别采!”话刚说完,他就失去了知觉。小战士着急地大喊:“班长!班长!”

  战友们听到喊声。急忙赶来。只见张思德脸色发青,神志昏迷,便知道他中了毒。他们急忙到卫生所,找来解毒药,给张思德服下。过了好一阵,张思德才苏醒过来,战友们都松了一口气。

  张思德和战友们来到了草地中的葛河边。他们知道,过河不远,就要走出草地了。战上们受到鼓舞,人人兴高采烈,挽着胳膊,涉过葛河。

  正当他们拧干衣服,准备继续前进的时候、身后传来了呼救声。原木是总部医院的几位女同志,身材瘦小,被河水冲倒了。只见他们在水中挣扎着,身上的药包在水上漂浮。

  张思德带领战士们向下游奔去,拦住了急流中的女同志,把她们一个个背上岸,其中一位女战士昏迷过去。张思德取出盐巴,用瓷缸烧了一碗盐开水,一口一口地喂进女战士嘴里。女战士醒了,张思德鼓励她说:“加劲走吧,陕北再见!”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静宁一带,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会师后,红一、二、叫方面军协同作战,胜利地进行了山城堡战役,打破了同民党的围攻。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为八路军。张思德所在部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部队中的老弱病残人员被留下来,编成一个留卫连,负责警卫关中云阳八路军留守处和残废军人医院(即荣誉军人学校)。当时,张思德身体患病,被编进了警卫连,任一排二班副班长。

  警卫连刚成立那阵,班里好几位同志病重,卧床休息。他就端吃端喝,象亲兄弟一样侍候患病的同志。晚上站岗,他经常连站两班,让患病的同志多休息一会。他是副班长,负责班里的内务卫生,可他很少命令其他同志做这做那,而是自己动手,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大家。班里的水用完了,他就去打水;地脏了,他就去扫地。他的手巧,补衣服、打草鞋都很在行,一有中就帮同志们缝缝补补,一天列晚总是闲不住。在班务会上,大家表扬他,他说:“我的病轻,多干点没啥。”

  3.对待同志

  张思德不仅在生活上乐于助人,而且也很关心同志的思想进步,和大家建立了真挚的同志友谊。警卫连刚组建时,班上有个解放兵,是南方人,因为想家而闹情绪。凡是轮到他站岗放哨,他就称病请假。同志们在班务会上批评他装病,谁知不但问题没有解决,反而越闹越僵,他干脆连早操也不出了,天天睡懒觉。

  张思德看到这种情况,就把自己的铺值搬到这个战士旁边,头并头地与他睡在一起,和他谈心。原来这个战士家里也很贫穷,他在给地主打长工时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在直罗镇战役中被解放,自愿加入八路军。张思德摸清了他的思想,就用忆苦的办法,启发和教育他树立革命的信念。后来,这个同志真的病了,张思德就给他做病号饭;他的鞋破了,张思德就用布条和麻绳精心编了双鞋送给他。这个战士很受感动,握着张思德的手说:“张副班长,你对我象亲兄弟,今后看我的行动吧!”从此,这位同志变了,精神振作,工作非常积极,成了班里的骨干。

  1939年春天,云阳的国民党军队开始制造摩擦事件。他们又是到留守处寻衅闹事,又是下命令、发通煤,限期八路军离开云阳。面对回民党顽固派的无理挑衅,战士们虽然非常气愤,但是为了顾全大局,留守处和残废军人医院于秋初开始长途行军,向句邑土桥一带转移。

  入秋的天气,依然酷热难当。行军中最困难的是没有鞋了穿。刚刚走了两大,大部分同志的鞋底就脱了帮,只好用绳子绑着走路。关中的路边长满了蒺藜,有的同志鞋底磨穿,脚上扎了刺,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看到同志们一瘸一拐地走路,张思德提出打草鞋,可是一时找不到稻草,他心里非常着急。

  有一天行军时,张思德在路边发现了一片马蔺单,就用刺刀把马蔺草割下来,捆成一捆,背在身后。晚上宿营后,他就赶着打草鞋,等他一口气打完三双草鞋,已是鸡叫头遍了。第二天,他把这三双草转送给鞋子最烂的三位同志穿。这三位同志穿上试了试,觉得比破布鞋舒服多了,都很高兴。从此,同志们在行军时只要发现马蔺单,就把它割下来,象宝贝似地背着。一到宿营地,张思德就手把手地教大家打草鞋。这样,同志们都穿上了草鞋。留守处和残废军人医院的同志到达土桥之后,天气开始变冷。为了解决冬季取暖问题,上级决定烧木炭。张思德懂得烧炭技术,于是他和班长带领战士们上山烧木炭。烧炭又苦又累,可是张思德带领战士们干得非常起劲。每次炭窑点火后,他就守在窑边,累了打一会儿盹,再接着干。等到窑烧好,他的眼睛也熬红了、人也累瘦了。那年冬天,张思德领着同志们烧了三个月木炭。烧炭结束后,他被评为劳动模范,留守处奖给他一条毛巾和一个笔记本。

  1940年春天,张思德随警卫连回到了党中央所在地延安。不久,他被分配到中央军委警卫营担任通信班长。在通信班,他去南泥湾开过荒,种过地,也进山烧过木炭,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42年秋,军委警卫营和中央教导大队合并,成立了中央警备团。当时,上级决定张思德由班长改当战士,张思德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到一连二排叫班当了战士。四班的班长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同志,年龄也比张思德小,可是张思德却尊重班长,积极完成班长交给的工作,维护班长的威信,帮助班长抓好班上的工作。为此,他受到领导的表扬。

  4.工作

  1943年初春,组织选派张思德到毛泽东身边的内卫班当警卫战士。张思德十分激动。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工作,做毛泽东的忠诚卫士。

  张思德到内卫班后,精神更加振奋,工作也更加积极。他常说:“毛主席是我们革命的带路人,热爱领袖就是热爱革命。”他为了能使毛主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把全部心血都用到照料毛主席的生活和警卫工作上。毛泽东有个习惯,写文章时彻夜不睡,天亮后才躺一会儿。为了让主席休息一会儿,每逢主席熬夜时,他就早早起床,到主席窑洞附近看看,如果发现有早起觅食的鸡和狗,就悄悄地把它们赶走,听到鸟儿唧喳,他就用石头向树上掷去,把鸟儿撵走.以防吵醒了主席。如果遇到有人求见主席,只要情况不紧急,他就说明情况,说服他们等一会儿再来。

  一次,张思德接受了将毛泽东起草的紧急公文立即送交有关部门的任务。当时雷声隆隆,暴雨倾盆,延河水涨,无法徒涉。怎么办?他说:“就是天上下刀子,河水万丈深,我也要把毛主席的公文送过河去。”于是他手拿一根长绳来到河边,将绳的一头绑在树上,又在绳上套上个环,环上拴细绳,把公文牢牢绑在环上,随后牵着绳子的另一头,跳进了激流。他奋力拼搏,虽已精疲力尽,但终于过了河,他将绳子拴在树上,然后拉动细绳,把拴在环上的公文拉了过来,及时把毛泽东的指示送到了有关部门。

  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距城有十多里。那时候,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毛泽东工作十分繁忙,常常要上延安城里开会。毛主席每次外出,内卫班便跟着他前往。

  毛主席乘坐的黑色轿车是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赠送的。车身宽大,可以乘坐10个人。车后有一个专供警卫人员站立的踏板。当时国共合作,国统区有很多人到延安参观访问,这些人难免鱼龙混杂。为了毛泽东的安全,每次出车时,都有一个同志站在车后担任警戒,以防万一。

  站在车后担任警戒,要比坐在车里辛苦得多。夏天,车后尘土飞扬,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冬天,车后寒风凛列,冻得人手脚发麻。但是大家都把站在车后值勤看成是一种光荣,争着担任警戒。张思德到内卫班后,每逢毛泽东外出,汽车刚一发动,他就站在车后,“抢占”了警戒位置。几乎每次都如此。大家要换换他,可无论怎么说,他都不肯,说:“我喜欢冷风吹。”大家对他也没有办法。

  1943年冬天,几场大雪之后,延安的天气非常寒冷。这时按规定,在车后担任警戒的同志可以放下帽耳。可是张思德嫌放下帽耳影响视线,就把帽耳翻起来。结果,他的脸被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他也不在乎。整整一个冬天,毛泽东外出时基本都是张思德担任警戒。内卫班的同志们过意不去,一再要替换他,他执意不肯,还是那句话:“我喜欢冷风吹。”

  5.牺牲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第七个年头。为了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延安边区军民的大生产运动搞得更加热火朝天。这年夏天,上级决定内卫班的部分同志到延安北边的安塞去烧木炭,以解决枣园机关的冬季取暖问题。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争着要去,领导知道张思德烧过木炭,就指派他带领4位同志到安塞县石峡峪村去烧炭。

  7月的一天,张思德带领警卫战士背着行李,带着锯子、斧头来到了石峡峪村。这里傍山依林,只有百十户人家。据村长说,进山五六里地,就有青冈树林。青冈树木质坚硬,是烧炭的上等原料。

  第二天,东方刚刚发亮,张思德就带领大家进山选择烧炭地点,开始做烧炭的准备工作了。山中林区的景色美丽,初升的阳光洒在苍翠的青冈林上,泛起绿色的光晕,一簇簇山丹花红得象一团团火。张思德他们顾不上欣赏美丽的风光,扛着镢头跑上跑下,根据山势和青冈林的大小,选择烧炭窑的地点。

  为了加快烧炭进度,张思德把同志们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挖炭窑,一组砍伐青冈树备料。他说:“我们进山后,家里的同志可就忙了。我们要加油干,争取多烧木炭,早日完成任务,向毛主席报喜。”他的话不多,却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大家都决心好好干,创造出优异成绩,让毛主席高兴。

  紧张的劳动开始了。荒无人烟的山林里,响起乒乒乓乓的伐木声和战士们欢乐的歌声。张思德领着两个战士起早贪黑,很快打出了两眼炭窑。大家把青冈树枝、树干背到窑前,张思德就开始装窑,其他同志继续开挖新窑,砍伐青冈树。张思德把两眼窑装满后同时点火,等到木炭烧成压火后,同志们也把新窑挖好了,料备足了。他一个人又去装窑、点火,从早干到晚,一刻也不休息。

  烧窑是个技术活儿,火要烧得均匀,压火要恰到好处。压火早了,烧出来的是“生头”,劳而无功;压火迟了,木炭会变成灰烬,前功尽弃。为了掌握火候,张思德吃住都在窑边,晚上也要起来几次,爬上窑顶观察烟色,判断火候。当时,没有照明工具,他就在山林里采来一种叫做“牛条条梗”的小灌木,放在窑里烘干,晚上用它来照明。这种“牛条条梗”有油性,点燃后火得很旺,也不怕风。同志们都很佩服张思德经验丰富,肯动脑筋。

  当地群众烧一窑木炭,一股要10天左右。为了抢时间多烧几窑,张思德和大家就在压火后木炭尚未完全冷却时出窑,把烧炭周期缩短为7天。出窑时窑内温度很高,有的木炭上还有火星儿,烤得人脸皮发痛,大汗淋漓。每次出窑,张思德就把双手包上破布,站到窑的最里边拣木炭。在他的带动下,同志们废寝忘食,日夜苦战,一个多月就烧了5万多斤木炭,超额完成了任务。

