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论文范文六篇

更新时间:2023-03-27 来源:汇报材料 点击:

【www.rubber-label.com--汇报材料】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论文范文六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论文篇1

  摘 要:初中历史学科,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在传统教学方式当中,部分历史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要求学生掌握更多历史知识上,但却忽略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故而,本文主要从爱国和核心素养的角度,探讨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具体教学措施,让爱国在历史课堂当中生根,让情怀在学生之间落地。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爱国主义

   初中的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材料和思想理论方面的内容。作为历史教师应当合理运用历史教材,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带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去感悟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源和渊源。而且要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充满爱国思想情感的历史课堂,在日常教学内容,当中也要渗透一些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从而对学生进行反复而不断的熏陶和感染,有助于让爱国主义情怀在学生们之间得到生根发芽。

   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

   首先,我们要对初中历史课堂所制定的新的育人目标,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其中就包含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的内容。

   (一)意义和作用

   我国自古以来,对世界产生的贡献都是数一数二的。而且从世界地位的角度出发,我国凭藉其灿烂的历史文化,占据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角色和地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有我国华夏子孙努力创造,积极创新而产生的一系列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比如在历史上可以随便举例的四大文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我国文字得到蓬勃的发展,而且促进人们进行联络感情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对于推动文化改革,也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自古以来,我国都是提倡大力发展文化的政策,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现在都对后人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们普及广泛的文化知识,能够带领他们感悟几千年华夏文化的演变,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他们对国家所产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而且通过各种各样的发明案例,以及优秀文化成果的介绍,还能够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对发明创造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样就能够有效激发他们潜在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激励学生为国家做更多贡献。

   (二)具体培养措施分析

   针对上述内容的分析,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技术,在课堂上,向学生们普及这方面的知识和内容。比如:教师在根据历史教材,向学生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设计一条清晰的时间轴。每个时间段和时间点,对应一种文明,而且需要设置相关网页链接,这样能够帮助教师随时点击链接,向学生们介绍对应的文化。这样就能够借助一種快捷,又方便的形式,带领学生们去了解青铜文明,四大文明万里长城等优秀的历史文化。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适当播放一些铿锵激昂的歌曲,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们自身的民族自豪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目前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带领学生们去了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一)意义和作用

   如今,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动荡不安的年代,但是每个人仍然需要具备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对自己居住的祖国培养深厚的感情基础。那么历史教师同样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教学方式,实现对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的培养。这项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上,长此以往的熏陶和感染。借助历史上许多英雄的故事,来展示当时他们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所做出的牺牲,用那些文人志士和勇猛的武将留下的历史事迹,让学生们体会当时他们的心境,从而从中受到一定的激励,从小就能够树立高尚的民族气节。

   (二)具体培养措施分析

   教师在进行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的培养工作之前,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感情基础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只有孩子们对祖国本身产生一定浓厚的感情,对祖国拥有极高的崇拜感,这样才能够开展后续培养工作。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历史教材当中所提到的许多历史人物,来作为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的榜样和标杆,比如:爱憎分明开展虎门销烟运动的林则徐,用笔杆子去批判和对抗一切不平等的鲁迅等,都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爱国榜样。教师可以借助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性格特征,带领学生去感悟,当时的历史背景,从中体会他们做这些事情的出发点和动力,带领学生了解历史上经久不衰的民族气节。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向学生们提出,反思自己生活的要求,让学生们能够拿自己的生活条件与过去的历史背景相比较,从中感受到时代进步带来的美好。

   三、培养学生忠于祖国的良好品格

   (一)意义和作用

   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师还可以通过教材当中的内容,来向学生们普及一些忠于祖国的优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我国社会经过了漫长而又复杂的变革历史,是由分割分裂而逐渐走向统一,这个过程是非常不容易的。秦始皇在历史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的一切战略决策,都为我国之后的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够充分体现一个国家的领土不容分割的意识,那么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当中,也应当积极培养学生树立祖国统一的信念。

   (二)具体培养措施分析

   有些人天生不具备坚定的信念,因此可能会为了那些蝇头小利,而出卖自己的国家,在历史上也有许多令人可耻的卖国贼。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普及一些他们的故事,让学生从小就能够树立爱憎分明的意识,而且从自身做起,严厉抵制那些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举止。教师必须要借助一些事实存在的历史故事和事件,去不断影响和启发学生,要忠于祖国。比如历史上有许多将军,为了确保国土的统一,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哪怕是面临被俘虏的风险,他们也在所不辞。还有许多为了国家统一事业而奋斗的间谍,他们甘愿隐姓埋名,抛弃一切功名与利益,只为国家做贡献。这些历史人物为祖国统一大业,奉献了自己,他们对于学生未来树立忠于祖国的感情是非常有激励作用的。

   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意义和作用

   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当代人才培养目标来说,是最主要也是最必要的任务之一。一个学生只有对自己的国家拥有饱满的爱国感情,能够接受并顺服国家的一切引领,这样才能够走上正确的政治道路,拥有正确的未来发展方向。那么作为历史教师,应当在历史课堂上,向学生们普及一些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借助短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去了解中国发展的历程。比如在学习北洋军阀统治时代的时候,那个时代是跌宕不安的,新文化运动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得到及时的救治。那么学习当时李大钊陈独秀等新民主主义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思想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具体培养措施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在历史篇章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代,作为历史教师应当着重强调这段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比如在带领学生去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当时吸食鸦片给国民带来的危害的视频,让学生们去体会毒品带给一个国家的巨大负面作用和影响。教师可以按照历史的演变,去逐渐向学生们讲授整个抗战故事,从英军进攻,到关天培坚持抗战,而且最后牺牲在炮台上。让学生们去感悟这些爱国英雄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中对战争产生强烈的抵制感情。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为我们做出了许多贡献,他们指引了我们未来前进的道路,用他们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去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民能够团结一心,为了祖国的统一和发展而不断奉献自己。

