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六篇】

更新时间:2022-09-20 来源:汇报材料 点击:

【www.rubber-label.com--汇报材料】

Review是一个中文单词,发音为Fùxí它指的是再次学习,记住之前被遗忘的知识,并重复你所学的知识,以便对其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并在你的脑海中停留更长的时间。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的文章6篇 ,欢迎品鉴!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篇1

  多边形

  1.由平面内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一些线段收尾顺次联结所组成的封闭图形骄傲做多边形

  2.组成多边形每一条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相邻的两条线段的公共端点叫做多边形的顶点

  3.多边形相邻两边所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

  4.对于一个多边形,画出它的任意一边所在的直线,如果其余个边都在这条直线的一侧,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凸多边形;否则叫做凹多边形

  5.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6.多边形的一个内角的邻补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7.对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从与它相邻的两个外角中取一个,这样取得的所有的外角的和叫做多边形的外角和

  8.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平行四边形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用符号

  2.(1)性质定理1:如果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简述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2)性质定理2:如果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简述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夹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4)性质定理3:如果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

  (5)性质定理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3.(1)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简述为: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判定定理2: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简述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判定定理3: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简述为: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判定定理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简述为: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3.矩形的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菱形的性质定理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矩形的判定定理1:有三个内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判定定理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5.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6.正方形的判定定理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7.正方形的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互相垂直,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22.4梯形

  1.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梯形中,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短—上底;长—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两底之间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4.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

  1.等腰梯形性质定理1:等腰梯形在同一底商的两个内角相等

  2.性质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等腰梯形判定定理1:在同一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4.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1.联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3.联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4.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平面向量

  1.规定了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方向是从一点到另一点的指向,这时线段的两个端点有顺序,我们把前一点叫做起点,另一点叫做终点,画图时在终点处画上箭头表示它的方向

  2.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向量的大小也叫做向量的长度(或向量的模)

  3.方向相同且长度相等的两个向量叫做相等的量

  4.方向相反且长度相等的两个向量叫做互为相反向量

  5.方向相同或相反的两个向量叫做平行向量

  平面向量的加法

  1.求两个向量的和向量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

  2.求不平行的两个向量的和向量时,只要把第二个向量与第一个向量收尾相接,那么以第一个向量的起点为起点、第二个向量的终点为终点的向量就是和向量,这样的规定叫做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3.一般地,我们把长度为零的向量叫做零向量

  4.向量的加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

  平面向量的减法

  1.已知两个向量的和及其中一个向量,求另一个向量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减法

  2.在平面内任取一点,以这点为公共起点作出这两个向量,那么它们的差向量是以减向量的终点为起点、被减向量的终点为终点的向量;求两个向量的差向量的规定叫做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

  3.减去一个向量等于加上这个向量的相反向量

  4.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数学考试答题技巧

  1、直接推演法

  直接从命题给出的条件出发,运用概念、公式、定理等进行推理或运算,得出结论,选择正确答案,这就是传统的解题方法。

  2、验证法

  由题设找出合适的验证条件,再通过验证,找出正确答案,亦可将供选择的答案代入条件中去验证,找出正确答案,此法称为验证法(也称代入法)。当遇到定量命题时,常用此法。

  3、特殊元素法

  用合适的特殊元素(如数或图形)代入题设条件或结论中去,从而获得解答。这种方法叫特殊元素法。

  4、排除法

  对于正确答案有且只有一个的选择题,根据数学知识或推理、演算,把不正确的结论排除,余下的结论再经筛选,从而作出正确的结论的解法叫排除、筛选法。

  5、图解法

  借助于符合题设条件的图形或图象的性质、特点来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称为图解法。图解法是解选择题常用方法之一。

  数学学习方法

  重视构建知识网络

  要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数学概念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出发点,也是数学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我们要掌握好代数中的数、式、不等式、方程、函数、三角比、统计和几何中的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概念、分类、定义、性质和判定,并会应用这些概念去解决一些问题。

  重视夯实数学双基

  在复习过程中夯实数学基础,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重视强化题组训练——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除了做基础训练题、平面几何每日一题外,还可以做一些综合题,并且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而总结出它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把思想方法相近的题目编成一组,不断提炼、不断深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步学会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重视建立“病例档案”

  准备一本数学学习“病例卡”,把平时犯的错误记下来,找出“病因”开出“处方”,并且经常地拿出来看看、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么改正,这样到中考时你的数学就没有什么“病例”了。我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定数量的数学习题,积累解题经验、总结解题思路、形成解题思想、催生解题灵感、掌握学习方法。

  重视常用公式技巧

  对经常使用的数学公式要理解来龙去脉,要进一步了解其推理过程,并对推导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能变化自行探究。对今后继续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对生活实际经常用到的常识,也要进行必要的训练。例如:1-20的平方数;简单的勾股数;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高和边长的关系;30°、45°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样做,一定能更好地掌握公式并胜过做大量习题,而且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重视掌握应试规律

  有关专家曾对高考落榜生和高考佼佼者特别是一些地区的高考“状元”进行过研究和调查,结果发现,他们的最大区别不是智力,而是应试中的心理状态。也有人曾对影响考试成功的因素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是应试中的心态,第二位的是考前状况,第三位的是学习方法,我们最重视的记忆力却排在第17位。事实上,侧重对考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核已经是各类考试改革的大趋势,应试中的心态对应试的成功将日趋重要。具有良好心理状态的考生,可以较好地预防考试焦虑,较好地运筹时间,减少应试中的心理损伤。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篇2