  木炭烧好后,张思德又带领大伙,用杨树条把木炭打成捆,背到石峡峪村。5万多斤炭放在村头,象一座小山。大家看着这些劳动成果,心里乐开了花。张恩德到安塞打电话给领导汇报了情况,领导指示张思德暂时留下看守木炭,等候马车前来装运,其他同志回枣园执勤。

  为了看守木炭,张思德住在村头一位老大娘家里。他是个闲不住的人,给老大娘担水,扫院,还上山打了几捆柴。后来,他想起山上烧炭的地方还留有一些砍伐下的青冈,便想赶在马车来运炭之前再烧一些木炭。他和大娘商量说:“大娘,我整天坐着看木炭,也闷得慌。你和孩子替我照看一下,我进山再烧一些,晚上回来时我给你捎一捆柴火,你也就有烧的了。”老大娘高兴地答应了。这样,张思德每天早晨带着干粮进山,一人伐木,装窑,起火。每大晚上回来,总要给大娘背一捆柴火。老大娘天天都做好晚饭等他回来,晚上又给他准备好第二天进山吃的干粮。

  9月5日,天还没亮,张思德又进山了。他走时告诉大娘,晚上回来给她背一些碎木炭,以备冬天取暖。可是到了晚上,大娘把晚饭先后热了三次,还不见张思德回来。鸡叫了头遍,也没见张思德的影子。大娘心里不安,就去找村长。村长放心不下,急忙带人进山,去找张思德。

  村长他们来到张思德烧炭的地方,看见窑前整齐地堆放着木炭,炭窑已经坍塌,便知道出了事故,赶紧用手拼命挖开沙土,希望能把张思德救出来。

  坍塌的焦土挖开了,只见张思德站立着,心手紧紧地握着一截表冈木,脚下有一堆青冈木,看样子,可能是他正在装窑时,炭窑忽然坍塌,将他埋住了……在坍塌时,他把战友推了出去,自己却牺牲了。

  “张思德!张思德!”村长急切地、一声接一声地呼唤着张思德的名字。可是我们的张思德紧闭着双眼,再也没有睁开!

  张思德光荣殉职的消息惊动了石峡峪村,乡亲们都为张思德的死而深深惋惜。村长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安寒,给延安打电话,报告了这一悲痛的消息。

  题噩耗传束,内卫班的同志个个失声痛哭。毛泽东也沉痛地说:“思德是个好同志,他是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队长向毛泽东报告消息,并说人砸在窑里还没挖出来。毛主席听后很生气地说,打仗死人没办法,搞生产死人不应该。他随即吩咐了三点:那一带狼多,晚上要派人站岗,要是尸体被狼吃了,你这个队长就不用当了;尽快把尸体挖出来,洗干净,买一口棺材;开追悼会,我要讲话。他还指示机要科长叶子龙用汽车到石峡峪村去接张思德的遗体,并指示中央警备团一定要隆重追悼张思德同志。党的领袖如此关心一个普通党员和战士,远不止是出于私人感情,而是表现出革命队伍中人人平等,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是为人民服务。

  1944年9月8日,是一个普通而又很不平常的日子。这天清晨,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笼罩在—片肃穆悲痛的气氛中。土台上临时搭起的灵堂上挂着挽悼。在里面的黑幕前安置着烈士灵位,灵位前放着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社会部、西北公学、中央警卫团团部以及各营连送的花圈。台前两边挂着挽联,中悬毛主席亲笔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台下肃立着1000多名军容整齐的八路军官兵。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在这里举行一个普通士兵——张思德同志追悼大会。

  简朴庄重的追悼大会开始了。毛泽东主席缓步走上灵堂,亲手献上花圈,并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作为对张思德同志的纪念和哀悼:“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第2篇: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1.为人民服务(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毛泽东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2.纪念文章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所以他的死比泰山还重”这些话至今还记忆犹新。张思德的故事和精神鼓舞了我们这一代人,我们时刻都记着要做张思德那样为人民服务的普通人。

  自从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千千万万个像张思德那样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的焦裕禄、心系西藏的孔繁森、带领湘西人民致富的郑培民、保一方平安英勇献身的任长霞等。他们都在用自身的行动实践着为人民服务。

  在新的形势下,全体共产党人,都要时刻牢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的教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贡献我们的力量。

  在新的形势下“人民”队伍不断的扩大,使为人民服务思想中服务的内容具有广泛的内涵。如果用我们在政治课中所学的主体和客体来解释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的话,为人民服务的主体是共产党人,服务的客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然而,“人民”这个被服务的客体,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准确地把握这个内涵,对理解和实践为人民服务思想有着重要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主席把“人民”的范畴定义在“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新的历史时期,“人民”这个范畴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尤其是把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准确地定位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行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书记明确阐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内涵并突出强调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决定性意义,精辟地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就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指向和根本所在,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决维护、充分实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今天,所谓为人民服务,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现服务;就是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劳动,使广大劳动者劳动能力的释放获得更广阔的空间,生产出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在此基础上更高层次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张思德同志是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就像火炬一直传递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张思德的一生虽然短暂、平凡,但是,张思德的崇高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放光芒。

第3篇: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在追悼会上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发表讲话,表示悼念。图为正在和战友烧炭的张思德。

  毛泽东追悼张思德的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发表已经70多年。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也已家喻户晓,超越时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张思德是1944年9月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的;然而人们很少知道,张思德还是一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他在长征途中英勇奋斗的模范事迹,同样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

  一

  张思德(1915—1944),四川仪陇县人。他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自小受尽人间的苦难。1933年红四方面军来到他的家乡六合坊,他积极报名参加了红军。不久,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冲破川军的阻拦,渡嘉陵江西进。在战斗中,张思德英勇顽强,奋不顾身,右腿中弹,毫无惧色,冲进敌阵,同敌拼杀,击毙敌军射击手,一人缴获了两挺机枪。有一次,他外出执行任务,路上遇见一个敌人疯狂追赶一个十四五岁的红军小战士。他怒气填膺,猛冲上前将敌击毙,救下了那个小战士。他的英勇事迹,在红军中广为传扬。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懋功地区胜利会师。张思德闻讯后分外高兴,他和战友们一起,准备了毛巾、毛袜等礼物,赠送给红一方面军的战友们。两军会师后,红军力量大增,士气高昂。党中央派慰问团到红四方面军进行慰问,宣传遵义会议精神和党中央的正确决定。张思德等红四方面军的战士拥护中央的正确领导,对革命前途充满了信心。

  是年秋天,红四方面军来到丹巴黑水河边。河虽不很宽,但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河上没有桥,只有一根高悬在两岸之间的溜索。细长的溜索似乎好久没有人使用了,站在河边的战士们都有些发怵。炊事班的老班长放下行军担子说:“我去试试看!”但没等他伸手,张思德已用树枝钩来了溜索上的竹筒,坚定地说:“我先过!”老班长拉住他说:“不行!你伤刚好!”原来不久前张思德的右腿第二次负伤,一个多月前才归队。“我先过!我先过!”岸边的战士们也纷纷抢上前来,张思德伸开双臂拦住大家说:“争啥子呀,我们都要过去的嘛!”说毕,转身便跨到竹筒垂下的绳结上,随即滑了出去。溜索在空中抖动,岸边的战友们都提心吊胆地盯着他,希望他快些滑到对岸。可是,张思德慢慢地一段一段地检查那根溜索;到了河心上空,他竟用力摇晃那根溜索。战友们都为他惊叫起来。身临险境的张思德却毫不在乎,为了给部队开辟前进的道路,他已忘掉一切,一步一步地沿溜索向前滑。张思德终于顺利地到达对岸:“同志们,可过啊!”他的大声呼喊,使河边的战士们欢跳起来。

  1935年8月,红一、四方面军为执行中央创建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决定,从毛儿盖等地北上,进入茫茫大草地。草地里水草丛生,风雨无常,泥泞潮湿,行军极端艰苦。张思德和战友们不畏艰难,奋力跋涉,同甘共苦,互励互助,希望早日走出草地。可就在这时,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大搞分裂活动,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命令部队掉头南下。张思德等红四方面军的战士眼看中央红军单独北上,心中产生了疑团:为什么两军会合后,又各自分开行动呢?当时,张思德等普通战士,并不了解中央领导层内部发生的严重分歧。部队南下后,张国焘公开打出反对党中央的旗帜,这使许多红军指战员异常痛心。由于张国焘的战略方针的根本错误,南下红军不得不同以逸待劳的优势敌人展开激战,部队大伤元气。张思德在战斗中又一次负伤,身体更加消瘦。张国焘的分裂图谋失败后,不得不重新北上。

  二

  1936年7月初,红二、六军团(后与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长征到达甘孜,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张思德拉着红二方面军战友的手,眼里闪动着兴奋的泪光。在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大会上,朱德总司令和任弼时等首长传达了党中央、毛泽东和中央红军已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传达了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会合的决定,会场上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张思德和战友们回想起一年前和中央红军会师的热烈情景,想起了南下途中那段艰难的岁月,如今红四方面军的战友们又将重新回到党中央的怀抱,心情万分激动。

  7月上旬,红二、四方面军开始北上进入茫茫草地。当时,张思德在红四方面军通信营任通信班班长。虽在战争中多次负伤,身体瘦弱,两颊深陷,面色憔悴,两脚被草地中的污水泡得红肿,但他眼睛明亮,精神抖擞,整天忙碌不停。每当上级的送信任务到来后,他总是立刻就走,在泥泞的草地里匆忙跋涉,从不叫苦。通信班副班长见他身体不好,又事事抢先,心中不忍,希望他注意休息,并对他说:“班长,你总是这样不成啊,送信任务还是大家轮流干吧!”张思德却说:“我们班好多同志年岁小,不能让他们再多跑路,我自己多跑几遍,让大家都能走出草地,都能北上啊!”副班长见他不依,便说:“那我可以多送。”张思德则说:“一样嘛!”这正像毛泽东在悼念张思德的时候所说:“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夜晚,红军指战员在草地宿营。草地里寒冷潮湿,通信班的战士们困乏地挤卧在一起。深夜,张思德常起来看看,见草皮底下渗水了,便把战友们叫醒,让他们起来活动活动身体,再挪个稍干的地方。有时,大家睡熟了,他独自守着篝火,不时添加些柴草,并把一些湿柴烤干,以备次日点火用。

  在草地里行军多日,红军指战员带的干粮吃完了,不得不采野菜充饥。有一次,炊事班老班长端着一碗野菜糊糊递给张思德,说:“给,把它吃了!”张思德推辞道:“不,你自己吃吧。你年岁大,要多保重。”老班长却说:“莫惦记我,你们年纪轻,往后路长呢……”张思德深深感谢这位老班长,他接过糊糊,悄悄地走出去,又把它送给了班里两个外出拾柴归来的小战士。