   五、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忧患意识

   (一)意义和作用

   现如今,经过了历史的磨炼和一段艰辛的奋斗历程,我们现在的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与历史上的条件存在巨大的差异。现在许多子女的生活条件都十分的优渥,而且在家长的宠爱当中长大,不会面临吃和穿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这种顺境当中成长,自身的竞争和忧患意识是比较匮乏的。可以说,一些学生已经习惯享受这种无所顾虑的生活,他们自身都没有意识到忧患意识的重要性。那么历史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借助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和忧患意识。让他们在思考历史动荡不安的同时,去认识到居安思危对于稳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在清代末期,我国还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正是因为这种贪图享受和安于现状的态度,让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存在天地之差。

   (二)具体培养措施分析

   针对上述内容的分析,初中历史教师在要求学生们掌握基础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这样有助于学生们积极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而不是只知道享受目前拥有的一切优渥的生活条件。现在的教学条件也相比之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学生的课堂教学体验,还是教师们教学工作的开展,都得到了十分突出的升级和进步。但是我们不能在这种安稳的现状当中沉迷享受,而迷失自己,而是应该不断发现在新时代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要从安稳当中去发现那些可能造成动荡的因素,而且要积极完善和发展自身,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教师需要充分借助历史课堂,来发挥历史教育的优势和作用,让学生能够在不断对比和反思的过程当中,得到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

   六、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的设置,对于学生们来说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作为历史教师,應当学习那些优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要求学生们了解和掌握基本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过程当中,还要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向他们普及丰富的历史事件和背景,有必要的话可以向学生们提供一些短视频,让学生们在历史课堂上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曹晓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8(18):18-160.

   [2]金泉.应注重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贵州教育,2017(23):226-228.

   [3]吴允壮.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J].中学教学参考,2019(9):159-180.

   作者简介:王芳,甘肃省敦煌市,敦煌市第二中学。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论文篇2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学校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主阵地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基地的价值,合理运用各种有效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小学语文;爱国情怀;教育

   当前时期,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需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各科教学都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爱国教育渗透其中。对于语文而言,其是传情达意的重要工具,也是生命之声,更是文化的根基。在实际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培养,统一语文学科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对语文教学的内涵进行挖掘,进而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并进一步深化学科教学改革,这也是语文教师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课前准备,挖掘教育素材

   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之前,要求教师做好备课工作,对每篇课文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元素进行挖掘,充分利用各个教育点,抓住开展教学工作的契机。对于每篇课文中,所包含的能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包括段落、句子、字词等,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控制好爱国主义教育的节奏,把握教育契机。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长城和运河》一文时,其中就包含了很多可用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在进行该课文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内容,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生字进行组词,同时要求学生了解与长城以及运河有关的史实,了解他们的特征,激发其爱国情怀。同时,通过让学生了解这些人间奇迹,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绽放学生心灵之花的目的。在教学时,教师要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学生会加深对长城与运河的了解,了解其宏伟壮观的景象,感叹祖国山河的壮丽,进而培养自身的爱国情怀。

   教师通过在课前精心准备,从而准确把握课文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与知识点等,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精心设计,进而更加自然地开展爱国教育,提升教育效果。

   研究文本,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在教学时,要想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将作者的体验内化为学生情感培养的素材,需要对作者创作的背景进行认真了解,激发学生对文本中情感的体验经历,再对学生进行引导。其中,要求教师对作者的生平经历与创作背景进行研究,并与学生一起探讨,进而对作者当时创作的心态与情感等进行深切体会。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詹天佑》一文时,教师要抓住重点句子,开展课堂教学。比如“遇到困难,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这句话描述的是詹天佑不畏艰难的动力根源。原因在于这条铁路的意义非同寻常,这是中国自主修建的首条铁路,是民族气节的象征,铁路的质量与国家及民族声誉密切相关。如果铁路修的好,可以大大提升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这也体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为祖国荣誉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高尚情操。学生阅读时,也会感受其中的民族精神,也会为詹天佑感到骄傲,進而向其学习。

   通过研究课文的写作背景,能够挖掘出更多的教育素材,深化作者的创作意图与爱国情感,从中让学生深入感受这份情感,从而更好地落实爱国情感的培养,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把握课堂,渗透爱国主义

   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可以将爱国主义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其中。在很多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描述祖国大好河山的,并给出非常高的赞美与评价,教师此时就可以开展爱祖国河山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在分析课文思想情感时,让学生从文本中去感受这份爱国激情,陶冶情操。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时,存在很多爱国教育元素。首先,南沙群岛本身的风光非常秀丽,可以用星罗棋布和碧波浩渺来形容。通过朗读课文,学生也能感受南沙群岛的风光。其次,南沙群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但是却长期被菲律宾等国所觊觎,存在很多不安定因素。所以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以上述两个方面为教学切入点,对学生爱祖国河山、爱南沙群岛的情怀进行教育,最终取得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效果。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把握好爱国主义教学的契机,掌握好教育方法,恰当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并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结束语

   在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时,需要树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意识,为学生成长做好准备。在开展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时,要注重爱国情感的渗透,不断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印象,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对于教师而言,在实际教学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通过合理运用教学策略,更加有效地渗透爱国情怀,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进而达到预期的爱国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逄宗宝.浅谈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3(09).