  第1章力

  一、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

  (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4)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和;

  (D)分解力时,通常把力按其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或把力沿物体运动(或运动趋势)方向、及其垂直方向进行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

  二、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冲量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力量如:时间、速率、功、功率、路程、电流、磁通量、能量

  三、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零;

  1、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者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2、在N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任意第N个力与(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3、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在任意两个相互垂直方向的合力为零;

  第2章直线运动

  一、机械运动:一物体相对其它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1、参考系:为研究物体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又名参照物(参照物不一定静止);

  2、质点:只考虑物体的质量、不考虑其大小、形状的物体;

  (1)质点是一理想化模型;

  (2)把物体视为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形状、大小相对所研究对象小的可忽略不计时;

  如: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火车从北京到上海;

  3、时刻、时间间隔: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是一点、时间间隔是一线段;

  如:5点正、9点、7点30是时刻,45分钟、3小时是时间间隔;

  4、位移:从起点到终点的有相线段,位移是矢量,用有相线段表示;路程:描述质点运动轨迹的曲线;

  (1)位移为零、路程不一定为零;路程为零,位移一定为零;

  (2)只有当质点作单向直线运动时,质点的位移才等于路程;

  (3)位移的国际单位是米,用m表示

  5、位移时间图象:建立一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

  (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

  (3)位移图像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表示速度;夹角越大,速度越大;

  6、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较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段时间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2)速率只表示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7、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1)加速度的定义式:a=vt-v0/t

  (2)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速度大小无关;

  (3)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为零;

  (4)速度改变等于末速减初速。加速度等于速度改变与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大小与速度改变量的大小无关;

  (5)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变化方向相同;

  (6)加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2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时间的关系:vt=v0+at

  注:一般我们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则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1)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作匀变速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s=v0t+1/2at

  注意:当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当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3、推论:2as=vt2-v02

  4、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两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之差等于定植;s2-s1=aT2

  5、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前1秒,前2秒,„„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时间的平方比;第1秒、第2秒„„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奇数比。

  三、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处静止下落的物体所作的运动;

  1、位移公式:h=1/2gt2

  2、速度公式:vt=gt

  3、推论:2gh=vt2

  第3章牛顿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做状态为止。

  1、只有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才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力是该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速度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4、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二、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唯一决定;

  3、惯性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难易的物理量;

  三、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1、数学表达式:a=F合/m;

  2、加速度随力的产生而产生、变化而变化、消失而消失;

  3、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一致时,物体加速;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减速。

  4、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

  四、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总是等大、反向、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根本区别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第4章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

  一、曲线运动:质点的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1、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2、、质点作曲线运动的条件: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其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且轨迹向其受力方向偏折。

  3、曲线运动的特点:

  4、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5、曲线运动的加速度(合外力)与其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6、力的作用:

  (1)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时,力改变速度的大小;

  (2)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时,力改变速度的方向;

  (3)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既不垂直,又不平行时,力既搞变速度的大小又改变速度的方向;

  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1、判断和运动的方法:物体实际所作的运动是合运动

  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合运动与各分运动所用时间始终相等;

  3、合位移和分位移,合速度和分速度,和加速度与分加速度均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平抛运动:被水平抛出的物体在在重力作用下所作的运动叫平抛运动;

  1、平抛运动的实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作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2、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具有等时性;

  3、求解方法:分别研究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二分运动,在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和运动;

  四、匀速圆周运动: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的大小等于弧长除以时间:v=s/t,线速度方向就是该点的切线方向;

  2、角速度的大小等于质点转过的角度除以所用时间:ω=Φ/t

  3、角速度、线速度、周期、频率间的关系:

  (1)v=2πr/T;(2)ω=2π/T;(3)V=ωr;(4)、f=1/T;

  4、向心力:

  (1)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沿半径指向圆心的力,这个力叫向心力。

  (2)方向:总是指向圆心,与速度方向垂直。

  (3)特点:①只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②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

  (4)计算公式:F向=mv2/r=mω2r

  5、向心加速度:a向=v/r=ωr

  五、开普勒的三大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说明:在中学间段,若无特殊说明,一般都把行星的运动轨迹认为是圆;

  2、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同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公式:R3/T2=K;

  说明:(1)R表示轨道的半长轴,T表示公转周期,K是常数,其大小之与太阳有关;

  (2)当把行星的轨迹视为圆时,R表示愿的半径;

  (3)该公式亦适用与其它天体,如绕地球运动的卫星;

  六、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1、计算公式:F=GMm/r2

  2、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思路:

  (1)应用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应用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周期公式;

  (2)应用在地球表面的物体万有引力等于重力;

  (3)如果要求密度,则用m=ρV,V=4πR3/3

  第5章机械能

  一、功: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的位移的乘积;

  1、计算公式:w=Fs;

  2、推论:w=Fscosθ,θ为力和位移间的夹角;

  3、功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力和位移间的夹角为锐角时,力作正功,力与位移间的夹角是钝角时,力作负功;

  二、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1、求平均功率:P=W/t;

  2、求瞬时功率:p=Fv,当v是平均速度时,可求平均功率;

  3、功、功率是标量;

  三、功和能间的关系:功是能的转换量度;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换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发生了转化;

  四、动能定理: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1、数学表达式:w合=mvt2/2-mv02/2