  战士们以野菜充饥,但吃野菜中毒的事时有发生。朱德总司令号召大家识别各种不同的野菜和有毒的野草。张思德积极响应号召,开展“尝百草”的活动,学习分辨不同野菜的特点和性能。有一天傍午,部队在一片水草丰茂的洼地上休息。张思德和一名小战士便到附近地区找野菜,他们在一处水塘边看到一片青葱的野草。那个小战士惊喜地叫道:“班长,瞧,这是野萝卜!”那个小战士说着便弯腰去采摘。张思德忙喊住他说:“别急于采,有些看样子好看的野草,却是有毒的。”他先撕下一片野草叶子放到嘴里,嚼了嚼,味道倒是甜丝丝的。他让小战士先别尝,采一些带回去,做鉴定。不久,张思德感到肚子疼,要呕吐,吐出来的是清水,知道自己中毒了。他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不能吃,告诉同志们。”小战士忙叫来班里的战友,大家见张思德脸色发青,面部浮肿。他们赶到营部取来解毒的药物,张思德服后才脱离了危险。从草地继续往前走,到达噶曲河边。这是黄河上游的一条小支流,雪山融化的冰水流入河中,河宽水寒。张思德和几个水性好的战士挽起臂膀,踏进寒流,站在水深处,保护着不会凫水的战士,直到通信营的战士都安全过了河,他们才向对岸踏去。他们上岸后正准备追赶队伍,忽听到身后有呼救的声音,回头看到不远处,有总部几个过河的女战士被上游直泄下来的冰水冲倒了,她们在水中挣扎着。张思德和战友们立即向下游奔去,拦住了被水流冲倒的女战士,把她们一个个护送上岸。上岸后,张思德见有个背药包的女战士神志不清,急忙取出背包里的一块盐巴,用搪瓷碗化了碗盐水,给女战士喝了。那个女战士清醒了,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张思德指着前方说:“快到旱草地了,加把劲往前走吧!”

  终于走出草地了。张思德和战友们不禁热烈欢呼起来。傍晚宿营时,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兴奋地谈论着。张思德一边缝补破旧的衣衫,一边和战友们展望未来的生活。大家盼望已久的三军会师,到陕北见党中央、毛主席,北上抗日的愿望就要实现了。次日,迎着朝阳,张思德随部队继续向陕北前进。

  张思德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后,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新的战斗任务。他先后在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连、中央军委警卫营、中央警备团等单位工作。他曾到土黄沟烧炭,南泥湾开荒,做毛泽东的警卫战士,到安塞县开荒和烧炭,直到因安塞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张思德对工作极端负责,艰苦奋斗,团结同志,无私奉献,深受战友们和群众的爱戴。

  三

  长征,是张思德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战斗历程。在工作中,他常以长征事迹和长征精神激励自己和身边的战友们。据和他同在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工作的陈耀回忆:张思德在工作中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当组织上派他带一个班去延安以南的土黄沟深山里去烧木炭时,首长问他:“有困难吗?”他回答:“困难是有,不过我们能克服!现在的困难比过雪山草地时少多了。”对领导交给的任务,不管多么艰难,他总是坚决去完成。他常说的口头禅是:“事情总是人办的!”张思德对通信工作恪尽职守,勤奋不懈。每当接受送信任务时,不管风狂雨急,他总是按时把信件送到目的地。他对通信班的战友说:“通信工作是军中的耳目,是件很艰苦、细致的工作。”他常讲起长征中七名通信战士的故事:在川西,红军一个营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在一座小山上,几次组织突围都未成功。情况万分危急,营首长决定派人和兄弟部队取得联系。这时,七名通信战士挺身而出,他们记着同样内容的口信,趁天黑从几个方向悄悄下山,准备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但刚刚摸到山脚,就被敌人发觉,枪声顿时燃豆般响起。七名通信战士经过激战,六名战士牺牲了,剩下的一名战士腰部也负了重伤。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向前爬呀爬,终于越过了封锁线。当他到达兄弟部队时,腰部已染满鲜血。他忍受着难以想象的创痛,断断续续地向首长传达完口信的最后一句话,才慢慢地闭上了眼睛。这七名通信战士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我们一个营的红军得救了。这个故事深深地感动着通信班的全体战士,他们决心学习这七名通信战士,坚决完成领导交给的通信任务。

  张思德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带头,团结同志,带领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他对副班长陈耀说:“脏活、累活咱们要先去干,不能怕艰苦。”他以亲身的经历告诉陈耀,要爱护每一名战士。他说:“长征时,有一点吃的东西,总是首先让给战士,战士让给首长。为什么要那样互相爱护呢?因为咱们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大家都是为一个目标战斗的阶级兄弟。”张思德平时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先人后己。陈耀说:“我非常钦佩,常常问他:‘你为什么总是这样省吃俭用,穿得缝缝补补呢?’他解释说:‘我过去的生活比现在苦得多,当上红军,我觉得生活幸福多了。现在革命还非常困难,每个人都注意节约一点儿,就能为革命解决好大问题。’”陈耀回忆说:张思德有只搪瓷碗,还是长征时带过来的。搪瓷几乎已掉光,里外都是坑坑巴巴,破旧得不像样子。有一次,部队发了一只新搪瓷碗,他却把新的送给了别人,自己依然用那只旧的。当时,根据地的物质条件十分困难,张思德这种艰苦朴素、先人后己的优良作风是时代的需要,这会产生一种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巨大精神力量。即使在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与那时相比已有霄壤之别,但这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先人后己的思想生活作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创造美好未来时仍然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第4篇: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多少年来朱德与张思德家乡的人民总是自豪地说:“在解放军中,我们仪陇出了两个最著名的人物,一个是最大的官朱德总司令,一个是最小的官班长张思德”。而更为难得的是,他们在长征中还有着精彩的相聚和颇为传奇的故事。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8月,红一、红四方面军混合编成右路军和左路军过草地。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领。张思德所在班的班长张显扬与另外一些骨干,正是在这时候被红四方面军抽调给朱总司令担任警卫工作。

      还是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时,张思德就从随处可见的石刻标语“我们的红军总司令朱德也是仪陇人”中,得知了朱总司令是自己的老乡,他为此很感自豪。自从班长张显扬被派到朱总司令身边工作后,张思德多次找过张显扬,一则汇报班里工作,二则聊叙分别后战友的思念之情。

      一次,张思德跑去找张显扬时,恰逢张显扬不在,他正欲离去。朱总司令却叫住了他。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首长,张思德显得很紧张。朱总司令笑吟吟地问:“你是不是找你的班长张显扬啊?”

      张思德忙不迭地应道:“是,首长……我找班长……”

      不料朱总司令拍拍他的肩膀说:“我知道了,你是我的小老乡,也是仪陇人,对不对?”

      不待张思德回答,朱总司令又说:“我是马鞍场的,你是六合场的。”

      听了这话,张思德心里一阵感动,他没想到朱总司令对自己的情况早已有所了解。接着,朱总司令又说:“听说你作战很勇敢,负过几次伤,在反六路围攻中还缴获了敌人的两挺机枪。小老乡,好好干,要为家乡人民多争光。”

      不久,张思德因表现突出,升为红四方面军总部通信班班长。这期间,他经常在首长间送信、传令,有了更多机会接触朱总司令。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

      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很快,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

      为进一步解决吃的问题,朱总司令还提议举办一个草地“野菜博览会”。直属队和附近的部队都派来了代表,组成了一支40余人的采野菜大队。这一次,大家采摘了60多种可吃的野菜。朱总司令又嘱咐张显扬与张思德带人将这些野菜分类整理好,用水养起来,待办博览会时用。

      朱总司令一手操办的“野菜博览会”在草地上隆重开幕了。野韭菜、野蒜、野芹菜、臭蒿子、牛耳大黄等60多种奇形怪状的野菜整齐地排列在红军大学的场地上,红军战士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兴高采烈地参观着这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的博览会。一位红军战士指着牛耳大黄,瞪大眼睛惊讶地叫道:“这不是中药材吗?”正在一旁的朱总司令笑着说:“是啊!药材也来参加革命了,它也算是‘革命菜’了!”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朱总司令平易近人,与最基层官兵同甘共苦,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张思德。然而,张思德也许不知道,他在长征中的表现,也在朱总司令心头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张显扬回忆:胜利到达陕北后,一次中央军委警卫营要挑选一批优秀的战士和班长骨干。朱总司令亲自给负责遴选的干部推荐了言语不多、阶级觉悟高、特别能吃苦耐劳的张思德。从此,张思德被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班长。中央军委警卫营就是后来著名的八三四一部队——北京卫戍区某警卫师的前身。这个部队长期担任警卫中央领导的任务。后来,张思德到了毛泽东内卫班执行警卫任务。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伟大的长征,使张思德完成了人生的两次重大转折,来到了毛主席的身边,从而使张思德与《为人民服务》的光辉著作紧紧地连在一起,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伟大的长征成就了我军著名的英模——张思德!

第5篇: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孤儿“谷娃子”在革命军队中成长为浑身是胆的“小老虎”,长征期间他三次过草地

  参军11年,同期入伍的同志有许多已当了团长甚至是旅长,张思德身为战士却从不计较职务高低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1915年4月19日(农历3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的韩家湾一户贫苦的佃农家里,不满周岁时死去了母亲,靠叔母抚养长大。12岁时就给地主放牛、割草。1933年9月,红军来到了他的家乡,成立了革命政权。他积极参加少先队,被选为队长,认真协助红军和民兵站岗放哨,寻查坏人。

  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长征北上的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会合后,挥师北上。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到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

  到达陕北后,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当班长,在数年的通讯工作中,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准确无误。

  1940年初夏,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军民施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的深山老林中烧木炭。苦战了三个月,经过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运输等数道繁重的工序,终于把八万斤烧炭运到了延安。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他随警卫营到南泥湾开荒。带领全班战士,克服生活上的许多困难,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同时,还照常担负通讯工作,白天生产劳动干了一天活,不顾劳累,在夜里又长距离步行送信,完成通讯任务。

  1942年冬,他从南泥湾调回延安。不久,因部队整编,领导调他这个班长去另一个班当普通战士。对此,他毫无怨言,服从革命的需要,不计较个人的名义得失。1943年初夏,被调到枣园内卫班,在毛主席身边当警卫战士。

  1944年,组织上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他正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

  1944年9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亲自参加了追悼会。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对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作了高度的评价,说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第6篇: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四川仪陇人,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仍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

  为了悼念张思德,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卫团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张思德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参加了追悼会,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

  张思德的形象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里程碑。

  2009年9月10日,张思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生平简介

  张思德一家人生活非常艰苦父亲张行品也成年给地主扛长活,打短工,后来也流落他乡。张思德生下来的时候,家里穷得连一粒米也没有了。他的母亲重病在身,小思德饿得拼命呼喊,吮吸破了妈妈的奶头,也吸不出一滴奶水。没办法,妈妈拖着重病的身子,走东家,串西家,要来一把半把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谷娃子生出不到7个月,妈妈就去世了。妈妈去世以后,张思德的婶母刘光友收养了他。张思德6岁就下地干活,割草、挖野菜、拣蘑菇、采松果,什么都干。