   [2]姜金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3(13).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常乐小学)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论文篇3

  [摘要]现代化进程自其发端就从未止步。人们普遍认为现代性与全球化一起,构成了一股强大的离心力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就此断裂开。人们对此种历史意义上的断裂机制的后果——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巨大差异的探讨也从未停止。本文以前不久发生的“家乐福事件”为例,通过与传统的爱国主义行动相比较,分析了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动的特征及其实质,对于新时期弘扬和创新爱国主义传统,更加理性有力地爱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性语境;全球化;爱国主义行动

  Abstract:Theprogressofmodernizationhasneverstoppedsinceitsorigination.Itiswidelyconvincedthatmodernityandglobalizationhaveformedastrongcentrifugalforcewhichseparatestraditionalandmodernsociety.Discussiononthedifferencesderivedfrommodernizationandglobalizationbetweentraditionalandmodernsocietyhasneverstopped.OnthebasisofCarrefourincidentoccurredsometimeago,thisarticleanalysesandinterpretsthefeatureandessenceofthepatriotismactionsintheperspectiveofmodernitycontextascomparedwithtraditionalpatriotismactions.ItisofgreatrealisticimportanceforcontemporaryChinatoenhanceandcreatethepatriotismtraditionandforustoloveourcountrystronglyandrationally.

  Keywords:modernitycontext;globalization;patrioticaction

  一、现代性语境的含义

  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对现代性作了清晰的介绍:“现代性——它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和模式。‘现代性’大略地等同于‘工业化世界’,只要我们认识到工业主义并非仅仅是在其制度维度上。”[1]16因此,可以看出,吉登斯不仅给“现代性”概念进行了界定,而且也向人们说明了“工业主义”也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的维度。“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所导致的社会生活的全球化,就是真正的世界性联系的发展过程,这些联系包含在全球民族——国家体系中或劳动分工之中。”[1]23然而,不管是哪种对“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理论界定,都没有回避的一点就是:全球化或现代性语境本身就是一种体系。这种体系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经济的全球化令越来越多的民族国家、群体甚至是个人都被卷入世界市场之中

  现代性经济体系体现为全球性商品生产和市场体系,这二者也可以说就是现代性经济体系的主要牵引力。它们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共同地将地球上绝大多数人和国家都卷入到现代性的体系之中。人们至此可能会认为现代性带给全球政治的是真正的民主和平等,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按照乌尔里希•贝克的话说“在发达的现代性中,财富的社会生产系统地伴随着风险的社会生产;相应地,与短缺社会的分配相关的问题和冲突,同科技发展所产生的风险的生产、界定和分配所引起的问题和冲突相重叠”[2]。

  2.“社会的被围困化”使各个民族国家很难正常地行使传统的职能

  从宏观的全球化角度来看,民族国家越来越让位于全球化的主导——跨国公司和全球性经济组织。在现今发达的现代性下,全球化经济模式正肆无忌惮地渗透到地球上的任何一块处女地;微观方面,随着全球性资本与个体的自由流动理念的蔓延而导致的“社会个体化”,越来越把传统社会和民族国家束之高阁。这可能会造成曾经在二者间起界限和保护作用的传统社会渐渐地缩小它在全球舞台上的空间。当传统社会和民族国家很难履行其传统功能时,个体会直接面对现代性所带给他们的风险而又无力应对。正如鲍曼所说,在当代“流动的现代性”之下,每一个人都必须处理“运用个人的策略去解决系统的问题”[3]14。而这种局面又如鲍曼描述的那样是由于“一方面,国家把最主要的功能‘出售’给了非政治的、‘不受调节’的市场力之后,它不再具有强大的动员力量,而正是由于这种力量,民族曾经是在寻求合法性的国家中受欢迎的、实际上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已经弱化了的国家主权和正在削弱的国家权力使民族认同丧失了它在想象的共同体中的特权位置”[3]1。

  3.信息网络的完备化使每一个体都处于福柯式“全景监狱”的监控之下

  原先具有主体性的个人,在科技和信息日新月异的时空场域下,已经完全被围困于专家系统为其设计的牢笼里,但似乎一开始没人能察觉到他们的“牢笼化”,而只是感觉自己在这一牢笼里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因为专家系统已经为他们该做什么、怎样做等问题提供了完整的“生活指南”。但当他们试图穿过一些边界走出牢笼的时候,才发现出来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他们都好像已经被网络以及其他现代监控手段牢牢地束缚住了[4]。毋庸置疑,现代通讯手段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在全球性时空之中逐渐形成“时空的抽离”,这种新型的“面对面”关系就像吉登斯所说“地方与全球之间的辩证法”。他说,“全球化使在场和缺场纠缠在一起。我们应该依据时空分延和地方性环境以及地方性活动的漫长的变迁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来把握现代性的全球性蔓延。”[1]23-24

