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存在问题【十二篇】

更新时间:2022-05-18 来源:汇报材料 点击:

【www.rubber-label.com--汇报材料】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存在问题的文章12篇 ,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

【篇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存在问题

  1、准确把握精神实质

  正确理解新发展理念,是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在执行落地过程中不变形、不走样的基本前提。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必须把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新发展理念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都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理解新发展理念,不能止步于了解一些原则和概念,而应把这些原则和概念与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学会运用新发展理念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注重构建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还必须立足全球发展大趋势,用更宽广的视野深化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要走出困境,各国都需要在经济、社会、政治和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全球发展大趋势相吻合,包含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新要求。

  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应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既应看到,每一个发展理念所要解决的问题各有侧重:创新发展旨在解决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旨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绿色发展旨在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旨在解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路径问题;共享发展旨在解决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正义问题。又应看到,各个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比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创新发展模式,要实现共享发展就必须创新分配机制。还比如,能否实现共享发展,不仅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且影响创新的动力。这就要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树立系统和全局的观念,从整体上协同推进。在规划制定和工作方案设计上,应做好顶层设计,确保各领域政策相互兼容;对各相关责任主体在具体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提出明确要求,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

  2、抓住关键问题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问题指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问题都相当突出。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应根据必要性和可行性,明确阶段性工作重点,抓住最突出、最紧迫、联系最广泛的关键性问题,形成“四两拨千斤”和“以点带面”的效应。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必须在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的同时,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作用。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必须在坚持城乡一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在全面节约、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的同时,着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必须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同时,着力调整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提升我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篇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存在问题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做好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既体现时代性,又体现先进性。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党员教育培训机制。

      一是要建立宏观指导机制,科学制定党员教育培训目标,加强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二是要建立纪律约束机制,强化对党员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激发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

  二、严格党员组织生活制度。

  一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开一次党小组会,开一次支部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定期上好党课。

  二是实行党日活动制度。定期开展党日活动,以丰富党员组织生活,发挥党员作用。

  三是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坚持一年一次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通过民主评议和组织考察,检查和评价每个党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表彰优秀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建立健全党员激励机制。

  一是实行责任激励。结合实际,结合党员的具体岗位、职务,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创造条件、定期检查、民主评议等形式,督促党员积极履行职责。

  二是实行目标激励。完善党员保持先进性具体要求,作为党员日常行为规范和民主评议的依据。

  四、建立健全党员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严格党内监督。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扩大党内民主,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每个党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拓展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和群众监督、自下而上监督和自上而下监督结合起来,加大监督力度。

  三是强化廉洁自律。把强化监督与廉洁自律结合起来,要求党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防微杜渐,定期进行自我剖析,查找问题和不足,认真整改。

  五、建立健全党员质量保障机制。

      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要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坚持“两推一公示”,严格发展党员程序。对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党员处理上,要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严肃进行查处。

  六、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机制。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二是要畅通民意反映渠道。三是完善结对帮扶制度。

  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级党组织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分管书记作为直接责任人,要具体抓。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落实好各项制度,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篇三】贯彻新发展理念存在问题

  一、基本情况

  针对在具体工作中,部分干部职工缺乏责任心、事业心,对待工作不敢担当,不愿负责,见困难就退、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回避,混日子,当“太平官”、“逍遥官”的现象,我局通过“自己找”、“领导谈心”等形式,及时解决思想、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不良倾向和问题。

  二、整改措施

  (一)加强学习教育。在学习教育上,班子带头抓好“二个加强”:一是加强党的宗旨和党性修养教育,积极组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教育,深入领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强化担当意识和奉献意识教育;二是加强职业道德精神教育,积极开展文明科室、文明职工创建活动,提高荣誉意识。

  (二)加强管理考核。在目标任务管理上,明确目标责任制,积极开展行政服务“让群众满意”活动,实施并完善绩效考核管理,以岗位激励、职称晋升、评先表模为抓手,寓事业发展、责任落实于具体目标任务中。继续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首席代表制、限时办结制、超时默认和缺席默认制、责任追究制等八大制度,并跟踪问效,责任到人,到科室,让每个人都有压力,有动力。