  2、适用范围:既可求恒力的功亦可求变力的功;

  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点:只考虑物体的初、末态,不管其中间的运动过程;

  4、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1)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求出合外力及其做的功;

  (2)确定物体的初态和末态,表示出初、末态的动能;

  (3)应用动能定理建立方程、求解

  五、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速度的乘积。

  1、重力势能用EP来表示;

  2、重力势能的数学表达式:EP=mgh;

  3、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国际单位是焦耳;

  4、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其大小和所选参考系有关;

  5、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间的关系

  (1)物体被举高,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2)物体下落,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

  (3)重力做的功只与物体初、末为置的高度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六、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弹簧的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3、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处处相等;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解题思路

  (1)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2)分析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的受力,判断是否遵受机械能守恒定律;

  (3)恰当选择参考平面,表示出初、末状态的机械能;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立方程、求解;

  第六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一、机械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叫机械振动。

  1、平衡位置:机械振动的中心位置;

  2、机械振动的位移:以平衡位置为起点振动物体所在位置为终点的有向线段;

  3、回复力: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

  (1)回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

  (2)回复力不是一重特殊性质的力,而是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

  4、机械振动的'特点:

  (1)往复性;(2)周期性;

  二、简谐运动:物体所受回复力的大小与位移成正比,且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的运动;

  (1)回复力的大小与位移成正比;

  (2)回复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反;

  (3)计算公式:F=-Kx;

  如:音叉、摆钟、单摆、弹簧振子;

  三、全振动:振动物体如:从0出发,经A,再到O,再到A/,最后又回到0的周期性的过程叫全振动。

  例1:从A至o,从o至A/,是一次全振动吗?

  例2:振动物体从A/,出发,试说出它的一次全振动过程;

  四、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1、振幅用A表示;

  2、最大回复力F大=KA;

  3、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的路程为4A;

  4、振幅是表示物体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振幅越大,振动越强,能量越大;

  五、周期:振动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

  1、T=t/n(t表示所用的总时间,n表示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2、振动物体从平衡位置到最远点,从最远点到平衡为置所用的时间相等,等于T/4;

  六、频率:振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1、f=n/t;

  2、f=1/T;

  3、固有频率:由物体自身性质决定的频率;

  七、简谐运动的图像:表示作简谐运动的物体位移和时间关系的图像。

  1、若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其图像为正弦曲线;

  2、若从最远点开始计时,其图像为余弦曲线;

  3、简谐运动图像的作用:

  (1)确定简谐运动的周期、频率、振幅;

  (2)确定任一时刻振动物体的位移;

  (3)比较不同时刻振动物体的速度、动能、势能的大小:离平衡位置跃进动能越大、速度越大,势能越小;

  (4)判断某一时刻振动物体的运动方向:质点必然向相邻的后一时刻所在位置运动

  4、作受迫振动的物体的振动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与其固有频率无关;物体发生共振的条件:物体的固有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

  八、单摆:用一轻质细绳一端固定一小球,另一端固定在悬点的装置。

  1、当单摆的摆角很小(小于5度)时,所作的运动是简谐运动;

  2、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l/g)1/2

  3、单摆在摆动过程中的能量关系:在平衡位置动能最大、重力势能最小;在最远点动能为零,重力势能最大;

  九、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了机械波。

  1、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1)有波源;(2)有介质;

  2、机械波的实质:机械波只是机械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传播,介质本身不会沿播的传播方向移动;

  3、波在传播时,各质点所作的运动形式: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各质点只在平衡位置两侧作往复运动,并不随波的前进而前移。

  4、波的作用:

  (1)传播能量;(2)传播信息;

  5、机械波的种类:

  (1)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播的传播方向垂直,这样的波叫横波。

  如:水波、绳波、人浪等等;

  (A)波峰:凸起的最高点叫波峰;

  (B)波谷:凹下的最低点叫波谷;

  (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波叫纵波;

  (A)疏部:质点分布最稀疏的部分叫疏部;

  (B)密部:质点分布最密集的部分叫密部;

  (C)声波是纵波;

  6、机械波的图像:建立一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各质点的位置,纵轴表示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联接各点(x,y)所成的曲线就是机械波的图像;机械波的图像是正弦曲线;

  7、波长: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

  (1)波长用λ表示;

  (2)两个相邻的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8、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频率(周期)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周期),这个频率就叫波动频率(周期);在一个周期内各质点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9、波速、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波速;

  (1)波速等于单位时间内波峰或波谷(密部或疏部)向前移动的距离;

  (2)波在介质中是匀速传波的(波速恒定不变);

  10、波长、波速、频率间的关系;V=λf

  11、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有关;

  12、在波形图中质点向相邻的前一质点所在位置运动;

  第7章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气体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在物理上我们把所有够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统称分子;

  2、测量分子大小的方法:单分子油膜法:取一滴油滴,让其在水面上尽可能的散开,形成一层单分子油膜,则油滴的体积除以油膜的面积就是油分子的直径。d=vo/s

  3、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二、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物质所含的分子数叫阿伏加德罗常数。

  1、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来表示:NA=6.02×1023;

  2、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物质(摩尔体积、摩尔质量)和微观物质(分子质量、分子体积)的桥梁;

  (1)v0=vm/NA

  (2)m0=M/NA;

  (3)n=N×NA

  3、分子质量的数量级:10kg;

  三、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的作无规则运动;