  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解放了仪陇县,张思德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少先队,成为乡里首任少先队队长。他积极帮助红军筹粮筹款,受到乡苏维埃的嘉奖。同年10月他加入红军,在县独立团二营当通讯员,在瓦子寨战斗中立功一次。同年冬,张思德进入列宁小学学习文化和军事,毕业后被调到省军区指挥部的政治部当交通员,不久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又当了特务连的班长。在红军中,他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一人夺得2挺机枪的战绩,先后多次负伤。

  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1936年到陕北后,入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学习和养伤。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思德所在部队在开赴前线留下老弱病残,编成了一个警卫连。张思德因有伤病也被编入警卫连,任副班长,负责云阳镇八路军留守处和荣誉军人学校的警卫。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一切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党叫干啥就干好啥。

  1938年春,他被调到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营担任班长。1940年春,调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工作中,他总是承担困难、艰苦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简下派,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当战士。张思德调中央警卫团1连当战士,他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为了保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有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还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喂战马、挑水烧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干好每一件革命工作。

  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中共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1000多人,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献了花圈,亲笔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悼念讲话,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境界给予了高度赞扬。

第7篇: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提起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七八十年代的人耳熟能详、背诵如流,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篇文章的背后故事。让我们沿着时间的长河溯流而上,从历史深处去寻找答案。

  在石家庄“中华老报馆”,珍藏着一张泛黄陈旧的延安《解放日报》,报头下方日期显示1944年9月21日,就在这张报纸上,那篇著名的文章《为人民服务》在一版发表。更多的人正是通过它记住了张思德的名字。

  1915年4月19日,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六合乡韩家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祖辈几代是佃户。他出生7个月,母亲因病无钱医治离世,由幺叔娘(婶母)抚养,靠吃“千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幺叔娘(婶母)为了让他记住乡亲们的恩情,取名“思德”。张思德12岁始,给地主割草、放牛、担水、扫院子,养活自己。

  1933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解放了张思德的家乡。12月,18岁的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北上,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总指挥徐向前率领部队消灭了嘉陵江以东之敌,乘胜追击。逃跑的残敌拉走和破坏了江东船只,妄图依托嘉陵江天险阻止红军西进。一个漆黑夜晚,张思德凭着一身好水性,只身泅水到对岸江边,用镰刀割断缆绳,拖回了两只渡船,为强渡西征,立下了战功。

  长征途中,红军经过草地,以野菜充饥,每次挖野菜,张思德总要先尝一尝。一天中午,部队在一片沼泽地休息,张思德和一名小战士找野菜,来到一个水塘边,小战士惊喜地大叫:“班长,瞧,野萝卜!”张思德一看,水塘不远处长着一簇簇、一丛丛肥嫩的野菜。饥肠辘辘的小战士拔起来就吃,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把夺了回来,先放到自己嘴里嚼了嚼,味道甜丝丝的。不一会儿,他肚子疼痛,直想呕吐,对小战士说:“这菜有毒,不能吃,快告诉大家!”说完便失去知觉。“班长!班长!”小战士大声喊叫。战友们闻声而来,只见张思神志昏迷,连忙送往卫生所,经抢救才苏醒过来。

  1936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在一次战斗中,张思德冲锋在前,右腿两次负伤,强忍剧痛与敌拼杀,击毙敌机枪手。他的英勇事迹,在红军中广为传颂。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张思德所在的一一五师开赴前线,他因伤病被编入留守处警卫连任副班长。张思德不顾自己的伤病,经常帮助医务人员照顾伤病员,打水、扫地、打草鞋、刷便盆,把伤病员换下的衣服,悄悄拿到河边去洗干净。这年10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党旗,他庄严宣誓:“我跟定党,跟定毛主席革命到底,永不回头!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保守机密,遵守纪律,带领群众,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一生!”

  1941年冬,张思德与2名战士从杨家岭前往新安场,途过石砭,看到一辆小汽车陷入冰窟窿里,他门立即跑去推车,只见车子后轮在冰上原地打转,没有向前挪动。张思德见状,把鞋一脱,跳进冰窟窿里,抱起石头砸车轮前的冰坨子,又喊战友搬来一些小石块,垫在车轮下。司机发动车子,一轰油门,“咕咚”一声,车子从冰窟中滚了出来。

  这辆车是毛泽东乘坐的。毛泽东询问后记下了张思德的名字,临走时风趣地说:“小同志,你是路见不平奋力相助,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哩!”

  1942年春,杨家岭修建大礼堂。在上大梁时,工人们用木架子搭绳,慢慢地把大梁往上吊。当大梁离地后,一头被木架子顶在墙体上,另一头对向另一边的榫头时,“嘎巴”一声,支架的一根木杆断了,整个架子晃动起来,粗大的木梁直往下落。在这岌岌可危之际,张思德飞身跨上架顶,用肩头顶住大梁,避免了一场伤害,他自己却受了伤。路过这里的毛泽东发现了,便立即派人去请医生,并吩咐把受伤的战士抬到他的窑洞,毛泽东在观察伤情时,认出了张思德,关切地说:“老朋友,是你呀,张思德同志!”

  1942年11月,中央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备团,当了多年班长的张思德精简为一名战士,他愉快地服从了决定。教导员淳杰与他谈心,张思德坚定地说:“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当班长是革命工作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

  1943年4月,张思德因表现出色,被调到中央警备团警卫队内卫班,在毛泽东身边当警卫员。张思德非常高兴,暗下决心“好好当一名枣园哨兵!”当天,他就换了一身整洁的军装,与战友一起为毛泽东站了第一班岗。

  张思德把全部心血用到照料主席的生活和警卫上。他通过细心观察,很快地掌握了毛泽东的工作生活习惯。在执勤中,走路或做事情,尽量不发出一点响声;给毛泽东送洗脸洗脚的热水时,他都要亲手试试冷热合适了才端过去。每天一早起来,他轻手轻脚地把主席窑洞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到窑洞附近走走看看,发现有早起觅食的鸡狗,悄悄地把它们赶走;听到鸟儿叽喳,用小石头向树上掷,把鸟儿撵走;如果有人求见主席,只要情况不紧急,他就说明情况,让首长们等一会儿再来。

  毛泽东常走的路,只要有一点坑坑洼洼,他就铲来黄土垫平、踩实。毛泽东外出,他提前把冲锋枪和马灯擦得亮亮的,提着水壶,早早地站在车边。

  毛泽东乘坐的轿车是爱国华侨陈嘉庚赠送的,车后有一个专供警卫员站立的踏板。每次出车,张思德“抢占”这个位置。夏天,车后尘土飞扬,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冬天,车后寒风凛冽,冻得手脚麻木。大家要换换他,他总是笑着说:“我喜欢冷风吹。”

  1943年冬,延安天气特别寒冷。按规定可以放下帽耳,但张思德执勤时从未放下,他说:“放下来听觉就不灵了,有情况不能及时反应。”张思德宁让耳朵长了冻疮,脸冻得发紫发青,也不肯把帽耳放下来。

  1944年7月,为解决中央机关和部队冬季取暖,上级决定从警卫班抽人到安塞烧木炭。张思德主动请缨:“我是共产党员,我烧过炭,有经验。”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张思德带领4名战士背着行李,带着工具来到安塞县石峡峪村,根据山势和青冈树林的大小,选择烧窑点。

  “烧炭是为了战胜敌人的封锁,夺取抗战胜利,我们一定要干好,烧出更多更好的炭。”

  为加快进度,张思德兵分两路,一路负责挖窑,一路负责伐树。他们早出晚归,戴月披星,很快打出了两孔炭窑。战友们把青岗树枝、树干背到窑前,张思德开始装窑、点火。从早到晚,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装运,忙个不停。出炭是最紧张、最危险的环节,需要分秒必争,时不我待。张思德每次都是争先钻进炭窑,以惊人的速度拖出木炭,一根一根往外送。仅一个月,就烧了5万多斤优质木炭。

  9月5日,天下着萧萧秋雨,张思德和白满仓、王玉森赶挖一孔新窑。张思德用小铁镐刨窑壁、窑顶,白满仓用锨把刨下来的土扔到窑外,王玉森在窑外铲土。中午时分,窑洞即将挖成。为了保证质量,张思德拿着小铁锹修整窑面,突然,窑顶传来“咔咔”的声音,接着从上面掉下几块碎土。在这生死关头,张思德本可跳出窑口,他却将生的希望送给了战友,猛力将小白推出窑口,大喊一声:“快出去,有危险!”只听“轰隆”一声,窑坍塌了,白满仓在窑口被压住半截身子,张思德却被埋在窑里边。白满仓大声哭喊:“班长!班长!”撕心裂肺的哭喊声穿过幽深的山谷,传遍寂静的山林。

  周围的人纷纷赶来,很快救出了白满仓,白满仓指着倒塌的窑:“张思德还在里面,赶快救他。”大家不停地挖。只见张思德双手握着小铁锹手柄,胸口压在手柄上,一动不动。张思德就这样地离开了世界,年仅29岁。

  噩耗传来,内卫班的战士失声痛哭。警卫队队长古远兴考虑到张思德曾是毛泽东的警卫员,决定把消息直接报告毛泽东,他走进主席的办公室,见主席正全神贯注地批阅文件,几次张口又止,最后才小声的说了出来:“报告主席,张思德牺牲了。”

  毛泽东闻讯后,惊讶地放下笔,双手按着桌子站起来。听完张思德牺牲的简要经过,他沉痛地说:“前方打仗死人是没办法的,后方生产劳动死人不应该!”

  毛泽东点燃一支烟,缓缓走到窗前,望着张思德牺牲的方向,“张思德现在在什么地方?”古远兴报告说:“还压在炭窑里,正在组织人往外挖。”毛泽东听了很生气,说:“不行!要很快挖出来,要放哨看好。山里狼多,不要被狼吃了,要是被狼吃了,你的队长就不要当了!”