  (三)狠抓争先创优,开展行风评议。在典型引路建设上,着力抓好行政服务先进窗口、先进个人的模范建设。同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整风肃纪、提高效能、改善服务、优化环境”为主要内容开展服务大厅行风评议活动,进一步促进经办大厅干部职工强化纪律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做好主动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全面提升窗口工作服务水平。

  三、整改成效

  通过一系列的自查自纠,达到了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提质提效的效果,切实增强了机关工作人员对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工作态度、群众观念等方面的认识,牢固树立了农保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奉献意识,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正派、业务精湛、纪律严明、无私奉献、求真务实、执法为民的农保队伍。

  四、下一步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强思想和组织建设,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和为民服务理念。继续深化学习教育,组织机关党员继续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深入领会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强化担当意识和奉献意识教育,激励全体农保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做理论学习的先行者,做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忠实执行者,做执政为民的实践者。

  二是加强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要求,把开展活动的成效作为推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创新完善机关党组织工作机制和机关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正气型机关建设为要求,以“担当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切实增强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推动党组织和机关党员“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生机活力。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增强制度的执行力。结合农保具体服务工作,从加强理论学习、党性修养、思想道德建设和业务服务等方面,着眼建立担当目标责任、担当监督检查、担当效果奖惩、担当责任追究等方面的长效机制,积极地把教育管理机制向教育引导推进,促进机关党员干部增强意识和责任意识,大局观念和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营造党组织和机关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勇于担当的生机活力,实现农保各项工作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四是推行机关工作“1234”工作法。在日常工作中,机关干部职工要做到“一个理念”: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是代表农保部门的形象;“两个原则”:群众利益无小事、农保工作无小事;“三有”:来访有登记、交办有回音、结果有反馈;“四不让”:即不让工作在我手中延误、不让差错在我手中发生、不让不文明行为和消极现象在我的身上出现、不让农保部门的形象因我而受到损害。提高干部职工的精品意识、细节意识,养成严谨高效、求实创新的良好习惯。

【篇四】贯彻新发展理念存在问题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虽已圆满落下帷幕,多个瞬间仍历历在目。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十三五”令人回味,“十四五”战局新开,我们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力以赴,共同划动民族复兴的巨轮,开启新的“征程”,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起航。要练就“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三板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共同奋斗。

  坚守责任底线,捍卫生态红线,练就生态保护“第一斧”

  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递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直抵人心。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工业化发展方式已成为过去,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模式昭示着未来。我们不仅要让子孙后代享受到高速高质量的发展成果,还要让他们仰望得到星空,看得到青山,闻得到花香。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将守护中华大地的担子挑在肩上,将筑牢生态屏障的责任装在心里,坚定不移地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万里绿色长城,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让宜居生态泽被子孙。

  瞄准科技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练就科技创新“第二斧”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从原子弹试爆成功到东风洲际导弹亮相,我国的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很多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科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然而,我国当前在科技研究的短板依然突出,顶尖人才和团队相对缺乏,芯片被卡脖子,5G被打压,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隐患逐渐显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下好“先手棋”,在“十四五”期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打好“主动仗”,牢固确定人才引领发展的意识,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增进人民福祉,改善生活品质,练就民生保障“第三斧”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与“魂”。从改革开放到全面现代化建设,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民是我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十三五”期间贫困发生率在不断下降,社会保障体系在逐步完善,民生福祉已稳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当补齐当前民生短板,破解当前民生难题,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

  生活品质作为奋斗目标。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民生之路。要聚焦民生热点、直击民生难点、化解民生堵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篇4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虽已圆满落下帷幕,多个瞬间仍历历在目。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十三五”令人回味,“十四五”战局新开,我们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力以赴,共同划动民族复兴的巨轮,开启新的“征程”,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起航。要练就“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三板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共同奋斗。

  坚守责任底线,捍卫生态红线,练就生态保护“第一斧”

  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递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直抵人心。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工业化发展方式已成为过去,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模式昭示着未来。我们不仅要让子孙后代享受到高速高质量的发展成果,还要让他们仰望得到星空,看得到青山,闻得到花香。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将守护中华大地的担子挑在肩上,将筑牢生态屏障的责任装在心里,坚定不移地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万里绿色长城,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让宜居生态泽被子孙。