  四、证明分子在不停的作无规则运动的实验:

  1、扩散现象: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1)其实质:是分子的运动;

  (2)温度越高扩散越快;二物质密度(浓度)相差越大,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细小微粒所作的无规则运动;

  (1)布朗运动的实质:布朗运动并不是分子的运动,而是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反应;

  (2)布朗运动的特点:微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

  (3)布朗运动是无规则的运动;

  (4)布朗运动发生的原因:微粒各方向所受分子的碰撞不均,使微粒各方向受力不等,从而使微粒无规则的运动;

  五、温度的微观物理意义: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六、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

  七、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隙。

  八、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平衡位置:当分子间的引力等于斥力时,分子所处的位置;此时分子间的距离为r0;

  2、当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力为零;

  3、当r﹤r0时,引力小于斥力,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4、当r﹥r0分子间的距离时,引力大于斥力,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5、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始终同是存在;

  6、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但引力减小的快;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斥力增大得快;

  九、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合叫内能;

  1、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分子动能)体积(分子势能)物质的量有关;

  3、理想状态下的气体的内能与其体积无关(分子势能始终未零)

  十、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

  2、热传递;

  (1)传导;(2)对流;(3)辐射;

  十一、热力学第一定律:物体内能的变化量等于外界对物体做的功和物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之和;

  数学表达式:△U=Q+W;

  1、吸热,Q为正;放热Q为负;

  2、外界对物体做正功W为正,外界对物体做负功(物体对外界做正功)W为负;十二、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亦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和转移中,其总量不变;

  十三、热力学第二定律:

  1、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2、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3、本质:热理学第二定律揭示了有大量分子参与的宏观过程都有方向性;

  十四、热力学温度:以-273.15℃这个下限为起点的温度。

  1、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间的关系:T=t+273.15K

  2、温度的国际单位是开尔文K;

  3、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

  十五、分子动能:分子由于作物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

  1、分子的平均动能:物体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动能由温度、物质的量共同决定

  十六、分子势能:分子间由于有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

  1、当r﹤r0时,r变大,斥力作正功,分子势能减小;

  2、当r﹥r0时,变大,引力作负功,分子势能增大;

  3、当距离r=r0时,分子势能最小;

  4、物体的分子势能与物体的体积,物质的量有关;

  十七、能量的转换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亦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其总量不变;

  十八、气体压强的特点:

  1、气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如:我们气球时候各个方向所受压力相等;

  2、产生气体压强的原因是气体分子的碰撞而产生的;

  十九、格拉伯龙方程:PV=nRT

  1、在温度一定是,体积小强于大

  2、在压强一定时,温度高,体积大;

  3、在体积一定时,温度高,压强大;

  第8章电场

  一、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

  1、摩擦起电:

  (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

  (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

  (1)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

  (2)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

  (3)电荷的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电荷相合抵消而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

  (1)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

  (3)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三、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

  1、e=1.6×10-19c;

  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

  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四、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电荷间的这种力叫库仑力,

  1、计算公式:F=kQ1Q2/r2(k=9.0×109N.m2/kg2)

  2、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点电荷(电荷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3、库仑力不是万有引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篇3

  1.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一个热力学系统,从某一状态出发,经过某一过程达到另一状态。若存在另一过程,能使系统与外界完全复原(即系统回到原来的状态,同时消除了原来过程对外界的一切影响),则原来的过程称为“可逆过程”。反之,如果用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使系统和外界完全复原,则称之为“不可逆过程”。

  可逆过程是一种理想化的抽象,严格来讲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它在理论上、计算上有着重要意义)。大量事实告诉我们: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

  2.对于开氏与克氏的两种表述的分析

  克氏表述指出:热传导过程是不可逆的。开氏表述指出:功变热(确切地说,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两种表述其实质就是分别挑选了一种典型的不可逆过程,指出它所产生的效果不论用什么方法也不可能使系统完全恢复原状,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请注意加着重号的语句:“而不引起其他变化”。比如,制冷机(如电冰箱)可以将热量q由低温t2处(冰箱内)向高温t1处(冰箱外的外界)传递,但此时外界对制冷机做了电功w而引起了变化,并且高温物体也多吸收了热量q(这是电能转化而来的)。这与克氏表述并不矛盾。

  3.不可逆过程的几个典型例子

  例1(理想气体向真空自由膨胀)如图1所示,容器被中间的隔板分为体积相等的两部分:a部分盛有理想气体,b部分为真空。现抽掉隔板,则气体就会自由膨胀而充满整个容器。

  例2(两种理想气体的扩散混合)如图2所示,两种理想气体c和d被隔板隔开,具有相同的温度和压强。当中间的隔板抽去后,两种气体发生扩散而混合。

  例3焦耳的热功当量实验。

  这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在实验中,重物下降带动叶片转动而对水做功,使水的内能增加。但是,我们不可能造出这样一个机器:在其循环动作中把一重物升高而同时使水冷却而不引起外界变化。由此即可得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普朗克表述”。

  再如焦耳-汤姆生(开尔文)多孔塞实验中的节流过程和各种爆炸过程等都是不可逆过程。

  4.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

  对上面所列举的不可逆过程以及自然界中其他不可逆过程,我们完全能够由某一过程的不可逆性证明出另一过程的不可逆性,即自然界中的各种不可逆过程都是互相关联的。我们可以选取任一个不可逆过程作为表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但不论具体的表达方式如何,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在于指出: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并指出这些过程自发进行的方向。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篇4