  说完,毛泽东又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数着指头给古远兴明确指示:“第一,给张思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第二,搞口好棺材,运回延安;第三,要开个追悼会,我要去讲话。”

  这天晚上,毛泽东在窑洞里,挥毫泼墨,题写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以寄托他对这位普通战士的无限哀思。

  9月8日下午2时,张思德同志追悼大会在凤凰山脚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备团的干部、战士1000多人参加了追悼大会。会场的土台上搭起了棚布,台两边摆满了中央办公厅、中央社会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西北公校、警卫团等送来的花圈和战士们采集来的一束束山花。台上方挂着“追悼张思德同志”的横幅,台中央党旗下悬挂着张思德的遗像,毛泽东题写的“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挽词,挂在张思德的遗像旁边。

  一点多钟,毛泽东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布衣,在李克农、杨尚昆的陪同下,从枣园住处走出来。他脚步缓慢地走进会场,抬起他题字的花圈放到张思德的遗像前,默哀了许久。这时,许多战士忍不住哭出声来。

  追悼会在陕北当地的唢呐吹奏哀乐声中开始,中央警备团团长兼政委吴烈宣布向张思德遗像默哀三分钟,警备团政治处主任张廷祯介绍张思德29年的生平事迹后,毛泽东神情庄重地走到临时搭建的小土墩上,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即兴讲话:“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毛泽东打着手势接着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毛泽东的讲话声音洪亮,字字千钧,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在场聆听的人备受教育和启发。会后,中央办公厅秘书处速记室主任张树德对演讲的内容作了速记,秘书处秘书长陈伯达、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等人都做了认真记录,他们一起参照记录整理毛泽东的讲话,形成文稿后,由胡乔木呈毛泽东审阅。

  让毛泽东没有想到的是,秘书们不仅把他的讲话整理成文稿,而且陈伯达认为讲话很重要,对全党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并建议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毛泽东说,这是即兴讲话,有感而发,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就不要发表了吧。陈伯达说,这篇讲话中的为人民服务主题思想,发表后会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毛泽东想到张思德身上体现的这种精神,是全党的精神财富,在共产党、人民军队,乃至人民中间,确实应该倡导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于是他对陈伯达说,我看看再说。

  夜晚,毛泽东处理完要事后,在油灯下把这份几十页的文稿看了一遍。记录稿15000多字,太长了,如果发表,最好是以短文形式体现,言简意赅,让人们都能看得懂。毛泽东决定修改压缩、把讲话中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他提起毛笔,对讲话稿进行删节。第一遍删节后,文章剩了8000多字,还是觉得长;第二遍删节到5000多字,仍觉得长;又继续修改压缩,直到第五遍压缩到688个字(不含标点)时才觉得满意。

  秘书处拟制的文稿标题是“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觉得这个标题不能突出讲话的精髓,他稍事斟酌,拿起毛笔,将原来的标题勾掉,挥毫书写了“为人民服务”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作为标题。

  1944年9月21日,延安《解放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警备团追悼战士张思德毛主席亲致哀悼”为题,进行了报道,刊载了毛泽东讲话的全文,并发表通讯介绍了张思德的生平和他的英雄事迹。从此,“为人民服务”的声音传遍了延安,传遍了陕甘宁边区,传遍了全国各解放区战场。张思德的形象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成了一种全新世界观的纪念碑。

  1953年,《为人民服务》正式成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后来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成为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有力思想武器,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中的优秀儿女。

  随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传播和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为人民服务》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一面旗帜,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原著之一。

  1996年,原总政治部将张思德画像制作印发全军,在连以上单位悬挂、张贴;2009年9月14日,张思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2012年8月,《为人民服务》被评为“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

第8篇: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新华社成都3月15日电(记者卢宥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迎接红军来家乡、长征途中艰难跋涉、奔赴抗日战场、给毛泽东当警卫战士、执行烧炭任务中不幸牺牲……四川仪陇县40余名来自张思德纪念馆、公安局、学校、社区等单位的“草根演员”,为家乡干部群众上演了红色歌剧《张思德》,向革命英烈张思德致敬。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重病的母亲没有奶水,只得走东家,串西家,要来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出生仅7个月,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人间,父亲张行品被迫把他抱给婶母收养。谷娃子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给他取名“思德”。

  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他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洲地区,他神奇般地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一时传为佳话。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思德始终牢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使命,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实践中一丝不苟地贯彻。

  据其班长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高兴地嚷嚷着发现了野萝卜,张思德过来检查发现,在水塘旁边果然有一丛叶子绿绿的、模样很像萝卜的植物。饥肠辘辘的小战士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把叶子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无力,紧接着,他肚子开始剧痛,大口呕吐起来。在失去知觉之前,他还在嘱咐小战士告知大家这草有毒。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延安时期,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总是吃不饱饭。通信班的战士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作为通信班长的张思德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让别人多吃一些。

  大巴山腹地冬季寒冷不亚于北方,取暖多靠木炭。张思德小时候跟着父亲练就了烧炭的好手艺。1944年初,张思德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生产运动号召,主动到安塞县石硖谷办生产农场,担任副队长。白天,他巡回各窑,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来数次,爬上窑顶,观察烟色。窑里温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窑还有火星。但每次出炭,他都是抢先钻到窑的最里边捡木炭,手里包的破布着火了,他就用手弄熄后继续干。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和战友小白决定再新挖几个窑,多烧些木炭。当挖到中午时,突然窑顶掉下几块碎土,出现险情。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掌将小白推出洞口,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把张思德埋在下边。战士们和老百姓从四面赶来,拼命刨土。小白得救了,张思德却没能抢救过来,他牺牲时,年仅29岁。

  革命需要在枪林弹雨下抛头颅洒热血,也需要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战士,他服从组织安排,甘心在烧炭的平凡岗位上忘我工作,直至光荣殉职。毛泽东给予他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今天,冬季已经不再寒冷。红色的歌声,依然飘扬在大巴山。

第9篇: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1.为人民服务(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毛泽东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2.纪念文章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所以他的死比泰山还重”这些话至今还记忆犹新。张思德的故事和精神鼓舞了我们这一代人,我们时刻都记着要做张思德那样为人民服务的普通人。

  自从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千千万万个像张思德那样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的焦裕禄、心系西藏的孔繁森、带领湘西人民致富的郑培民、保一方平安英勇献身的任长霞等。他们都在用自身的行动实践着为人民服务。

  在新的形势下,全体共产党人,都要时刻牢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的教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贡献我们的力量。

  在新的形势下“人民”队伍不断的扩大,使为人民服务思想中服务的内容具有广泛的内涵。如果用我们在政治课中所学的主体和客体来解释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的话,为人民服务的主体是共产党人,服务的客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然而,“人民”这个被服务的客体,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准确地把握这个内涵,对理解和实践为人民服务思想有着重要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主席把“人民”的范畴定义在“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新的历史时期,“人民”这个范畴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尤其是把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准确地定位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行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书记明确阐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内涵并突出强调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决定性意义,精辟地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就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指向和根本所在,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决维护、充分实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今天,所谓为人民服务,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现服务;就是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劳动,使广大劳动者劳动能力的释放获得更广阔的空间,生产出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在此基础上更高层次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张思德同志是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就像火炬一直传递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张思德的一生虽然短暂、平凡,但是,张思德的崇高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放光芒。

第10篇: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分田分地!”贫穷、破败的六合乡变了天地!

  英姿勃勃的红军战士带领乡亲们,打土豪,分田地,成立了自己的政权——六合乡苏维埃政府。翻了身的乡亲们扬眉吐气,喜气洋洋。张思德积极参加少先队,并被选为队长,认真协助红军和民兵站岗放哨,寻查坏人。

  翻了身的劳苦大众懂得要革命就要当红军,六台场的青年们纷纷报名参军。1933年12月,18岁的张思德报名参军,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队伍中,增添了一名忠诚的革命战士。

  张思德入伍后,红军要执行新的任务,离开了六合乡。国民党乡长刘红安带领“还乡团”,捣毁苏维埃政权,枪杀革命干部和群众。张思德的生父张行品也惨遭杀害,养母被打伤,妹妹桂香被逼得病饿而死。张思德得知这个消息,顿时悲愤欲绝,一心想着回家为亲人和父老乡系报仇雪恨。连队干部知道了张思德的心思后,就找他谈心,耐心地启发教育他树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在同志们的帮助下,他明白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心胸开阔了,斗志更旺了。他英勇顽强,视此如归。不久,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在革命的大熔炉里茁壮成长。

  1.战斗

  从1933年至1934年粉碎国民党对川陕根据地的两次大规模围攻(参见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张思德英勇杀故、屡立战功,被战友们称赞为“小老虎”。在攻打关门梁的战斗中,他参加尖刀班,冒着弹雨枪林,和战友搭成人梯,攀上寨顶,炸开寨门,为部队打开了通路。接着,他又带领6个战友,扼守一个山包,粉碎了敌军两个排的多次进攻。在另一次战斗中,他冒着枪林弹雨,跑进深谷,攀崖绕行,插入敌后,在接近敌阵时,扔出手榴弹,炸死了敌人,趁着浓烟,扑上高坡,夺来一挺机枪,然后,他端起机枪,向另外一群敌人猛烈扫射,又夺一挺机枪,接着高呼一声:“冲啊!”战友们一齐冲上去,歼灭了敌人。战斗中,张思德虽负了伤,却满脸笑容。在又一次战斗中,他迎着浓烟烈火,在水田、小丘、深沟里,持续与敌拼搏。子弹打光了,敌入扑上来,他就用手榴弹炸死敌人。后面敌人又上来了,他在田坎上同敌人白刃格斗。一个敌人举枪向他刺来,他猛挥大刀,将枪拔开,—脚把敌人踢倒在水田里,将敌人砍死。接着,又有两个敌人向他扑过来,他用脚猛击田水,使敌人的头上溅满了水,两眼被迷住了。当敌人急着摇头擦眼时,他用全力扑上去,举起大刀,把他们劈死了。这时,飞来一颗子弹,打伤他的右臂,连长叫他退出火线,他倔强地说:“不,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战斗!”

  2.长征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8月20日,红一、四方面军组成左、右路军,开始沿草地北上。就在这时、张国焘大搞分裂主义,擅令红军南下。这样,张思德便随红四方面军,从草地折回南下。

  在南下的过程中,红四方面军打了许多恶仗,但是却未能改变部队的险恶处境。随着天气日渐寒冷,部队行动更加困难。1936年1月,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央电令张国焘取消伪中央,停止反党活动。张国焘被迫宣布取消了伪中央。6月,红二、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接着,红二、四方面军分为左、中、有三路纵队,沿草地北上。

  这是红四万面军第三次走水草地了。这时,张思德在通信营任排长。由于他他过去在战斗中曾三次负伤,身体没有完全康复,加上艰难的长途跋涉,他的面容憔悴,体质十分虚弱。进入草地后,他的两只脚又被腐臭的泥水泡得红肿,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力气,但是每次有了通信任务,他总是抢先—步,拔腿就走,以便让战友们多休息一会儿。

  进入草地半月之后。严重的困难出现了,部队断粮了。首长乘骑的骡马被宰了充饥,战士们的皮带、枪背带也被煮着吃了。为了战胜困难,走出草地、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寻觅无毒的野菜充饥。

  张思德深知,在这神秘草地上,毒草丛生,要识别一种无毒的野菜,只能亲自尝。尝了毒草,就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每次采摘野菜,他总是争着上前,把危险留给自己。

  一天中午,部队来到—片水草丰盛的沼泽地上。休息号刚刚传来,张思德就和一位小战士去找野菜去了。当他来到一个死水塘边时,那个小战士惊喜得叫起来:“班长,瞧!水萝卜!”张思德一看,水塘边上果然长着极象萝卜的野草。小战士弯腰就要采摘,张思德急忙止住了他。他知道,有些样子很好的野菜,往往有毒。他抢上前,摘下片叶子放在嘴里,嚼丁嚼,味道甜甜的,便又采了一些。

  没过一会儿,张思德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疼痛,直想呕吐,接着就吐出一口口清水。他只觉得天旋地转.急忙说:“这草有毒,快告诉大家别采!”话刚说完,他就失去了知觉。小战士着急地大喊:“班长!班长!”

