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的心得范文(精选17篇)

更新时间:2023-11-10 来源:活动心得 点击:

【www.rubber-label.com--活动心得】

兴国必先强师,发展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一个国家应该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教育是奠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坚固基石。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强国的心得范文(精选1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教育强国的心得

  “每年的9月1日,都是开学的日子。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伴随着朝气蓬勃、人头攒动的开学画面,纪录片《教育强国》开篇便直接道出了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发展成就。经过70年的风雨兼程和开拓奋进,中国实现了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迸发活力,国民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现有1672万教师,2.76亿学生。

  毫无疑问,中国教育事业70年来的发展成就正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充分体现,它有力印证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等。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切实保障着人民受教育权利和社会公平,培养造就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也加快着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稳步迈进的步伐。

  “史实+数据”

  顺叙道来中国教育成就史

  那么时光追溯到70年前,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制度?纪录片《教育强国》分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四个篇章,以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为开端,顺叙讲述重要时间节点和关键发展时期,中国教育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取得的发展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4亿人口中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不但普通群众里没几个识字的,就连许多干部文化水平也非常有限,甚至自嘲道:“不怕枪,不怕炮,就怕写报告。”面对国家建设的新局面,各行各业逐步开启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扫盲运动。在,赛跑不用发令枪,谁先写出规定的字谁起跑。在农村,人们从本乡本土的村名、农具,到全国性常见事物和常用词语开始识字。在冬季农闲季节,举办“冬校”“夜校“识字班”,集中进行扫盲识字。夏季农忙时,推行“小黑板下地”“挑担识字”“赶牲口识字”,抓紧时间分散学习。

  得益于全国上下积极学习的良好风气,从解放初期到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从80%下降到了52%。随后,以扫盲运动为起点,改革中国汉字,恢复高考,出版教材,开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推行义务教育体制,实施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相继建设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为贫困大学生开设“绿色通道”,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研究生,涵盖每个教育阶段的改革举措,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宝贵机会。

【篇2】教育强国的心得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意义是重大的,它不仅是对全体国民个人素质的保证,同时还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这些论述从根本上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道路、方针、原则等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境界,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达到了新高度,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今天,通过聆听王炳林教授的讲座《坚持立德树人,建设教育强国》,我有幸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了解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论断和指示精神,明确了今后开展教育工作的重点目标,掌握了完成这些教育目标的方法途径,现在我将本次学习中的体会和收获分享给大家。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是中央领导、教育部党组和国家教材委共同完成的集体智慧结晶,它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行了系统深入阐述。全书由导言和九讲构成,依据是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对于怎样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完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阐述:一、如何培养人?二、如何办教育?三、如何建设教师队伍?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因此,我国应当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在六个方面苦下功夫:1.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2.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3.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4.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还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5.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6.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要想办好教育,需要立足于现实状况。我国现在有51万多所学校,2.7亿在校生,1600多万教师。教育体量世界最大,但区域、城乡、校级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群众的教育需求差异很大。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做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1.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包括确立“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列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阐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发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增强、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3.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努力让每个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4.坚持破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成效显著:国家大力实施“国培计划”,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打破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天花板”。2018年初,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党中央名义出台的教师队伍建设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规划出队伍建设的完整蓝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不能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交钱上学、拿钱教书”的关系,使师生情谊变味变质,要做“四有”好老师。同时,全党全社会也要尊师重教。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为校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牢记习总书记对教育所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深刻领会党和政府出台的各项有关教育的政策文件精神,坚持将“立德树人”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精心创设良好的校园风气和氛围,努力提高教师的地位收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引导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师德水平。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和特性,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去教育、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成才。争取用自己辛勤的汗水,锻造出一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培养出一群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为早日将我国建成世界教育强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3】教育强国的心得

  从xx届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xx大报告指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的建设早已深入人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在我国当代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这时就需要有一种精神的动力和智力的支持,所以提出文化强国建设,就是通过文化来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凝聚奋斗的力量,带领我们党和人民走向物质与精神俱丰的小康社会。

  通过学习xx大报告,我真切认识到,文化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而学校是青年学生的集中地,是培养祖国未来的园地,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更加重视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胡xx在xx大报告中强调的“三个坚持”为我们学校工作者如何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们首先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对德育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一定要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通过校园网络、校报、宣传栏,各种文化活动等途径引领大学生思潮,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全面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健康向上、求实创新、文明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和氛围,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文化素质。首先提高老师个人的品德素养,积极引导学生严谨、逻辑、脚踏实地工作与学习的求实精神。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充满朝气和创新精神的科技学术活动,让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以不断加强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建设。

  3、丰富大学生业余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校园文化的质量。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广校园普通话,充分利用校园图书馆,社团,各种比赛和社会实践机会,来满足不同需求的大学生文化生活。

  我们一定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心,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前进!