  4.全球性的文化霸权导致了“主体文化”的逐渐趋同化,个性越来越不明显,呈现出去个性化的特点

  齐美尔说“主体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个体身上的一种教育、活动、智慧和美、幸福、德性的状态,这种文化的现实和作用存在于具体的灵魂身上,其在灵魂中财富的多少,构成了历史存在的全部”[5]。随着现代性的渐趋深入和全球化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们都被卷入一种主导性的全球性文化霸权的统治之下。这里的文化是指一种符号系统,意指那些物质的东西只是一种基础,关键是在这些物质资料基础上还形成了一整套精神的象征体系,这一象征体系越来越成为全球的趋势和潮流、也越来越深地渗入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像“美国大片”、“米兰的服装”等等象征性的品牌名词,这种“社会的麦当劳化”甚至是“可口可乐化”抑或是“索尼化”所带来的,是整个世界的趋同和去个性化,用齐美尔的话说就是“主体文化”已经让位于其自身制造出来的“个体文化”。但这种去个性化只是多数人被少数人同化的一种表象。在这个表象之下,是那些现代文化制造者对绝大多数个人的一种文化霸权,它涉及的是一种权力分配关系,无疑在全球性文化霸权的背后是少数人在主导多数人。上述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几方面及其产生的后果正构成了席卷全球的现代性语境,这些方面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系。

  二、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动的特点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正视历史可以发现,很多的历史事件之间有着惊人的巧合,但这些所谓的巧合又不是历史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会蕴含无穷的真理和客观规律于其中。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合乎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于一体的自然辩证过程。而这一客观的历史过程内在遵循的原动力其实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历史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循环又不断提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在这个不断上升的螺旋式历史发展过程中确实发生过许多惊人的“巧合”事件。但是当两件历史事件成为一种“巧合”的时候,人们可以发现,其实这些看似“巧合”的事件就是研究历史最好的素材,因为这些历史事件会处于不同的时空场域,即通常所说的历史背景之中,所以它们的本质又是不一样的。人们如果要对某种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研究和分析,毫无疑问,最好的一种方法就是对处于同一“巧合”的两个表面上看似“雷同”的历史事件进行历史学上的比较分析研究。

  基于这种研究分析的方法论基础,对不同场域中或历史时空下所表现的爱国主义行动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在当今的时空场域中与传统的爱国主义行动相比较,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1.爱国主义的新倾向

  从爱国主义的目的论角度看,传统爱国主义主要为“家国之事”,而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倾向主要为“经济之事”。当我们回溯百年,可以很清楚地看到,20世纪初年即1900年正是“八国联军”的铁蹄肆意践踏和蹂躏中华民族的时候,外敌入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当时中国正处于这样一种历史时空场域中,许多的有志之士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所有中华儿女的一个共同理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民族独立作为一种民族大义在那个时代被毫无疑问地当做一切爱国主义行动的首要目标。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许多人都认为,家乐福的主要大股东之一竟公然地宣称自己“支持藏独、抵制奥运”。于是国人愤怒了,愤愤地将家乐福作为自己爱国主义激情倾泻的对象,打出了“抵制家乐福”的标语和口号,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并实施一系列爱国主义行动。但当我们冷静思考这件事的时候会发现,“家乐福事件”中的那些实施爱国主义行动的人们更多地可能是为了经济利益的原因而行事的。他们在奋力地抗争着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主要表现就是他们反对以家乐福为典型的全球性的跨国公司。这种论点可能令人无法理解,但事实确实是这样。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于是西方国家的某些人就自然地产生了恐慌,这种恐慌的直接结果就是他们的所谓“中国威胁论”,一直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的法国国内的某些人正是基于这种经济的考虑而利用这次奥运会和“西藏问题”来给中国制造事端,以此企图遏制或减缓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现代性语境下的爱国主义行动更多地是以经济利益作为第一考虑,主要原因是现代性所带来的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不言而喻,作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全球化经济体系已经使许多后发展国家被卷入到统一的经济体系中,这就增加了世界范围基于利益的激烈竞争,而且竞争的主要表现就是现代条件下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爱国主义行动。

  2.爱国主义实施的新主体

  传统爱国主义行为是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殊死搏斗,而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为的实施主要产生于个人之间或团体之间。可以这么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一百多年里,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战争为线索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中日甲午战争则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至“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完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一场场的战争其实就是一座座中华民族的“耻辱柱”,而在这些“耻辱柱”上书写历史的正是当时代表“落后”世界的清政府和代表“先进”世界的帝国主义国家,这种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是在那个时代最为主要的爱国主义行动的形式。

  现代性语境下,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对于“爱国主义”的态度都已发生了转变。人们自发的爱国主义行动越来越多,也更多地采取声势浩大的“示威”和“抗议”等行动,而这些行动的对象已从传统的国家主体转变为全球化的主体——跨国公司,“家乐福事件”所说明的正是这样一种情况。“家乐福”只是一个代表全球化主体的符号,除此以外什么也不是。但是由于现代性语境下社会成员越来越个体化,人们越来越孤立以至于不能以一种统一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人们的利益也无法达到一种协调和统一,从而导致许多人会抱有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而作壁上观。但其本质的原因还是由于全球性的文化趋同化而导致了“主体文化”的逐渐衰弱,人们都呈现出去个性化的特点,而经济理性成为人们采取一切行动最主要的准则。由此,现代社会中的爱国主义甚至已经根本无法在完全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发生,往往只能发生在个体或者群体之间。