  一、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

  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

  (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4)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和;

  (D)分解力时,通常把力按其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或把力沿物体运动(或运动趋势)方向、及其垂直方向进行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

  二、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冲量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力量如:时间、速率、功、功率、路程、电流、磁通量、能量

  三、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零;

  1、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者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2、在N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任意第N个力与(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3、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在任意两个相互垂直方向的合力为零;

  第2章直线运动

  一、机械运动:一物体相对其它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1、参考系:为研究物体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又名参照物(参照物不一定静止);

  2、质点:只考虑物体的质量、不考虑其大小、形状的物体;

  (1)质点是一理想化模型;

  (2)把物体视为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形状、大小相对所研究对象小的可忽略不计时;

  如: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火车从北京到上海;

  3、时刻、时间间隔: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是一点、时间间隔是一线段;

  如:5点正、9点、7点30是时刻,45分钟、3小时是时间间隔;

  4、位移:从起点到终点的有相线段,位移是矢量,用有相线段表示;路程:描述质点运动轨迹的曲线;

  (1)位移为零、路程不一定为零;路程为零,位移一定为零;

  (2)只有当质点作单向直线运动时,质点的位移才等于路程;

  (3)位移的国际单位是米,用m表示

  5、位移时间图象:建立一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

  (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

  (3)位移图像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表示速度;夹角越大,速度越大;

  6、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较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段时间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2)速率只表示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7、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1)加速度的定义式:a=vt-v0/t

  (2)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速度大小无关;

  (3)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为零;

  (4)速度改变等于末速减初速。加速度等于速度改变与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大小与速度改变量的大小无关;

  (5)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变化方向相同;

  (6)加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2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时间的关系:vt=v0+at

  注:一般我们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则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1)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作匀变速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s=v0t+1/2at

  注意:当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当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3、推论:2as=vt2-v02

  4、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两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之差等于定植;s2-s1=aT2

  5、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前1秒,前2秒,„„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时间的平方比;第1秒、第2秒„„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奇数比。

  三、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处静止下落的物体所作的运动;

  1、位移公式:h=1/2gt2

  2、速度公式:vt=gt

  3、推论:2gh=vt2

  第3章牛顿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做状态为止。

  1、只有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才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力是该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速度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4、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二、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唯一决定;

  3、惯性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难易的物理量;

  三、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1、数学表达式:a=F合/m;

  2、加速度随力的产生而产生、变化而变化、消失而消失;

  3、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一致时,物体加速;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减速。

  4、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

  四、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总是等大、反向、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根本区别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第4章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

  一、曲线运动:质点的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1、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2、、质点作曲线运动的条件: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其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且轨迹向其受力方向偏折。

  3、曲线运动的特点:

  4、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5、曲线运动的加速度(合外力)与其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6、力的作用:

  (1)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时,力改变速度的大小;

  (2)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时,力改变速度的方向;

  (3)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既不垂直,又不平行时,力既搞变速度的大小又改变速度的方向;

  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1、判断和运动的方法:物体实际所作的运动是合运动

  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合运动与各分运动所用时间始终相等;

  3、合位移和分位移,合速度和分速度,和加速度与分加速度均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平抛运动:被水平抛出的物体在在重力作用下所作的运动叫平抛运动;

  1、平抛运动的实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作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2、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具有等时性;

  3、求解方法:分别研究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二分运动,在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和运动;

  四、匀速圆周运动: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的大小等于弧长除以时间:v=s/t,线速度方向就是该点的切线方向;

  2、角速度的大小等于质点转过的角度除以所用时间:ω=Φ/t

  3、角速度、线速度、周期、频率间的关系:

  (1)v=2πr/T;(2)ω=2π/T;(3)V=ωr;(4)、f=1/T;

  4、向心力:

  (1)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沿半径指向圆心的力,这个力叫向心力。

  (2)方向:总是指向圆心,与速度方向垂直。

  (3)特点:①只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②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

  (4)计算公式:F向=mv2/r=mω2r

  5、向心加速度:a向=v/r=ωr

  五、开普勒的三大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说明:在中学间段,若无特殊说明,一般都把行星的运动轨迹认为是圆;

  2、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同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公式:R3/T2=K;

  说明:(1)R表示轨道的半长轴,T表示公转周期,K是常数,其大小之与太阳有关;

  (2)当把行星的轨迹视为圆时,R表示愿的半径;

  (3)该公式亦适用与其它天体,如绕地球运动的卫星;

  六、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1、计算公式:F=GMm/r2

  2、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思路:

  (1)应用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应用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周期公式;

  (2)应用在地球表面的物体万有引力等于重力;

  (3)如果要求密度,则用m=ρV,V=4πR3/3

  第5章机械能

  一、功: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的位移的乘积;

  1、计算公式:w=Fs;

  2、推论:w=Fscosθ,θ为力和位移间的夹角;

  3、功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力和位移间的夹角为锐角时,力作正功,力与位移间的夹角是钝角时,力作负功;

  二、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1、求平均功率:P=W/t;

  2、求瞬时功率:p=Fv,当v是平均速度时,可求平均功率;

  3、功、功率是标量;

  三、功和能间的关系:功是能的转换量度;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换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发生了转化;

  四、动能定理: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1、数学表达式:w合=mvt2/2-mv02/2

  2、适用范围:既可求恒力的功亦可求变力的功;