  瞄准科技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练就科技创新“第二斧”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从原子弹试爆成功到东风洲际导弹亮相,我国的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很多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科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然而,我国当前在科技研究的短板依然突出,顶尖人才和团队相对缺乏,芯片被卡脖子,5G被打压,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隐患逐渐显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下好“先手棋”,在“十四五”期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打好“主动仗”,牢固确定人才引领发展的意识,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增进人民福祉,改善生活品质,练就民生保障“第三斧”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与“魂”。从改革开放到全面现代化建设,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民是我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十三五”期间贫困发生率在不断下降,社会保障体系在逐步完善,民生福祉已稳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当补齐当前民生短板,破解当前民生难题,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

  生活品质作为奋斗目标。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民生之路。要聚焦民生热点、直击民生难点、化解民生堵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

【篇五】贯彻新发展理念存在问题

  全面准确把握“三新”逻辑主线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贯穿规划纲要的逻辑主线是“三个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回答的是“我们在哪里,朝哪里奋斗”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我们都是围绕着实现小康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是“十四五”规划的历史使命和基本定位。新发展阶段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大跨越。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内部环境看,中国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继续应对不少的风险和挑战。

  新发展理念回答的是“按照什么样的理论来引领新阶段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原则、远景目标和“十四五”目标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精神。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中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规划纲要提出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规划纲要提出的其他四大原则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也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回答的是“我们怎么样实现新阶段新目标”的路径问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又一次升华,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规划纲要专设战略导向一节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在全篇贯穿了这一战略导向。

  理解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握三个要点: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一个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第二,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内大循环,不是搞地区小循环、内循环。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部署统一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中。理解新发展格局,还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格局”,这是宏观的结构概念,是坚持系统观念的体现,所以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不仅仅是“双循环”;另一个是“循环”,要进一步畅通国内的生产、分配、需求之间的循环,并使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地相互促进。

  实现增长目标质量重于速度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到2035年,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就是要用15年的时间,以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为起点,稳步迈向高收入社会,并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并没有设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按现价美元计算,目前发达经济体的入门水平是1.8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是3万至4万美元。我国目前人均收入是1万美元,如果按翻一番达到2万美元的目标,从静态来看,GDP增速每年至少应该在4.7%以上。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缩小,一部分取决于实际增长速度和国内通胀水平,一部分取决于汇率水平的变动。汇率的变化涉及很多因素,从长期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质量。如果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个基础上,汇率实现合理升值,那么人均收入水平有可能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国要着力发掘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具体而言,可以构建“1+3+2”结构性潜能框架。“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我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3”是指在实体经济方面,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三大短板:一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三是基础研发能力不强。“2”是指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这是我国具备一定优势的新增长潜能。简单地说,“1+3+2”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翼赋能。

  下一步应该围绕这些结构性潜能,更大力度、更有成效地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交易收益优先用于农民社保,以现代化社保体系取代土地的保障功能,把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上。二是深化空间和城市规划制度改革。市场应在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依照人口布局变化定期调整城市规划。三是基础产业领域进一步放宽准入,促进竞争。四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打通农村社保和城镇居民社保。五是深化高水平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领域改革,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通过这些改革开放举措,推动结构性潜能成为现实的增长动能。

  以制度型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通篇贯穿着一条清晰主线,就是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在指明战略导向和主要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具体任务,突出重点工作,同时注重各领域在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上的协调衔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关键是要落实好规划的部署。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规划纲要首次设立安全发展专篇。如何理解和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并不代表封闭与保守,而是表明中国将会更加开放。一个国家越是关心开放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越表明开放的门会越开越大。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度越来越高,安全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成为必须考量的问题。中国的开放水平不仅关乎自身发展,而且影响着众多国家甚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与中国“脱钩”的声音。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彰显了中国的气度和担当。

  《政府工作报告》将“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列为我国2021年八大重点工作之一。放眼“十四五”时期,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制度型开放是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规划纲要提出的3个建设方向体现了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在逻辑,其中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与完善的内在要求。

  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建立在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基础上,不断加强各国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协调与整合,才能减少交往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各国来自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收益最大化,更好实现互利共赢目标。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突出显示了党带领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全局部署,大气磅礴地展现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愿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