  战友们听到喊声。急忙赶来。只见张思德脸色发青,神志昏迷,便知道他中了毒。他们急忙到卫生所,找来解毒药,给张思德服下。过了好一阵,张思德才苏醒过来,战友们都松了一口气。

  张思德和战友们来到了草地中的葛河边。他们知道,过河不远,就要走出草地了。战上们受到鼓舞,人人兴高采烈,挽着胳膊,涉过葛河。

  正当他们拧干衣服,准备继续前进的时候、身后传来了呼救声。原木是总部医院的几位女同志,身材瘦小,被河水冲倒了。只见他们在水中挣扎着,身上的药包在水上漂浮。

  张思德带领战士们向下游奔去,拦住了急流中的女同志,把她们一个个背上岸,其中一位女战士昏迷过去。张思德取出盐巴,用瓷缸烧了一碗盐开水,一口一口地喂进女战士嘴里。女战士醒了,张思德鼓励她说:“加劲走吧,陕北再见!”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静宁一带,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会师后,红一、二、叫方面军协同作战,胜利地进行了山城堡战役,打破了同民党的围攻。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为八路军。张思德所在部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部队中的老弱病残人员被留下来,编成一个留卫连,负责警卫关中云阳八路军留守处和残废军人医院(即荣誉军人学校)。当时,张思德身体患病,被编进了警卫连,任一排二班副班长。

  警卫连刚成立那阵,班里好几位同志病重,卧床休息。他就端吃端喝,象亲兄弟一样侍候患病的同志。晚上站岗,他经常连站两班,让患病的同志多休息一会。他是副班长,负责班里的内务卫生,可他很少命令其他同志做这做那,而是自己动手,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大家。班里的水用完了,他就去打水;地脏了,他就去扫地。他的手巧,补衣服、打草鞋都很在行,一有中就帮同志们缝缝补补,一天列晚总是闲不住。在班务会上,大家表扬他,他说:“我的病轻,多干点没啥。”

  3.对待同志

  张思德不仅在生活上乐于助人,而且也很关心同志的思想进步,和大家建立了真挚的同志友谊。警卫连刚组建时,班上有个解放兵,是南方人,因为想家而闹情绪。凡是轮到他站岗放哨,他就称病请假。同志们在班务会上批评他装病,谁知不但问题没有解决,反而越闹越僵,他干脆连早操也不出了,天天睡懒觉。

  张思德看到这种情况,就把自己的铺值搬到这个战士旁边,头并头地与他睡在一起,和他谈心。原来这个战士家里也很贫穷,他在给地主打长工时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在直罗镇战役中被解放,自愿加入八路军。张思德摸清了他的思想,就用忆苦的办法,启发和教育他树立革命的信念。后来,这个同志真的病了,张思德就给他做病号饭;他的鞋破了,张思德就用布条和麻绳精心编了双鞋送给他。这个战士很受感动,握着张思德的手说:“张副班长,你对我象亲兄弟,今后看我的行动吧!”从此,这位同志变了,精神振作,工作非常积极,成了班里的骨干。

  1939年春天,云阳的国民党军队开始制造摩擦事件。他们又是到留守处寻衅闹事,又是下命令、发通煤,限期八路军离开云阳。面对回民党顽固派的无理挑衅,战士们虽然非常气愤,但是为了顾全大局,留守处和残废军人医院于秋初开始长途行军,向句邑土桥一带转移。

  入秋的天气,依然酷热难当。行军中最困难的是没有鞋了穿。刚刚走了两大,大部分同志的鞋底就脱了帮,只好用绳子绑着走路。关中的路边长满了蒺藜,有的同志鞋底磨穿,脚上扎了刺,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看到同志们一瘸一拐地走路,张思德提出打草鞋,可是一时找不到稻草,他心里非常着急。

  有一天行军时,张思德在路边发现了一片马蔺单,就用刺刀把马蔺草割下来,捆成一捆,背在身后。晚上宿营后,他就赶着打草鞋,等他一口气打完三双草鞋,已是鸡叫头遍了。第二天,他把这三双草转送给鞋子最烂的三位同志穿。这三位同志穿上试了试,觉得比破布鞋舒服多了,都很高兴。从此,同志们在行军时只要发现马蔺单,就把它割下来,象宝贝似地背着。一到宿营地,张思德就手把手地教大家打草鞋。这样,同志们都穿上了草鞋。留守处和残废军人医院的同志到达土桥之后,天气开始变冷。为了解决冬季取暖问题,上级决定烧木炭。张思德懂得烧炭技术,于是他和班长带领战士们上山烧木炭。烧炭又苦又累,可是张思德带领战士们干得非常起劲。每次炭窑点火后,他就守在窑边,累了打一会儿盹,再接着干。等到窑烧好,他的眼睛也熬红了、人也累瘦了。那年冬天,张思德领着同志们烧了三个月木炭。烧炭结束后,他被评为劳动模范,留守处奖给他一条毛巾和一个笔记本。

  1940年春天,张思德随警卫连回到了党中央所在地延安。不久,他被分配到中央军委警卫营担任通信班长。在通信班,他去南泥湾开过荒,种过地,也进山烧过木炭,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42年秋,军委警卫营和中央教导大队合并,成立了中央警备团。当时,上级决定张思德由班长改当战士,张思德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到一连二排叫班当了战士。四班的班长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同志,年龄也比张思德小,可是张思德却尊重班长,积极完成班长交给的工作,维护班长的威信,帮助班长抓好班上的工作。为此,他受到领导的表扬。

  4.工作

  1943年初春,组织选派张思德到毛泽东身边的内卫班当警卫战士。张思德十分激动。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工作,做毛泽东的忠诚卫士。

  张思德到内卫班后,精神更加振奋,工作也更加积极。他常说:“毛主席是我们革命的带路人,热爱领袖就是热爱革命。”他为了能使毛主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把全部心血都用到照料毛主席的生活和警卫工作上。毛泽东有个习惯,写文章时彻夜不睡,天亮后才躺一会儿。为了让主席休息一会儿,每逢主席熬夜时,他就早早起床,到主席窑洞附近看看,如果发现有早起觅食的鸡和狗,就悄悄地把它们赶走,听到鸟儿唧喳,他就用石头向树上掷去,把鸟儿撵走.以防吵醒了主席。如果遇到有人求见主席,只要情况不紧急,他就说明情况,说服他们等一会儿再来。

  一次,张思德接受了将毛泽东起草的紧急公文立即送交有关部门的任务。当时雷声隆隆,暴雨倾盆,延河水涨,无法徒涉。怎么办?他说:“就是天上下刀子,河水万丈深,我也要把毛主席的公文送过河去。”于是他手拿一根长绳来到河边,将绳的一头绑在树上,又在绳上套上个环,环上拴细绳,把公文牢牢绑在环上,随后牵着绳子的另一头,跳进了激流。他奋力拼搏,虽已精疲力尽,但终于过了河,他将绳子拴在树上,然后拉动细绳,把拴在环上的公文拉了过来,及时把毛泽东的指示送到了有关部门。

  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距城有十多里。那时候,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毛泽东工作十分繁忙,常常要上延安城里开会。毛主席每次外出,内卫班便跟着他前往。

  毛主席乘坐的黑色轿车是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赠送的。车身宽大,可以乘坐10个人。车后有一个专供警卫人员站立的踏板。当时国共合作,国统区有很多人到延安参观访问,这些人难免鱼龙混杂。为了毛泽东的安全,每次出车时,都有一个同志站在车后担任警戒,以防万一。

  站在车后担任警戒,要比坐在车里辛苦得多。夏天,车后尘土飞扬,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冬天,车后寒风凛列,冻得人手脚发麻。但是大家都把站在车后值勤看成是一种光荣,争着担任警戒。张思德到内卫班后,每逢毛泽东外出,汽车刚一发动,他就站在车后,“抢占”了警戒位置。几乎每次都如此。大家要换换他,可无论怎么说,他都不肯,说:“我喜欢冷风吹。”大家对他也没有办法。

  1943年冬天,几场大雪之后,延安的天气非常寒冷。这时按规定,在车后担任警戒的同志可以放下帽耳。可是张思德嫌放下帽耳影响视线,就把帽耳翻起来。结果,他的脸被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他也不在乎。整整一个冬天,毛泽东外出时基本都是张思德担任警戒。内卫班的同志们过意不去,一再要替换他,他执意不肯,还是那句话:“我喜欢冷风吹。”

  5.牺牲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第七个年头。为了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延安边区军民的大生产运动搞得更加热火朝天。这年夏天,上级决定内卫班的部分同志到延安北边的安塞去烧木炭,以解决枣园机关的冬季取暖问题。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争着要去,领导知道张思德烧过木炭,就指派他带领4位同志到安塞县石峡峪村去烧炭。

  7月的一天,张思德带领警卫战士背着行李,带着锯子、斧头来到了石峡峪村。这里傍山依林,只有百十户人家。据村长说,进山五六里地,就有青冈树林。青冈树木质坚硬,是烧炭的上等原料。

  第二天,东方刚刚发亮,张思德就带领大家进山选择烧炭地点,开始做烧炭的准备工作了。山中林区的景色美丽,初升的阳光洒在苍翠的青冈林上,泛起绿色的光晕,一簇簇山丹花红得象一团团火。张思德他们顾不上欣赏美丽的风光,扛着镢头跑上跑下,根据山势和青冈林的大小,选择烧炭窑的地点。

  为了加快烧炭进度,张思德把同志们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挖炭窑,一组砍伐青冈树备料。他说:“我们进山后,家里的同志可就忙了。我们要加油干,争取多烧木炭,早日完成任务,向毛主席报喜。”他的话不多,却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大家都决心好好干,创造出优异成绩,让毛主席高兴。

  紧张的劳动开始了。荒无人烟的山林里,响起乒乒乓乓的伐木声和战士们欢乐的歌声。张思德领着两个战士起早贪黑,很快打出了两眼炭窑。大家把青冈树枝、树干背到窑前,张思德就开始装窑,其他同志继续开挖新窑,砍伐青冈树。张思德把两眼窑装满后同时点火,等到木炭烧成压火后,同志们也把新窑挖好了,料备足了。他一个人又去装窑、点火,从早干到晚,一刻也不休息。

  烧窑是个技术活儿,火要烧得均匀,压火要恰到好处。压火早了,烧出来的是“生头”,劳而无功;压火迟了,木炭会变成灰烬,前功尽弃。为了掌握火候,张思德吃住都在窑边,晚上也要起来几次,爬上窑顶观察烟色,判断火候。当时,没有照明工具,他就在山林里采来一种叫做“牛条条梗”的小灌木,放在窑里烘干,晚上用它来照明。这种“牛条条梗”有油性,点燃后火得很旺,也不怕风。同志们都很佩服张思德经验丰富,肯动脑筋。

  当地群众烧一窑木炭,一股要10天左右。为了抢时间多烧几窑,张思德和大家就在压火后木炭尚未完全冷却时出窑,把烧炭周期缩短为7天。出窑时窑内温度很高,有的木炭上还有火星儿,烤得人脸皮发痛,大汗淋漓。每次出窑,张思德就把双手包上破布,站到窑的最里边拣木炭。在他的带动下,同志们废寝忘食,日夜苦战,一个多月就烧了5万多斤木炭,超额完成了任务。

  木炭烧好后,张思德又带领大伙,用杨树条把木炭打成捆,背到石峡峪村。5万多斤炭放在村头,象一座小山。大家看着这些劳动成果,心里乐开了花。张恩德到安塞打电话给领导汇报了情况,领导指示张思德暂时留下看守木炭,等候马车前来装运,其他同志回枣园执勤。