  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点:只考虑物体的初、末态,不管其中间的运动过程;

  4、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1)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求出合外力及其做的功;

  (2)确定物体的初态和末态,表示出初、末态的动能;

  (3)应用动能定理建立方程、求解

  五、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速度的乘积。

  1、重力势能用EP来表示;

  2、重力势能的数学表达式:EP=mgh;

  3、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国际单位是焦耳;

  4、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其大小和所选参考系有关;

  5、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间的关系

  (1)物体被举高,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2)物体下落,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

  (3)重力做的功只与物体初、末为置的高度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六、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弹簧的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3、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处处相等;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解题思路

  (1)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2)分析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的受力,判断是否遵受机械能守恒定律;

  (3)恰当选择参考平面,表示出初、末状态的机械能;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立方程、求解;

  第六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一、机械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叫机械振动。

  1、平衡位置:机械振动的中心位置;

  2、机械振动的位移:以平衡位置为起点振动物体所在位置为终点的有向线段;

  3、回复力: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

  (1)回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

  (2)回复力不是一重特殊性质的力,而是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

  4、机械振动的特点:

  (1)往复性;(2)周期性;

  二、简谐运动:物体所受回复力的大小与位移成正比,且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的运动;

  (1)回复力的大小与位移成正比;

  (2)回复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反;

  (3)计算公式:F=-Kx;

  如:音叉、摆钟、单摆、弹簧振子;

  三、全振动:振动物体如:从0出发,经A,再到O,再到A/,最后又回到0的周期性的过程叫全振动。

  例1:从A至o,从o至A/,是一次全振动吗?

  例2:振动物体从A/,出发,试说出它的一次全振动过程;

  四、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1、振幅用A表示;

  2、最大回复力F大=KA;

  3、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的路程为4A;

  4、振幅是表示物体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振幅越大,振动越强,能量越大;

  五、周期:振动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

  1、T=t/n(t表示所用的总时间,n表示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2、振动物体从平衡位置到最远点,从最远点到平衡为置所用的时间相等,等于T/4;

  六、频率:振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1、f=n/t;

  2、f=1/T;

  3、固有频率:由物体自身性质决定的频率;

  七、简谐运动的图像:表示作简谐运动的物体位移和时间关系的图像。

  1、若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其图像为正弦曲线;

  2、若从最远点开始计时,其图像为余弦曲线;

  3、简谐运动图像的作用:

  (1)确定简谐运动的周期、频率、振幅;

  (2)确定任一时刻振动物体的位移;

  (3)比较不同时刻振动物体的速度、动能、势能的大小:离平衡位置跃进动能越大、速度越大,势能越小;

  (4)判断某一时刻振动物体的运动方向:质点必然向相邻的后一时刻所在位置运动

  4、作受迫振动的物体的振动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与其固有频率无关;物体发生共振的条件:物体的固有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

  八、单摆:用一轻质细绳一端固定一小球,另一端固定在悬点的装置。

  1、当单摆的摆角很小(小于5度)时,所作的运动是简谐运动;

  2、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l/g)1/2

  3、单摆在摆动过程中的能量关系:在平衡位置动能最大、重力势能最小;在最远点动能为零,重力势能最大;

  九、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了机械波。

  1、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1)有波源;(2)有介质;

  2、机械波的实质:机械波只是机械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传播,介质本身不会沿播的传播方向移动;

  3、波在传播时,各质点所作的运动形式: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各质点只在平衡位置两侧作往复运动,并不随波的前进而前移。

  4、波的作用:

  (1)传播能量;(2)传播信息;

  5、机械波的种类:

  (1)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播的传播方向垂直,这样的波叫横波。

  如:水波、绳波、人浪等等;

  (A)波峰:凸起的最高点叫波峰;

  (B)波谷:凹下的最低点叫波谷;

  (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波叫纵波;

  (A)疏部:质点分布最稀疏的部分叫疏部;

  (B)密部:质点分布最密集的部分叫密部;

  (C)声波是纵波;

  6、机械波的图像:建立一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各质点的位置,纵轴表示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联接各点(x,y)所成的曲线就是机械波的图像;机械波的图像是正弦曲线;

  7、波长: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

  (1)波长用λ表示;

  (2)两个相邻的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8、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频率(周期)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周期),这个频率就叫波动频率(周期);在一个周期内各质点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9、波速、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波速;

  (1)波速等于单位时间内波峰或波谷(密部或疏部)向前移动的距离;

  (2)波在介质中是匀速传波的(波速恒定不变);

  10、波长、波速、频率间的关系;V=λf

  11、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有关;

  12、在波形图中质点向相邻的前一质点所在位置运动;

  第7章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气体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在物理上我们把所有够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统称分子;

  2、测量分子大小的方法:单分子油膜法:取一滴油滴,让其在水面上尽可能的散开,形成一层单分子油膜,则油滴的体积除以油膜的面积就是油分子的直径。d=vo/s

  3、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二、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物质所含的分子数叫阿伏加德罗常数。

  1、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来表示:NA=6.02×1023;

  2、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物质(摩尔体积、摩尔质量)和微观物质(分子质量、分子体积)的桥梁;

  (1)v0=vm/NA

  (2)m0=M/NA;

  (3)n=N×NA

  3、分子质量的数量级:10kg;

  三、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的作无规则运动;

  四、证明分子在不停的作无规则运动的实验:

  1、扩散现象: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1)其实质:是分子的运动;

  (2)温度越高扩散越快;二物质密度(浓度)相差越大,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细小微粒所作的无规则运动;

  (1)布朗运动的实质:布朗运动并不是分子的运动,而是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反应;

  (2)布朗运动的特点:微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

  (3)布朗运动是无规则的运动;

  (4)布朗运动发生的原因:微粒各方向所受分子的碰撞不均,使微粒各方向受力不等,从而使微粒无规则的运动;

  五、温度的微观物理意义: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六、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

  七、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隙。

  八、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平衡位置:当分子间的引力等于斥力时,分子所处的位置;此时分子间的距离为r0;

  2、当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力为零;

  3、当r﹤r0时,引力小于斥力,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4、当r﹥r0分子间的距离时,引力大于斥力,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5、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始终同是存在;

  6、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但引力减小的快;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斥力增大得快;

  九、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合叫内能;

  1、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分子动能)体积(分子势能)物质的量有关;

  3、理想状态下的气体的内能与其体积无关(分子势能始终未零)

  十、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

  2、热传递;

  (1)传导;(2)对流;(3)辐射;

  十一、热力学第一定律:物体内能的变化量等于外界对物体做的功和物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之和;

  数学表达式:△U=Q+W;

  1、吸热,Q为正;放热Q为负;

  2、外界对物体做正功W为正,外界对物体做负功(物体对外界做正功)W为负;十二、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亦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和转移中,其总量不变;

  十三、热力学第二定律:

  1、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2、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3、本质:热理学第二定律揭示了有大量分子参与的宏观过程都有方向性;

  十四、热力学温度:以-273.15℃这个下限为起点的温度。

  1、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间的关系:T=t+273.15K

  2、温度的国际单位是开尔文K;

  3、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

  十五、分子动能:分子由于作物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篇5

  一、平面内点的坐标特征

  1、各象限内点P(a ,b)的坐标特征:

     第一象限:a>0,b>0;第二象限:a<0,b>0;第三象限:a<0,b<0;第四象限:a>0,b<0

  (说明:一、三象限,横、纵坐标符号相同,即ab>0;二、四象限,横、纵坐标符号相反即ab<0。)

  2、坐标轴上点P(a ,b)的坐标特征:

    x轴上:a为任意实数,b=0;y轴上:b为任意实数,a=0;坐标原点:a=0,b=0

  (说明:若P(a ,b)在坐标轴上,则ab=0;反之,若ab=0,则P(a ,b)在坐标轴上。)

  3、两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P(a ,b)的坐标特征:

     一、三象限:a=b;二、四象限:a=-b

  二、对称点的坐标特征

  点P(a ,b)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a ,-b);

              关于y轴的对称点是(-a ,b);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a,-b)

  三、点到坐标轴的距离

  点P(x ,y)到x轴距离为∣y∣,到y轴的距离为∣x∣

  四、(1)横坐标相同的两点所在直线垂直于x轴,平行于y轴;

     (2)纵坐标相同的两点所在直线垂直于y轴,平行于x轴。

  五、点的平移坐标变化规律

      坐标平面内,点P(x ,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后的对应点为(x+a,y)或(x-a,y);点P(x ,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后的对应点为(x,y+b)或(x,y-b)。

    (说明:左右平移,横变纵不变,向右平移,横坐标增加,向左平移,横坐标减小;上下平移,纵变横不变,向上平移,纵坐标增加,向下平移,纵坐标减小。简记为“右加左减,上加下减”)

  第十二章 一次函数

  一、确定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自变量以整式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2、自变量以分式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数;

  3、自变量以偶次方根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0(即被开方数≥0)的数;

     自变量以奇次方根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自变量出现在零次幂或负整数次幂的底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底数不为0的数。

  (说明:(1)当一个函数解析式含有几种代数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各个代数式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公共部分;

  (2)当函数解析式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函数时,自变量取值范围除应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外,还必须符合实际意义。)

  二、一次函数

  1、一般形式:y=kx+b(k、b为常数,k≠0),当b=0时,y=kx(k≠0),此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3、确定一次函数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

  (1)与x轴交点:,求法:令y=0,得kx+b=0,在解方程,求x;

  (2)与y轴交点:(0,b),求法:令x=0,求y。

  4、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只需x和y的两对对应值即可求解。具体求法为:

  (1)设函数关系式为:y=kx+b;

    (2)代入x和y的两对对应值,得关于k、b的方程组;

    (3)解方程组,求出k和b。

  5、k和b的意义

  (1)∣k∣决定直线的“平陡”。∣k∣越大,直线越陡(或越靠近y轴);∣k∣越小,直线越平(或越远离y轴);

  (2)b表示在y轴上的截距。(截距与正负之分)

  6、由一次函数图像确定k、b的符号

  (1)直线上升,k>0;直线下降,k<0;

  (2)直线与y轴正半轴相交,b>0;直线与y轴负半轴相交,b<0

  7、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8、x=a和y=b的图象

     x=a的图象是经过点(a,0)且垂直于x轴的一条直线;

     y=b的图象是经过点(0 ,b)且垂直于y轴的一条直线。

  9、由一次函数图像确定x和y的范围

  (1)当x>a(或x<a)时,求y的范围。求法:直线x=a右侧(或左侧)图象所对应的y的取值范围。

    (2)当y>b(或y<b)时,求x的范围。求法:直线y=b上方(或下方)图象所对应的x的取值范围。

    (3)当a<x<b时,求y的范围。求法:直线x=a和x=b之间的图象所对应的y的取值范围。

    (4)当a<y<b时,求x的范围。求发:直线y=a和y=b之间的图象所对应的x的取值范围。

    例如:如图

        