  如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总的来看,要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明确未来蓝图、政策改进、制度方向和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一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竞争能力和超大规模消费市场潜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二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推动国有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另一方面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发挥两个比较优势,相互合作、共同担负起中国经济成长的重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选择一些地区、企业、部门开展试点,鼓励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要下决心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和第三次分配,鼓励公益事业发展。

  四是要大力推动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把财税资源和金融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为推动共同富裕贡献力量。特别是不能放任金融资本野蛮式生长,而是要增强其服务共享的能力,让其更好地为中低收入者和中小微企业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五是要实施配套的经济社会政策。全社会要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六是要突出重点并加强薄弱环节。把工作重点放在统筹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关系民生、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上。发挥好政府再分配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转移支付要向困难群众倾斜。

  以系统思维全面构建双循环新格局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期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充分体现了应对新阶段新挑战下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谋划。围绕着全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从系统思维出发,提出重点构建国内外系统的双循环。

  在内部循环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统地从供给端、需求端、空间布局及产业链发展等多维度着手来构建国内大循环。从供给端来看,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形成金融、科技与产业的三角良性互动机制。在科技创新上,提出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解决目前我国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在企业创新上,提出要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等。

  从需求端来看,规划纲要强调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创新驱动,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鼓励消费新业态发展,形成供给、分配、支出、消费和投资的大循环;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借助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实现消费增长。

  规划纲要还强调供给端和需求端循环在空间上实现高质量对接。我国区域辽阔,空间循环的核心在于城市群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纲要强调以城市群为抓手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要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供需关系在经济价值实现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产业链的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来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在国内的有序转移,优化产业链的区域布局等。

  在外部循环上,规划纲要强调双循环的新格局是开放的格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推进经济、贸易、投资、服务等于一体的制度型开放。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国还将持续加大双边及多边经贸合作,对内加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与自贸试验区的融合发展,对外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

【篇六】贯彻新发展理念存在问题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我曾写过两篇评论文章,一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什么要完整准确全面?》(刊于《学习时报》今年3月12日),一篇是《完整准确全面理解新发展理念检验政治领悟力——再议“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完整准确全面”》(刊于《学习时报》今年3月31日)。时隔8个月之后的这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检验政治执行力》,算是“三议”了。

  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这样一个事关我国发展根本问题的“国之大者”,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次会议上、多次赴各地考察中、多次重要指示批示中予以强调。仅从赴各地考察的新闻报道看,2月份赴贵州,3月份赴福建,4月份赴广西,5月份赴河南,6月份赴青海,7月份赴西藏,8月份赴河北承德,9月份赴陕西榆林等,不管到哪个地方,不管考察的主题和重点是什么,总书记无一例外地都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我国发展形势出现了新的局面,但与党中央和总书记的要求仍然存在一些差距,有的地方差距还比较大,这既有政治站位问题,也有思想认识问题,还有落实执行问题。各级领导干部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主体和中坚,要对照“政治三力”的要求,来一次全面的检视,从政治站位、思想认识、落实执行三个层面检视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检验政治判断力;从完整准确全面理解新发展理念,检验政治领悟力;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检验政治执行力。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最终都要落脚到政治执行力上。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偏差的地方和部门,就是政治执行力不到位、不彻底的地方和部门。要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从贯彻新发展理念上找根源,深刻检视政治执行力。

  检视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内心深处的树立牢固不牢固。把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把“国之大者”真正置于内心深处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执行力的问题。要在心中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不能留有腾挪空间,这个重要的来了挪挪位置,那个重要的来了挪挪位置,顺风顺水时就牢固,风雨来袭时就动摇。只有真正内化于心,才能在任何时候都外化于行。新发展理念是需要在不断加深理解中付诸实践的,也是在不断实践中加深理解的,这是一个动态的、无缝连接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割裂的概念。检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标准,归根结底要看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成果是不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因此,这个过程既是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的过程,更是提高政治执行力的过程。

  检视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把握彻底不彻底。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部门,都是大局的局部、整体的部分,我们的任何一项工作也都是立足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但是如果我们不从大局和整体着眼,在东谋东、在西谋西,东西之外,与我何干,那么我们谋的发展和利益很可能只是局部和部分的,而对大局和整体来讲是不利甚至是损害的,对大局和整体损害的所谓发展和利益,只能是暂时的,不可能是持续的。我们老说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关键的关键,是贯彻上把它当作一个整体,在整体的把握上必须做到彻底。不管处在什么位置、哪个环节,也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有大局观、整体观,对本部门、本地区有利,对全局和整体有利的事要做,对本部门、本地区不利,对全局和整体有利的事也要做。