  为了看守木炭,张思德住在村头一位老大娘家里。他是个闲不住的人,给老大娘担水,扫院,还上山打了几捆柴。后来,他想起山上烧炭的地方还留有一些砍伐下的青冈,便想赶在马车来运炭之前再烧一些木炭。他和大娘商量说:“大娘,我整天坐着看木炭,也闷得慌。你和孩子替我照看一下,我进山再烧一些,晚上回来时我给你捎一捆柴火,你也就有烧的了。”老大娘高兴地答应了。这样,张思德每天早晨带着干粮进山,一人伐木,装窑,起火。每大晚上回来,总要给大娘背一捆柴火。老大娘天天都做好晚饭等他回来,晚上又给他准备好第二天进山吃的干粮。

  9月5日,天还没亮,张思德又进山了。他走时告诉大娘,晚上回来给她背一些碎木炭,以备冬天取暖。可是到了晚上,大娘把晚饭先后热了三次,还不见张思德回来。鸡叫了头遍,也没见张思德的影子。大娘心里不安,就去找村长。村长放心不下,急忙带人进山,去找张思德。

  村长他们来到张思德烧炭的地方,看见窑前整齐地堆放着木炭,炭窑已经坍塌,便知道出了事故,赶紧用手拼命挖开沙土,希望能把张思德救出来。

  坍塌的焦土挖开了,只见张思德站立着,心手紧紧地握着一截表冈木,脚下有一堆青冈木,看样子,可能是他正在装窑时,炭窑忽然坍塌,将他埋住了……在坍塌时,他把战友推了出去,自己却牺牲了。

  “张思德!张思德!”村长急切地、一声接一声地呼唤着张思德的名字。可是我们的张思德紧闭着双眼,再也没有睁开!

  张思德光荣殉职的消息惊动了石峡峪村,乡亲们都为张思德的死而深深惋惜。村长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安寒,给延安打电话,报告了这一悲痛的消息。

  题噩耗传束,内卫班的同志个个失声痛哭。毛泽东也沉痛地说:“思德是个好同志,他是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队长向毛泽东报告消息,并说人砸在窑里还没挖出来。毛主席听后很生气地说,打仗死人没办法,搞生产死人不应该。他随即吩咐了三点:那一带狼多,晚上要派人站岗,要是尸体被狼吃了,你这个队长就不用当了;尽快把尸体挖出来,洗干净,买一口棺材;开追悼会,我要讲话。他还指示机要科长叶子龙用汽车到石峡峪村去接张思德的遗体,并指示中央警备团一定要隆重追悼张思德同志。党的领袖如此关心一个普通党员和战士,远不止是出于私人感情,而是表现出革命队伍中人人平等,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是为人民服务。

  1944年9月8日,是一个普通而又很不平常的日子。这天清晨,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笼罩在—片肃穆悲痛的气氛中。土台上临时搭起的灵堂上挂着挽悼。在里面的黑幕前安置着烈士灵位,灵位前放着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社会部、西北公学、中央警卫团团部以及各营连送的花圈。台前两边挂着挽联,中悬毛主席亲笔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台下肃立着1000多名军容整齐的八路军官兵。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在这里举行一个普通士兵——张思德同志追悼大会。

  简朴庄重的追悼大会开始了。毛泽东主席缓步走上灵堂,亲手献上花圈,并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作为对张思德同志的纪念和哀悼:“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第11篇: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仍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张思德的形象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里程碑.2009年9月10日,张思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张思德的故事

  救战友尝百草

  红军过草地时,由于缺衣少药,许多战友病倒了,张思德原本魁梧的身体也一天天消瘦,但他仍坚持为伤病员背枪,在泥水没踝的荒草滩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

  通信营一排的战士小李不幸陷入泥沼,拼命向上挣扎,眼里淌着泪痛苦地向战友们喊着:"救救我,快救救我呀!"有的战士伸手去拉,也险些被陷进去,眼看着泥沼从小李的大腿没到胸部,战友们很着急却束手无策。这时,张思德着急地对班长杜泽洲说:"班长,我有办法,我趴在泥沼上,你踩在我身上,拉小李的左手,另外两人也像咱们一样拉他的右手,试试看。"说完,他便毫不犹豫地爬在泥沼上。班长不忍心踩在他身上,立在那儿没动,张思德急着冲他喊道:"班长,快上呀,否则他会没命的!"看着张思德那急切的目光,班长抬起了脚……在另外两名战士的协助下,奄奄一息的小李终于得救了。大家都为张思德奋不顾身救战友的精神所感动,并称赞他善于动脑筋。

  在进草地二十多天后,战士们身上带的干粮都吃完了。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首长们把驮文件的马杀了,战士们把牛皮带煮了充饥。那时候,张思德还没有入党,但他处处按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党组织号召的"尝百草"活动中,见到一种草,他总是先尝,发现能吃的,就马上告诉兄弟单位。

  一天,一名战士采了一些类似野萝卜的植物,张思德怕它有毒先尝了尝,结果,他脸色发青、呕吐、浑身无力,这植物有毒……张思德慢慢醒来后,模模糊糊地看见战友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为了让毛主席多睡一会儿,他发明了“控绳拉铃”的通讯方法

  张思德在平常给人的感觉是老实,其实他很内秀,工作肯动脑筋,打仗也很勇敢,有“小老虎”之称,因此才被挑选当通讯员并担任中央最高领导的警卫。当时中央警卫团直属警卫队素有“钢盔团”之称,表示其战斗力强,装备精良。在毛泽东身边的内卫班当警卫战士,是每个战士梦寐以求的愿望。1943年以后中央书记处搬到枣园办公,因此内卫班的警卫战士也有了“枣园哨兵”的美誉。

  张思德每天都把毛主席窑洞前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并把常走的土路上的坑坑洼洼垫平。毛主席有个习惯,写文章时彻夜不眠,天亮后才睡觉。张思德早早起床,悄悄地把毛主席窑洞附近的鸡鸭和牲畜赶得远远的,用小石块把在附近树上啼叫的鸟儿撵走,好让毛主席能多睡一会儿。他还发明了“控绳拉铃”的通讯方法,在院子的树上系一根细绳子,绳子的一端通向警卫班宿舍,里面挂一个小铃档,如毛泽东这边发现情况,只要哨兵一拉绳子,警卫班就可以立即出动,又不会打搅毛主席休息。

  毛主席外出开会时,张思德常在身边警卫。当时毛主席在延安乘坐的是一辆爱国人士赠送的救护车,车身宽大,能坐10个卫士。在车尾有专供卫士站立的踏板,以防背后有人偷袭,这个位置通常都是张思德的。由于背对着行车方向,尘土很大,毛泽东很过意不去,拍着他的肩膀,让他到前面。张思德总是笑笑,依旧站在那里。每当毛泽东外出,张思德总是提前把冲锋枪和马灯擦亮,备好水壶,早早等候在车子旁。因为他知道,做好毛主席的警卫工作,就是对革命的最大贡献。

第12篇: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一张思德(1915—1944),四川仪陇县人。

  他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自小受尽人间的苦难。1933年红四方面军来到他的家乡六合坊,他积极报名参加了红军。不久,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冲破川军的阻拦,渡嘉陵江西进。在战斗中,张思德英勇顽强,奋不顾身,右腿中弹,毫无惧色,冲进敌阵,同敌拼杀,击毙敌军射击手,一人缴获了两挺机枪。有一次,他外出执行任务,路上遇见一个敌人疯狂追赶一个十四五岁的红军小战士。他怒气填膺,猛冲上前将敌击毙,救下了那个小战士。他的英勇事迹,在红军中广为传扬。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懋功地区胜利会师。张思德闻讯后分外高兴,他和战友们一起,准备了毛巾、毛袜等礼物,赠送给红一方面军的战友们。两军会师后,红军力量大增,士气高昂。党中央派慰问团到红四方面军进行慰问,宣传遵义会议精神和党中央的正确决定。张思德等红四方面军的战士拥护中央的正确领导,对革命前途充满了信心。

  是年秋天,红四方面军来到丹巴黑水河边。河虽不很宽,但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河上没有桥,只有一根高悬在两岸之间的溜索。细长的溜索似乎好久没有人使用了,站在河边的战士们都有些发怵。炊事班的老班长放下行军担子说:“我去试试看!”但没等他伸手,张思德已用树枝钩来了溜索上的竹筒,坚定地说:“我先过!”老班长拉住他说:“不行!你伤刚好!”原来不久前张思德的右腿第二次负伤,一个多月前才归队。“我先过!我先过!”岸边的战士们也纷纷抢上前来,张思德伸开双臂拦住大家说:“争啥子呀,我们都要过去的嘛!”说毕,转身便跨到竹筒垂下的绳结上,随即滑了出去。溜索在空中抖动,岸边的战友们都提心吊胆地盯着他,希望他快些滑到对岸。可是,张思德慢慢地一段一段地检查那根溜索;到了河心上空,他竟用力摇晃那根溜索。战友们都为他惊叫起来。身临险境的张思德却毫不在乎,为了给部队开辟前进的道路,他已忘掉一切,一步一步地沿溜索向前滑。张思德终于顺利地到达对岸:“同志们,可过啊!”他的大声呼喊,使河边的战士们欢跳起来。

  1935年8月,红一、四方面军为执行中央创建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决定,从毛儿盖等地北上,进入茫茫大草地。草地里水草丛生,风雨无常,泥泞潮湿,行军极端艰苦。张思德和战友们不畏艰难,奋力跋涉,同甘共苦,互励互助,希望早日走出草地。可就在这时,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大搞分裂活动,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命令部队掉头南下。张思德等红四方面军的战士眼看中央红军单独北上,心中产生了疑团:为什么两军会合后,又各自分开行动呢?当时,张思德等普通战士,并不了解中央领导层内部发生的严重分歧。部队南下后,张国焘公开打出反对党中央的旗帜,这使许多红军指战员异常痛心。由于张国焘的战略方针的根本错误,南下红军不得不同以逸待劳的优势敌人展开激战,部队大伤元气。张思德在战斗中又一次负伤,身体更加消瘦。张国焘的分裂图谋失败后,不得不重新北上。

  二1936年7月初,红二、六军团(后与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长征到达甘孜,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张思德拉着红二方面军战友的手,眼里闪动着兴奋的泪光。

  在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大会上,朱德总司令和任弼时等首长传达了党中央、毛泽东和中央红军已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传达了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会合的决定,会场上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张思德和战友们回想起一年前和中央红军会师的热烈情景,想起了南下途中那段艰难的岁月,如今红四方面军的战友们又将重新回到党中央的怀抱,心情万分激动。