        

  10、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

  设m>0,n>0

  (1)左右平移:直线y=kx+b向右(或向左)平移m个单位后的解析式为y=k(x-m)+b或y=k(x+m)+b。

  (2)上下平移:直线y=kx+b向上(或向下)平移n个单位后的解析式为y=kx+b+n或y=kx+b-n

  (说明:规律简记为“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左右对x而言,上下对y而言。)

  11、由图象确定两个一次函数函数值的大小

      

  三、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略)

  第十三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一、三角形的分类

  1、按边分类:2、按角分类:

  二、三角形的边角性质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三角关系: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三角形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外角的和等于360°。

  3、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三、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说明: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都是线段)

  四、命题

  1、命题:凡是可以判断出真(正确)、假(错误)的语句叫做命题。

  2、命题分类         

  3、互逆命题                                           4、反例: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结论的例子

                               称为反例。

  (说明:交换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就是它的逆命题。)

  第十四章 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

  一、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判定:

  1、“边角边”定理: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第十五章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

  一、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说明: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以是一条,可能是多条或无数条。)

  2、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

  3、轴对称性质: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垂直平分任意一对对应点的所连线段。

  (2)如果两个图形各对对应点的所连线段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定义:经过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端距离相等。

                                 ∵直线l垂直平分AB,点P在l上

  ∴PA=PB

  3、判定:与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 PA=PB

  ∴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等腰三角形

  1、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性质:(1)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推论: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相等,每一个内角等于60°。  

       (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三线合一)

  3、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四、等边三角形

  1、定义: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三个角都相等,每一个内角等于60°。

  3、判定:(1)定义法: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五、角的平分线

  1、性质: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六、直角三角形

  1、定义:有一个角是90°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2、性质:(1)边性质: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

          (2)角性质:两个锐角互余。

  3、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篇6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平方差公式

  (1)式子: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an+bm+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an)和(bm+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an)+(bm+bn)

  =a(m+n)+b(m+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an)+(bm+bn)

  =a(m+n)+b(m+n)

  =(m+n)×(a+b).

  学好数学的关键就在于要适时适量地进行总结归类,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这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讲解,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边相等(SS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SAS)、两角和它们的夹边(ASA)、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AAS)、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平分这个角,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讲解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都能养成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运用公式x2+(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

  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数学答题技巧

  一、答题先易后难

  原则上应从前往后答题,因为在考题的设计中一般都是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设计的。先答简单、易做的题,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同时也避免因会做的题目没有做完而造成的失分。如果在实际答卷中确有个别知识点遗忘可以“跳”过去,先做后面的题。

  二、答卷仔细审题稳中求快

  最简章的题目可以看一遍,一般的题目至少要看两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答题时间比较紧,尤其是最后两道题占用的时间较多,很多考生检查的时间较少。所以得分的高低往往取决于第一次的答题上。另外,像解方程、求函数解析式等题应先检查再向后做。

  三、答数学卷要注意陷阱

  1、答题时需注意题中的要求。例如、科学计数法在题中是对哪一个数据进行科学计数要求保留几位有效数字等等。

  2、警惕考题中的“零”陷阱。这类题也是考生们常做错的题,常见的有分式的分母“不为零”;一元二次方程的二项系数“不为零”(注意有没有强调是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中有关系数“不为零”等等。

  3、注意两种情况的问题,例如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高在形内、形外、两三角形相似、两圆相交、相离、相切,点在射线上运动等。

  数学解题技巧

  1、直接推演法

  直接从命题给出的条件出发,运用概念、公式、定理等进行推理或运算,得出结论,选择正确答案,这就是传统的解题方法。

  2、验证法

  由题设找出合适的验证条件,再通过验证,找出正确答案,亦可将供选择的答案代入条件中去验证,找出正确答案,此法称为验证法(也称代入法)。当遇到定量命题时,常用此法。

  3、特殊元素法

  用合适的特殊元素(如数或图形)代入题设条件或结论中去,从而获得解答。这种方法叫特殊元素法。

本文来源:http://www.rubber-label.com/bg/136905/

为您推荐

标准化幼儿园创建工作汇报集合3篇

汇报,汉语词语,[释义](动)综合材料向上级报告,也指综合材料向群众汇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标准化幼儿园创建工作汇报集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标准化

2024-02-02 08:48:21   标准化规范化汇报材料   标准化管理6个方面  

上半年机关党支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汇报【六篇】

“廉政”一词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现在所说的“廉政”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后来,廉政中的

2024-02-02 07:56:19   2023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2023年党风廉政工作要点  

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情况汇报范文(通用8篇)

汇报是向上级机关报告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使用的公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情况汇报范文(通用8篇),仅供参考,大家

2024-02-02 07:48:22  

政协党组工作汇报3篇

意识形态,哲学范畴词汇,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也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下面是小编

2024-02-02 07:32:22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教育整顿个人检视情况汇报范文(精选16篇)

通常是数字的名称,或者是某个物体的计量单位。一般指一个生物个体或是一个群体中的特定主体。个体的哲学意义:个体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社会地位、能力、作用上有区别

2024-02-01 20: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