  检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本事足够不足够。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本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按照提高政治执行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本领。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一场硬仗,而且是长期的硬仗,没有本事不行,有一点小本事也不行,要有足够的本事才行。当前特别要强调抓统筹的本事。我们面临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复杂,发展与安全等矛盾越来越突出,如果我们不坚持系统联系的观点,不善于抓统筹,既看不到青萍之末,又看不清青萍之后,就可能在新问题新挑战面前举措失据,按下葫芦起来瓢,老问题未解决,新问题又出现,或者解决了一个问题,却引发了两个问题甚至更多问题。

【篇七】贯彻新发展理念存在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最完整、最全面、最精辟的概括,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的更高目标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入领会、全面理解和贯彻践行。

  把握“三大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贯通理论、实践和发展,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的关系作出清晰的定位,也系统分析了决定这三者的“三大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我们党统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对当前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和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我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主动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贯彻实施。这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逻辑必然。

  从历史逻辑来看,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这个过程都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历史过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去年年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面对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引领。历史经验证明,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坚实发展,我们已经形成广阔的国内市场,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才储备和治理优势,我们需要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现实逻辑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任由国际风云变幻,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准确研判形势,认清历史方位,抓住重要时间窗口期,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破解制约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自身发展,不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全面理解丰富内涵

  过去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观大势、谋全局,在不同场合提出和阐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党的认识不断丰富、不断深化,也成为贯穿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和核心要义。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内涵、相互关系和时代价值作出了最全面、最系统、最体系化的理论阐释,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重要时点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要从更宽广的时空视野上认识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眼光作出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也是未来30年我们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历史宏愿的新阶段。这就预示着,在这样一个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更加着力于发展,更加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更加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全社会的蓬勃生机活力,通过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让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最后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要从更深厚的思想根基上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被证明是科学的思想引导。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从政治视野、用政治眼光来理解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将其作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来全面深刻把握。总书记指出的要从根本宗旨、从问题导向、从忧患意识三个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清晰指明了要从思想根基上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正确的现代化观,根本解决好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守住了这个“根”与“魂”,我们的人民立场才能始终坚定、价值导向始终不会偏离;我们的发展模式才会更加集约、更加高效、更求质量;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不惧任何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随时能够应对更加复杂困难,全面做强自己。

  要从更高远的发展目标上推进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途径。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要贯穿于新发展阶段全过程,要按照“十四五”时期的主攻方向,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稳固国内基本盘,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篇八】贯彻新发展理念存在问题

  在《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一文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深刻表明,新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必将带来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正确理解新发展理念,是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在执行落地过程中不变形、不走样的基本前提,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必须把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新发展理念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都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问题指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问题都相当突出。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应根据必要性和可行性,明确阶段性工作重点,抓住最突出的关键问题来解决。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要超前谋划、超前部署,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等问题,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实现我国科技水平由跟跑到领跑的转变,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增强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篇九】贯彻新发展理念存在问题

  1、理论学习不到位。

  2、思想上认识不足。

  3、无法在行动上表现。

  4、事后没有总结和提高。

  发展理念就是对“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为什么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概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对发展问题思考的最新成果。

  创新是对原有思想的突破、方式的改进、理论和实践的超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确立为发展的新理念,强调坚持创新发展,这表明我们党对发展动力问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为今后我国发展找到了稳定的动力源。

  协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法,即统筹兼顾。发展以布局方式来划分,可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空间来划分,可以包括城市和乡村、沿海和内地;以产业来划分,可以包括第一、二、三产业。无论以什么方式划分,尽管在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上,发展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别,但是各部分之间必须保持合理的关系,实现相互配合,协同发展,整体推进,这样经济社会才能可持续地前进。

【篇十】贯彻新发展理念存在问题

  1、准确把握精神实质

  正确理解新发展理念,是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在执行落地过程中不变形、不走样的基本前提。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必须把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新发展理念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都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理解新发展理念,不能止步于了解一些原则和概念,而应把这些原则和概念与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学会运用新发展理念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注重构建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还必须立足全球发展大趋势,用更宽广的视野深化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要走出困境,各国都需要在经济、社会、政治和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全球发展大趋势相吻合,包含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新要求。