  3.爱国主义行动实施的新形式

  传统爱国主义行动大多是直接的、武力的和面对面的,而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动的冲突方式是脱域的、不在场的。在中国20世纪初积贫积弱的时空场域中,清政府以及当时的中国人民在遭受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之时,唯一能采取的爱国主义行动方式只是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而从西方世界来看,传统的殖民掠夺方式就是赤裸裸的侵略战争,既然敌人是赤裸裸的侵略,那落后国家只能被动、直接地反抗,于是,落后国家的爱国主义行动就会以一种明刀明枪的形式直接、面对面地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武力较量。

  现代性语境下,整个世界已经由信息网络的完备化做好了一切的“监管工作”,人的一切行动都以信任体系和专家系统提供的“照料”和“安排”为基础,所以就会使得每一个体都处于福柯式的“全景式监狱”的监控之下而无面对面的互动。人们之间这种“脱域”和“不在场”的特征,在以“家乐福事件”为典型代表的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在不同的地方——只要有“家乐福”的地方聚集起来,高喊口号、高举标语反对“家乐福”以展示自己的爱国主义激情。但是,他们却没有思考过自己的根本目的和要抵制的究竟是什么。

  三、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动的实质

  现代性语境下的爱国主义行动实际上是民族国家及其人民对全球化和现代性的一种反应。而这种现代性语境给人们带来的后果,恐怕对不同的人来说会有不同的实质,但是所有的人对这种已经深入其生活深处的现代性都会有自己的一种反应。吉登斯在其《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就曾列举出了人们对现代性的四种典型反应,其中之一是“针对已觉察到的危险之根源的实践性搏击”[6]。而同时现代性过程给世界所带来的后果是一种人们无法回避的“强力漩涡”,这个“漩涡”将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的人都牵引入其中,人们作为有意识的主体有时候也试图去挣脱这种“牵引”和对这种“牵引”主动“搏击”,“家乐福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当然,这种“搏击”又可有以下具体的表现:

  1.是人们在处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之间关系的一种尝试

  全球化可以被认为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的维度,全球化的趋势无疑是一种带有“普适性”的过程。这种“普适性”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人们都必须以同样一种方式来实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甚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向也已被发达国家预设好了,即后发展国家必须以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模式作为自身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模式。这从实质上说其实就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霸权(广义的内涵),而这种现代性的文化霸权就会对传统的民族国家造成一种损害其主体性的冲击,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下现代性的爱国主义行动的实质,更多的是人们基于“民族主义”而对“全球化”进行的一种反抗。

  2.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针对具体的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反抗

  全球化的经济是一种相当单一的发展模式,而各个国家又会具有各自具体的实际情况,所以许多人就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本国所走的发展道路必须要是其他国家为其制定好的呢?每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制定都应该是“量体裁衣”,即充分地依据本国的现实国情而达到的一种不同以往、不同于他国的道路和模式。于是,人们对于全球性经济一体化的抵制会集中于“全球化的代表”——跨国公司身上。这种反抗行动的实质其实是一种针对“全球化”的反抗。但就这种“示威式的对抗”能够惊醒更多的国人,使更多的人能够对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做更多的思考这个方面来说,意义是相当深刻的。

  3.应较为全面地考虑现代性文化(狭义的内涵)对于现代国主义行动的实际影响

  单从文化的狭义方面来理解,精神文化包含社会意识形态、社会道德习俗和科学知识水平三个层面,不管我们从哪个层面对现代性进行解读,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即现代性的文化也是一种“普适性”的文化,这种“普适性的文化”的必然结果就像经济发展模式一样,即全世界的大部分人都会以一种相同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持续下去。对于有独立意识和自我感知的人类来说,这种结果应该是最具灾难性的。而针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一种特殊的国情,尤其是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资本主义的自由化思想在此语境下,就有可能借着全球化这场“东风”有预谋地向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渗透,所以,全球化或现代性语境下的人们,特别是我国民众在实施爱国主义行动的时候应该更多地从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像新华社的评论里所说的那样“应该理智地去爱国”,而不应该只是盲目地宣泄自己的爱国热情,不然就会给世界一种“勇有余而智不足”的印象了。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古老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它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民族向心力和民族情感的纽带及团结奋斗的基础。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范围、行动等都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具有面向世界和未来的特点,强调情感到理性的升华,更加突出了理性。爱国主义又是具体的、现实的。因此,在国际风云瞬间变换、国内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的现实下,爱国主义行动的采取需要理性的方式、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5.

  [3]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丹尼斯•史密斯.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性的预言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7-18.

  [5]格奥尔格•西美尔.金钱、性别与现代生活风格[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40.

  [6]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21.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论文篇4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文、美术、音乐三门课程实际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关键词:美学教育爱国主义情操语文教学自然美音乐美

   学校美育是学生学习审美的知识和技能的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美的规律,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的各科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手段之一。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现实教学中怎样渗透美育教育呢?