  7月上旬,红二、四方面军开始北上进入茫茫草地。当时,张思德在红四方面军通信营任通信班班长。虽在战争中多次负伤,身体瘦弱,两颊深陷,面色憔悴,两脚被草地中的污水泡得红肿,但他眼睛明亮,精神抖擞,整天忙碌不停。每当上级的送信任务到来后,他总是立刻就走,在泥泞的草地里匆忙跋涉,从不叫苦。通信班副班长见他身体不好,又事事抢先,心中不忍,希望他注意休息,并对他说:“班长,你总是这样不成啊,送信任务还是大家轮流干吧!”张思德却说:“我们班好多同志年岁小,不能让他们再多跑路,我自己多跑几遍,让大家都能走出草地,都能北上啊!”副班长见他不依,便说:“那我可以多送。”张思德则说:“一样嘛!”这正像毛泽东在悼念张思德的时候所说:“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夜晚,红军指战员在草地宿营。草地里寒冷潮湿,通信班的战士们困乏地挤卧在一起。深夜,张思德常起来看看,见草皮底下渗水了,便把战友们叫醒,让他们起来活动活动身体,再挪个稍干的地方。有时,大家睡熟了,他独自守着篝火,不时添加些柴草,并把一些湿柴烤干,以备次日点火用。

  在草地里行军多日,红军指战员带的干粮吃完了,不得不采野菜充饥。有一次,炊事班老班长端着一碗野菜糊糊递给张思德,说:“给,把它吃了!”张思德推辞道:“不,你自己吃吧。你年岁大,要多保重。”老班长却说:“莫惦记我,你们年纪轻,往后路长呢……”张思德深深感谢这位老班长,他接过糊糊,悄悄地走出去,又把它送给了班里两个外出拾柴归来的小战士。

  战士们以野菜充饥,但吃野菜中毒的事时有发生。朱德总司令号召大家识别各种不同的野菜和有毒的野草。张思德积极响应号召,开展“尝百草”的活动,学习分辨不同野菜的特点和性能。有一天傍午,部队在一片水草丰茂的洼地上休息。张思德和一名小战士便到附近地区找野菜,他们在一处水塘边看到一片青葱的野草。那个小战士惊喜地叫道:“班长,瞧,这是野萝卜!”那个小战士说着便弯腰去采摘。张思德忙喊住他说:“别急于采,有些看样子好看的野草,却是有毒的。”他先撕下一片野草叶子放到嘴里,嚼了嚼,味道倒是甜丝丝的。他让小战士先别尝,采一些带回去,做鉴定。不久,张思德感到肚子疼,要呕吐,吐出来的是清水,知道自己中毒了。他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不能吃,告诉同志们。”小战士忙叫来班里的战友,大家见张思德脸色发青,面部浮肿。他们赶到营部取来解毒的药物,张思德服后才脱离了危险。从草地继续往前走,到达噶曲河边。这是黄河上游的一条小支流,雪山融化的冰水流入河中,河宽水寒。张思德和几个水性好的战士挽起臂膀,踏进寒流,站在水深处,保护着不会凫水的战士,直到通信营的战士都安全过了河,他们才向对岸踏去。他们上岸后正准备追赶队伍,忽听到身后有呼救的声音,回头看到不远处,有总部几个过河的女战士被上游直泄下来的冰水冲倒了,她们在水中挣扎着。张思德和战友们立即向下游奔去,拦住了被水流冲倒的女战士,把她们一个个护送上岸。上岸后,张思德见有个背药包的女战士神志不清,急忙取出背包里的一块盐巴,用搪瓷碗化了碗盐水,给女战士喝了。那个女战士清醒了,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张思德指着前方说:“快到旱草地了,加把劲往前走吧!”

  终于走出草地了。张思德和战友们不禁热烈欢呼起来。傍晚宿营时,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兴奋地谈论着。张思德一边缝补破旧的衣衫,一边和战友们展望未来的生活。大家盼望已久的三军会师,到陕北见党中央、毛主席,北上抗日的愿望就要实现了。次日,迎着朝阳,张思德随部队继续向陕北前进。

  张思德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后,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新的战斗任务。他先后在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连、中央军委警卫营、中央警备团等单位工作。他曾到土黄沟烧炭,南泥湾开荒,做毛泽东的警卫战士,到安塞县开荒和烧炭,直到因安塞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张思德对工作极端负责,艰苦奋斗,团结同志,无私奉献,深受战友们和群众的爱戴。

  三长征,是张思德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战斗历程。

  在工作中,他常以长征事迹和长征精神激励自己和身边的战友们。据和他同在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工作的陈耀回忆:张思德在工作中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当组织上派他带一个班去延安以南的土黄沟深山里去烧木炭时,首长问他:“有困难吗?”他回答:“困难是有,不过我们能克服!现在的困难比过雪山草地时少多了。”对领导交给的任务,不管多么艰难,他总是坚决去完成。他常说的口头禅是:“事情总是人办的!”张思德对通信工作恪尽职守,勤奋不懈。每当接受送信任务时,不管风狂雨急,他总是按时把信件送到目的地。他对通信班的战友说:“通信工作是军中的耳目,是件很艰苦、细致的工作。”他常讲起长征中七名通信战士的故事:在川西,红军一个营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在一座小山上,几次组织突围都未成功。情况万分危急,营首长决定派人和兄弟部队取得联系。这时,七名通信战士挺身而出,他们记着同样内容的口信,趁天黑从几个方向悄悄下山,准备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但刚刚摸到山脚,就被敌人发觉,枪声顿时燃豆般响起。七名通信战士经过激战,六名战士牺牲了,剩下的一名战士腰部也负了重伤。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向前爬呀爬,终于越过了封锁线。当他到达兄弟部队时,腰部已染满鲜血。他忍受着难以想象的创痛,断断续续地向首长传达完口信的最后一句话,才慢慢地闭上了眼睛。这七名通信战士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我们一个营的红军得救了。这个故事深深地感动着通信班的全体战士,他们决心学习这七名通信战士,坚决完成领导交给的通信任务。

  张思德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带头,团结同志,带领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他对副班长陈耀说:“脏活、累活咱们要先去干,不能怕艰苦。”他以亲身的经历告诉陈耀,要爱护每一名战士。他说:“长征时,有一点吃的东西,总是首先让给战士,战士让给首长。为什么要那样互相爱护呢?因为咱们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大家都是为一个目标战斗的阶级兄弟。”张思德平时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先人后己。陈耀说:“我非常钦佩,常常问他:‘你为什么总是这样省吃俭用,穿得缝缝补补呢?’他解释说:‘我过去的生活比现在苦得多,当上红军,我觉得生活幸福多了。现在革命还非常困难,每个人都注意节约一点儿,就能为革命解决好大问题。’”陈耀回忆说:张思德有只搪瓷碗,还是长征时带过来的。搪瓷几乎已掉光,里外都是坑坑巴巴,破旧得不像样子。有一次,部队发了一只新搪瓷碗,他却把新的送给了别人,自己依然用那只旧的。当时,根据地的物质条件十分困难,张思德这种艰苦朴素、先人后己的优良作风是时代的需要,这会产生一种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巨大精神力量。即使在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与那时相比已有霄壤之别,但这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先人后己的思想生活作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创造美好未来时仍然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第13篇: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总关心着周围的同志

  一个冬天的早晨,张思德起床以后,看到哑巴炊事员老王担水上山很吃力。他到了伙房,搬过来一个榆木疙瘩,扶老王坐下,伸手就给他脱鞋。老王没拦住,鞋被脱下来了,那一双脚上裂了好几条大口子,渗着血。

  张思德烧了一盆热水,替老王把脚洗干净,涂上一些猪油,又把自己的毛袜子给他穿上。第二天,张思德从老乡那里打听到一个土方:把土豆捣成糊糊涂在口子上,可以治冻疮。于是,他一连几天,给老王洗脚,涂土豆糊糊,直到口子完全好了为止。

  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饭都吃不饱。通信班大都是年轻人,经常走远路外出送信,饭量都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张思德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

  一次、两次同志们没有注意,时间一长,张思德的这个秘密就被发现了。

  一个星期天,张思德跑出去几十里地,从一个水坑里捞来一些小鱼。没有油,他就用火烤好,让大家会顿餐。大家吃得正香,他又要去打水,这回水桶让副班长先拿走了,他只好转身回来。自己碗里不知道谁给放了几个黑面馍馍,他明白了,这是同志们想让他多吃一些。他故意细嚼慢咽,好半天才吃了半个馍,剩下的放回盆里,刚要走开,被战士小韩一把拉住了。"班长,你别再瞒着我们了,我们都知道了。""我吃饱了。"小韩把张思德拽回来,把那几个馍馍硬塞给他说:"班长,咱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不要一个人饿着肚子,省下让我们吃。"张思德见实在推不开了,就把几个馍掰成12份,全班每人一份,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1944年9月5日一大早,下起了毛毛雨。地里的活儿干不成了,队长和张思德商量以后,决定临时组织一个突击队,进山赶挖几个新炭窑。张思德带着8个战士,一路唱着歌到了庙河沟的山林,分散在3个地方挖窑。

  牛毛细雨下大了,张思德给另两处的几个战士送遮雨的麻袋回来继续挖窑。跟他一起干的战士小白请求说:"这回让我进去挖一会儿吧!"张思德见外面还在下雨,窑里也能容下两个人了,就说:"好,进去多注意!"小白见他还要进去,劝他歇会儿。张思德说:"我不累。我们得赶紧把炭窑挖成,好多出几窑炭。现在革命需要炭,领导和同志们需要炭,多出一窑,就是为抗战多作一份贡献!"说着,又钻进了窑里。

  雨渐渐停了下来。快到中午时分,一眼炭窑就要挖成了。为了保证质量,张思德拿着小锄头开始修整窑面,突然,窑顶上"啪啪"掉下几片碎土。"快出去,有危险!"张思德大喊一声,一把将小白推出窑口,就在这时,"轰隆"一声两米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小白在窑口被压住半截身子,张思德被整个埋在土里。张思德为了战友的安全,献出了才29岁的生命。

  毛泽东在主席台上打着手势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他还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中的话说: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些后来人们非常熟悉而又熟记的论述传遍了家家户户,尤其是"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这一句,更随着张思德事迹的传扬而遐迩闻名,并且成为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为人民服务》也成为每个共产党员和要求政治进步人们的必读文献。

  张思德是伟大的!张思德所做的都是一些很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但这些平凡的小事中有着伟大的闪光点。他把公众的事情、别人的事情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只要他看到别人需要,他就会积极主动去关心,去做。其实只要有伟大的理想,就能够在平凡中找到伟大。为人民服务是平凡的,为人民服务更是伟大的!

第14篇: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红旗下,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教我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好员工。今天重温英雄事迹,再次受到教育,我一定向英雄学习,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企业发展,国家富强而努力工作!

  屠建慧:“张思德同志真正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价值与追求,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事迹,始终秉承一个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张思德同志求良药不惜以身试毒草,舍己救人,泥沼地想奇法救战友,危险来时将战友推出窑洞,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29岁,多么年轻的生命,多么高贵的生命,令人震撼,令人敬仰!人的生命很平凡,工作中小事也很平凡,但只要心中想工作,把企业的事当成我们自己的事,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也可以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

  王会萍:“听了这个故事让我很感动,张思德同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就像火炬一直在传递着,张思德的一生虽然短暂、平凡,但是,张思德的崇高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放光芒,激励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工作。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朴实、谦和、善良和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不论在什么时代,都值得弘扬。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年代,绚丽多姿的人文环境,我们更需要这种伟大的精神,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像张思德同志那样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计较个人得失,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本文来源:http://www.rubber-label.com/sj/41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