  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应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既应看到,每一个发展理念所要解决的问题各有侧重:创新发展旨在解决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旨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绿色发展旨在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旨在解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路径问题;共享发展旨在解决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正义问题。又应看到,各个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比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创新发展模式,要实现共享发展就必须创新分配机制。还比如,能否实现共享发展,不仅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且影响创新的动力。这就要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树立系统和全局的观念,从整体上协同推进。在规划制定和工作方案设计上,应做好顶层设计,确保各领域政策相互兼容;对各相关责任主体在具体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提出明确要求,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

  2、抓住关键问题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问题指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问题都相当突出。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应根据必要性和可行性,明确阶段性工作重点,抓住最突出、最紧迫、联系最广泛的关键性问题,形成“四两拨千斤”和“以点带面”的效应。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必须在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的同时,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作用。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必须在坚持城乡一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在全面节约、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的同时,着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必须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同时,着力调整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提升我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篇十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存在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强调: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能否贯彻新发展理念,决定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成败。对于这样一个重大政治原则问题,必须强调加强政治纪律,将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践行“两个维护”的一个重要尺度。

  心怀“国之大者”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作出表率,决不允许对新发展理念说三道四,散布违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决不允许对党中央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决策和重要指示阳奉阴违,推诿应付,做两面派,当两面人;决不允许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不担当、不作为、假作为;决不允许任何地方和部门搞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不听党中央号令,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要继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不懈进行反腐败斗争。那种认为反腐败会让干部变得缩手缩脚、不愿意干事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

  全党要以坚强的党性和铁的纪律保证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在这个问题上,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必须想明白、弄清楚、做到位。

【篇十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存在问题

  1、准确把握精神实质

  正确理解新发展理念,是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在执行落地过程中不变形、不走样的基本前提。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必须把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新发展理念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都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理解新发展理念,不能止步于了解一些原则和概念,而应把这些原则和概念与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学会运用新发展理念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注重构建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还必须立足全球发展大趋势,用更宽广的视野深化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要走出困境,各国都需要在经济、社会、政治和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全球发展大趋势相吻合,包含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新要求。

  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应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既应看到,每一个发展理念所要解决的问题各有侧重:创新发展旨在解决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旨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绿色发展旨在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旨在解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路径问题;共享发展旨在解决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正义问题。又应看到,各个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比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创新发展模式,要实现共享发展就必须创新分配机制。还比如,能否实现共享发展,不仅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且影响创新的动力。这就要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树立系统和全局的观念,从整体上协同推进。在规划制定和工作方案设计上,应做好顶层设计,确保各领域政策相互兼容;对各相关责任主体在具体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提出明确要求,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

  2、抓住关键问题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问题指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问题都相当突出。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应根据必要性和可行性,明确阶段性工作重点,抓住最突出、最紧迫、联系最广泛的关键性问题,形成“四两拨千斤”和“以点带面”的效应。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必须在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的同时,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作用。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必须在坚持城乡一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在全面节约、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的同时,着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必须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同时,着力调整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提升我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本文来源:http://www.rubber-label.com/bg/100736/

为您推荐

标准化幼儿园创建工作汇报集合3篇

汇报,汉语词语,[释义](动)综合材料向上级报告,也指综合材料向群众汇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标准化幼儿园创建工作汇报集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标准化

2024-02-02 08:48:21   标准化规范化汇报材料   标准化管理6个方面  

上半年机关党支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汇报【六篇】

“廉政”一词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现在所说的“廉政”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后来,廉政中的

2024-02-02 07:56:19   2023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2023年党风廉政工作要点  

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情况汇报范文(通用8篇)

汇报是向上级机关报告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使用的公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情况汇报范文(通用8篇),仅供参考,大家

2024-02-02 07:48:22  

政协党组工作汇报3篇

意识形态,哲学范畴词汇,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也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下面是小编

2024-02-02 07:32:22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教育整顿个人检视情况汇报范文(精选16篇)

通常是数字的名称,或者是某个物体的计量单位。一般指一个生物个体或是一个群体中的特定主体。个体的哲学意义:个体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社会地位、能力、作用上有区别

2024-02-01 20: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