   一、运用语文教学渗透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学校美育的作用,在于通过美的形象给学生以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陶冶美的情趣”。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言文学艺术美是美育的基本途径,提高语文课的艺术质量,意味着用美育思想指导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在美的形象欣赏中,感受到美的生活,增强审美情趣,培养美的意识。语文教材中的文学艺术美是中国灿烂文化的基本内容。《赵州桥》《颐和园》《桂林山水》《长城》……古代雄伟建筑的记载,祖国壮丽山河的描写,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领略祖国的伟大,感受祖国的美丽,让教材中诗一样的语言叩响学生心灵的情弦,同时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语文教材中的《林则徐》《刘胡兰》《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是何等壮烈,何等崇高。忠心皓日月,正气壮山河,无数革命先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子孙后代的幸福。更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英雄人物爱国的形象和壮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二、运用美术课渗透美育

   美术课中绘画、写生是学生欣赏和享受美的理性和智力因素的结合,在学生学习、欣赏、享受美的过程中,会获得物质美的感觉和丰富的精神享受。利用美术课或课外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热爱文化知识的热情。同时,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可以点燃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火花,激励学生去探索大自然的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热爱自然,树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带领学生野外写生,结合大自然美的欣赏,传授有关的科学文化知识,以美启真,以美促智,是充分发挥美育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自然美的欣赏过程,也是提高学生想象力的过程。茫茫原野,连绵群山,朝辉夕阳,银河星光,小桥流水,鸟啼燕舞…这些自然美的形状、色彩、线条、声音构成的美丽画卷,能给人一种生理和精神的娱悦。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感受它香馨的呼吸,呢喃的细语,或者让辽阔的大海去打开学生的胸怀,让高山的雄奇去振奋学生的精神,学生会觉得耳目一新,神清气爽,会翱翔在无限自由的精神世界里学生领略,感受大自然的美,对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对倡导艺术生活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更将促进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操。在美育中融入情感教育,唤醒学生民族情感,情感性是美术最重要的特性之一,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

   三、运用音乐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音乐是艺术美的内容之一,是现实美的反映,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最好素材。音乐是通过流动的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现思维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音乐表现生活的方式不是直接的描绘,而是音乐家把自己的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得到的丰富感受,予以情感的概括,然后用具体的音响表现形象思维凝成的听觉形象,从而使人们通过听觉深深地感受到作品中表达出的思维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教育学生热爱音乐,也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

   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乐)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每首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畫面,让人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美,并根据作品的情绪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

   曲调健康,内容向上,富有美感的音乐能启迪人的心灵,陶治人的情操,愉悦人的精神,引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再见吧妈妈》这支抒情歌曲,根据战士即将出征时向母亲告别的特定环境,熟练地表现了“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部队整装待发的激昂情绪,热烈的气氛和威武的场面,继而无限深情地倾吐了战士对母亲,对祖国满腔诚挚的爱和誓死保卫祖国的壮志豪情。再如《保卫黄河》《我的识国》《红星歌》这些激越抒情的旋律,都将引起学生心中强烈的感情共鸣,都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论文篇5

  摘要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对增强国力、凝聚民族力量至关重要,而历史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方面是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热爱并忠于自己的祖国,这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所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因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可以说是老师任务的重中之重,更应该是历史老师面临的首要任务。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四个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重要举措。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民族情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不断探索、进取的民族责任心,以及为维护祖国独立和民族尊严而勇于冲锋陷阵、赴汤蹈火的民族英雄主义。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催人泪下的爱国主义故事,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他们的作为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当代青少年树立了如何抉择人生的光辉榜样。可见,历史学科以其特有的丰富内容,对教育青少年学生具有重有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教育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历史教学来看,有三件事情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事情:一是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二是培养学生的时代感;三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人类历史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切事物都是历史的产物。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就要培养他们对于事物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看法,明确自己的责任。对于我们中国历史来讲,尤其是近代面对西方列强侵略,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才建成了伟大的新中国。每个时代的人民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如果说近代人民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民族权利的话,那么我们就要教育今天的孩子们,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我们肩负重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如:衣、食、住、行等等,都是通过劳动人民长期实践优化发展而来的。要教育学生从发展变化上来看问题,通过具体事物、用历史变化观点来解释说明生活中常常碰见的事物,以此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认识,这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很重要。也就是要从感情上、思想上培养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这種思想感情是同爱国主义密切联系的,无形中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达到教学之目的。

   二是要培养学生的时代感。从历史教学上来说,从中国近代史的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建国后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上所取得的丰功伟绩中,来说明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以此来培养学生感觉到今天和过去的不一样,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感觉到目前我们努力的方向、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时代感,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增强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这种思想应该从学生时代培养,将来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三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们对于社会变化、时代责任有认识之后,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培养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对祖国的前途充满希望,这样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如我们的四大发明曾对世界文明有很大贡献。其实像这一类史实我们国家还很多,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把这些东西讲给学生们听,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在政治上,我们这一百多年的斗争很不容易,两千多年的封建压迫、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压迫,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懈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对世界被压迫民族国家的解放斗争运动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这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其实也只有这样,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在历史教学中得到真正体现。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时代感是历史教师的重大责任,培养学生“三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是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需。我们只有把爱国主义教育摆在历史教学中的首位,才能真正处理好继承传统文化遗产,在吸收并创新文化的过程中既取其精华,又舍其弊端,不断创新教育,改革历史教学,把爱国主义教育摆在首位,从教育思想上改革着手,以便明确包括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培育出社会主义新时期迫切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论文篇6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因其教育阶段、背景和对象的原因,更是学术界和社会研究、关注的重点,但目前对于高校爱国主义自身运行的过程和逻辑的研究较少,而探清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自身逻辑对于明确其教育阶段性、提升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原因,文章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逻辑进行初步研究,分为情感教育、意识教育、行为教育和自我教育四个逻辑阶段,希望对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在逻辑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逻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爱国主义是人类社会和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因此,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但就本质而言,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体与国家关系的价值取向和意识要求,突出的表现为个体对于所在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爱国主义教育向来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其教育的效果不仅关乎当代,同样会对国家的未来和前途产生重大影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因其教育对象和教育阶段的特殊性,更是备受关注。从国内研究成果看来,对于高校爱国主义自身运行逻辑较少,但认清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逻辑不仅对于当前教育阶段划分有更清晰的认识,而且对于提高高校爱国主义针对性和效果、提供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遵守教育学逻辑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也应遵守自身运行逻辑。列宁提出“爱国主义应该包含由低到高、由隐到显的三级序列质,即一级情感质,二级意识质,三级行为质”,因此,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列宁关于爱国主义“三层级”观点,认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逻辑存在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并且遵循认识与实践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

   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功能性分析

   爱国主义的形成最先基于个体对于生存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乡土、同胞、文化等具体事物或概念物化事物的熟悉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个体自然属性中内在安全需要的要求,而后延伸到社会属性,演变成对“国家”概念的认识和认同。这种由个体因其具体生存时空而产生的朴素情感构成了爱国主义的认识基础,因而是爱国主义的起点。从“情感”本身来看,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这种原始的反映和认识是感性的、并未经过实践检验的,同时也不依靠“教育”而存在。但“爱国主义”作为集情感性、政治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并不止个体朴素的感性认识组成,还包含政治、科学等方面的理性认识,因此需要进行“教育”与“引导”。

   高校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基本的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体所处时空范围的具体的真实的情况,即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国家状况,包括文化、地域、同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帮助高校学生不断强化对于所处国家的情感并引导这种情感朝着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任务有三:一是教育高校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爱国主义;二是增强高校学生对于国家的情感;三是保证高校学生爱国情感方向的科学性。

   (二)情感教育的内容

   高校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功能性和任务决定了其教育内容:一是历史教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其发展轨迹,是明晰国家从何而来、往何而去的关键。要增强高校学生爱国情感,必须要加强我国历史教育,尤其是近现代历史教育,坚决反击“历史虚无主义”观点,通过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对比理清我国的发展轨迹,通过苦难史和辉煌史的强烈反差激发高校学生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二是国情教育。加强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具体情况的教育,使高校学生对于当前国家所处的历史阶段、具体情况有一个清晰的客观的认识,从而使得高校学生的爱国情感保持理性和科学性。三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可以通过讲座、公共课、社团活动等方式推进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文化教育,从民族角度增强高校学生的归属感、从文化角度筑牢中华基因,使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成为爱国主义最坚实的血脉纽带。四是爱国主义概念教育。这里的爱国主义概念教育,是指通过思政课程,让高校学生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对于爱国主义的含义、内容和要求有清晰的、正确的认识。

   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承接:意识教育

   (一)意识教育的功能性分析

   爱国主义意识教育是指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国情和爱国主义的知识性教育),帮助个体从思维逻辑上理解并自觉认同个体与国家的关系以及个体为什么要爱国的教育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由物质决定的。在文章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阶段语境中,意识教育并非是指对于“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的教育,而是侧重于个体在接收这种反映后进行辨别和吸收,从思维逻辑上转化为认识自觉的教育过程。

   爱国主义要从被动的知识性认识转化为自觉的思维性或者逻辑性认识,单靠个体自身努力周期较长且容易出现偏差,意识教育便有存在必要性。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意识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一是教育学生从逻辑上理清个体与国家的关系;二是引导学生产生爱国主义自觉意识。

   (二)意识教育的内容

   高校爱国主义意识教育的内容区别于情感教育,更多的是进行逻辑性教育而非知识性教育,需要引导高校学生理清几种关系,以便学生产生爱国主义的自觉认同。一是个体与国家的关系,是明晰爱国主义逻辑关系的基础,也是解释为什么个体需要爱家的关键。阐明国家由个体组成并以其存在和发展作为前提,个体需要国家的存在保障社会秩序和个体自身利益的辩证关系,并以此解释爱国主义对于个体的必要性。二是个人发展和国家前途的关系,是爱国主义逻辑关系的重点。通过明确国家前途是个人发展保障、个人发展是国家前途的动力的辩证统一关系,来解释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三是個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这是爱国主义逻辑关系在现实中面临的问题的关键。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坚持和发扬集体主义,必须解释清楚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一致性,并且进一步解释个体利益在特殊情况让步于集体利益的原因,从而阐述爱国主义对于个体的合理性。通过个体和国家逻辑关系的讲解,引导学生在思维上正确认识个体和国家的关系,在逻辑上明确爱国主义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合理性,进而使爱国主义获得更坚实的理性根基,从被动反映的爱国情感转向主动自觉的爱国意识。 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转化:行为教育

   (一)行为教育的功能性分析

   高校爱国主义行为教育是指在情感教育和意识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践行爱国主义并对其行为进行教育的过程。爱国主义核心功能是协调个人和国家的关系,而这种协调不仅表现在个体和社会的思维意识中,更是直接通过个体的实践行为来实现。高校爱国主义行为教育正是针对学生的实践行为进行判断和引导,解决哪些行为是属于爱国主义以及该如何践行爱国主义的实践问题,从而保证爱国主义在实践层面的实现。

   高校爱国主义行为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逻辑中处于转化阶段,将情感、意识层面的认识转化为个体具体实践行为,然而这种行为是由个体已形成的意识为指导,是否符合当前国家和社会对于爱国主义的规定,应该如何正确的进行爱国主义实践,就成为高校爱国主义行为教育的重点。因此,行为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二:一是为高校学生爱国主义实践提供校园平台和机会;二是针对学生在爱国主义实践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和引导。

   (二)行为教育的内容

   从校园平台搭建而言,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在校内整合班团建设、社团实践、主题文化活动等资源,搭建爱国主义实践平台,并注重平台建设的立体化和系统化;在校外,应该积极利用所在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例如红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打造校外爱国主义实践基地,同时注意校内外实践平台在时间上、方式上的良好结合。从实践机会而言,应调节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协调好重点教育和集體教育、即时教育和持续教育、主题教育和系统教育的比重,扩大高校爱国主义实践的机会的覆盖面。从教育方式而言,行为教育应区别情感、意识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维,采取参与式、浸入式、体验式实践教育方式,通过实践来发现学生爱国主义行为偏差(尤其是非理性行为)并进行纠正,通过实践来强化和修正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意识。从教育内容而言,要注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爱国主义实践并非高大上的口号,应鼓励学生在生活实际的实践,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赋予国家意义,即国家角度看待个体的实践,强调学习上努力上进、生活中遵纪守法扬美德、工作中敬业奉献等个体实践就是对于爱国主义的践行。

   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合一:自我教育

   (一)自我教育的功能性分析

   高校爱国主义自我教育是指学生经过实践验证、修正、完善自身爱国主义认识,并最终强化和内化自身爱国主义信念的过程。自我教育作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个体自身的反思和内化占主要地位。同时,自我教育虽然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个体身上的延续,但高校教育在此阶段处于次要地位。

   自我教育在逻辑上处于情感、意识和行为教育之后,是对知识性、逻辑性、行为性的教育在个体内部形成的认知的反思和沉淀,是个体对于自己主观世界的改造;同时自我教育在逻辑上又是下一个“起承转合”教育阶段的基础,经过自我教育后形成的个体认知决定着个体下个阶段情感教育的起点高度。因此,自我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在此阶段主要任务在于:一是对之前阶段积累的爱国主义认识和行为的反思和纠正;二是对已经改造过的爱国主义认知进行内化。

   (二)自我教育的内容

   综上所述,自我教育阶段的内容主要有:首先,学生根据自身实践来验证自身爱国主义认知。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自身爱国主义认知是否符合实际、自身爱国主义言行是否符合国家社会的要求,经过实践的验证后,个体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偏差。其次,对自身爱国主义认知和行为进行反思和纠正。经过实践的检验后,针对自身爱国主义认知和行为不符合实际、不符合国家和社会要求的部分进行纠正和完善,从而保证自身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一致。再次,对验证完善后的爱国主义认知和行为的内化。高校学生应该对反思完善后的认知进行消化,使验证后的爱国主义认知转化为属于自身固有认知的一部分。最后,内化的结果将作为下阶段教育验证的基础。内化本质上讲是个体对于自身主观世界的改造和强化,使新接收的认识转化为自身主观世界的一部分。但高校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内化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在于内化是个体主观世界的改造,外在教育不能直接介入;另一方面在于内化的知识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世界且不能一次完全认识客观世界。因此,由于个体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局限,内化成果相对于客观世界还可能存在不全面和不符合的情况,将进入下一个“起承转合”教育阶段进行完善和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认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遵循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在逻辑上存在“起承转合”的过程,由情感教育、意识教育、行为教育、自我教育组成,形成了一个由“知识—逻辑—实践—内化”的认识闭环。同时,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对于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而言都不是一次性工作,要实现爱国主义由外在教育转化为高校学生自我世界的一部分,并保证学生爱国主义认识和行为符合客观世界实际和需要,必须经历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吴蕾蕾.如何理解爱国主义?—兼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问题[J].哲学与现实,2010(04).

   [2]吴林龙.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

   [3]薛中君.论现代爱国主义的内涵及意义[J].人民论坛,2013(11).

   [4]孙国梁.涂小雨.国家民族公民:爱国主义的三个逻辑支点[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本文来源:http://www.rubber-label.com/bg/197925/

为您推荐

标准化幼儿园创建工作汇报集合3篇

汇报,汉语词语,[释义](动)综合材料向上级报告,也指综合材料向群众汇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标准化幼儿园创建工作汇报集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标准化

2024-02-02 08:48:21   标准化规范化汇报材料   标准化管理6个方面  

上半年机关党支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汇报【六篇】

“廉政”一词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现在所说的“廉政”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后来,廉政中的

2024-02-02 07:56:19   2023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2023年党风廉政工作要点  

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情况汇报范文(通用8篇)

汇报是向上级机关报告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使用的公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情况汇报范文(通用8篇),仅供参考,大家

2024-02-02 07:48:22  

政协党组工作汇报3篇

意识形态,哲学范畴词汇,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也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下面是小编

2024-02-02 07:32:22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教育整顿个人检视情况汇报范文(精选16篇)

通常是数字的名称,或者是某个物体的计量单位。一般指一个生物个体或是一个群体中的特定主体。个体的哲学意义:个体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社会地位、能力、作用上有区别

2024-02-01 20: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