【篇4】教育强国的心得

  我叫XX,是青少年素质教导基地的一名教师,很快乐被评为市“学习强国”的“学习达人”,对这个称号认为很荣幸也很自豪,也鼓励我在“学习强国”的路上加倍尽力。通过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学习,我的工作、生活、家庭都充溢了满满的正能量。现在我把学习感悟分享给人人,以期共勉。

  学习得到能量,激发工作热情。“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学习强国”APP上有着太多利于工作的资讯信息,有着太多富含正能量的人和事,通过学习能净化我们的精神世界,能强化我们的职业道德,能激发我们的工作热情,能更新我们的教授教化理念,能富厚我们的教授教化内容,能让我们历城区青少年素质教导基地在20xx年更上一层楼。

  学习充溢乐趣,新年更添喜庆。新年新事新景象。“学习强国”喜逢新年,于是给新年增添了乐趣,往年我回老家过年的时候,只能和家里的白叟观电视节目,但今年可就富厚多了:各地过年的美景图片美不胜收、各地过年联欢晚会节目琳琅满目、很多杰作快闪《我和我的故国》感人心魄,既有喜庆又能学习,APP上每个学习内容就像年夜饭让人难忘。

  学习酿造协调,家庭溢满温情。我和爱人是我们单位学习造诣的前两名,在学习中我们互帮合作,观到故意义的内容,立马分享;揣摩到好的学习措施,立马交流;有了,立马讨论;考试做错丢了分,立马激励。“学习强国”学习是家里面有笑有乐协调的音符。当然,上班光阴和同事们也的学习交流,我们单位也因“学习强国”而加倍融洽!

【篇5】教育强国的心得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当我们正值青年时期,有的人在享受生活,有的人却在为梦想努力奋斗。

  邓亚萍,这个名字对大家来说应该不陌生,她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的成员。5岁时她就随父亲打球,8岁时就已经技艺超群。有一次,河南集训队招人,她满以为自己可以进省队,但翘首盼来的是“个子太矮”,“没有发展前途”的落选消息,后来郑州市乒乓球队手下了她,为了实现当个优秀乒乓球员的梦想,每当训练时,她都会给自己加大训练量,经过不断的努力,怀着一个不变的梦想,她最终取得了连续8年兵坛世界第一名的成绩。

  像她这样的运动员还有张海峰、刘翔等人,他们开始时都是平凡的人,但他们有着不平凡的梦想,向着自己的梦想,他们最终创造了不平凡的成绩。有梦想的人,即使面对风吹雨打、烈日炎炎的日子,就算这条路多么坎坷,他们都能勇往直前、积极面对,因为他们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努力总能换来成功!他们的梦想,更是中国的梦想,他们的成功,代表着中国的成功。

  “中国梦更是青年一代的。”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青年们更应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追求。中国梦包含着许许多多亿万中国人民的梦,当每一个中国人民小小的梦连接在一起时,那就是整个国家的大大的梦。

  有时觉得,我们这一代人被人认为是靠长辈的钱力、权力养大的,可他们是否知道,在我们心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个梦想,也许这会被他们看作是没出息的一条路,他们认为“就凭你这么一丁点力量还想创造奇迹?也不想想我们当年事怎么过来的。”其实,我们懂。当年的中国受外国的欺压,我们懂;当年的中国无能为力,我们也懂。

  所以,现在是我们为民族复兴而奋斗,回报祖国的时候了。别看我们弱不禁风,其实我们有着一颗熊熊燃烧的爱国之心,表面上你们读不懂我们的心,请相信,中国梦更是我们青年一代的梦!作为青年,我们敢于有梦!我们敢于追梦!我们更勤于圆梦!我们有那份信心,勇攀珠峰,实现中国梦!

  “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青年珍惜韶华、奋发有为,我们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我们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我们乐于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成就一番事业,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实现中国梦,我愿胸怀理想、满怀激情、勇于担当、勇于创造,贡献我们的力量,用我们的青春实现我们的梦想!

【篇6】教育强国的心得

  为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探索与前进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四集专题片《教育强国》将于11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8点档首播,每天播出两集。

  全片共四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该片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都是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如今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人、专任教师1670多万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正一路向着教育强国迈进的奋斗历程。

  据悉,该片摄制团队赴上海、山东、贵州、广西、海南等14个省份教育一线,采访了65位亲历者、一线师生和专家学者,通过镜头定格中国教育的时代风采。

【篇7】教育强国的心得

  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大会,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对动员全党全社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大会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开创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大中小学和幼儿园考察并同师生座谈,多次主持会议审议教育重大议题,就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贺信回信,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深刻回答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系统科学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把我们党对教育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做好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面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首要任务就是认真学习领会、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切实增强办好新时代教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形成体系学。把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等结合学、打通学、融会学,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精髓要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要带着问题学。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工作关键,聚焦中央关心、百姓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广大干部师生结合工作岗位和思想实际,深入学习研讨,确保讲话精神往心里走、往实里走。要掌握方法学。通过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着力掌握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全面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教育第一”,不断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时代发展新态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精准把握。在这次大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把人口中蕴藏的智慧资源挖掘出来,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要推动各地各部门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上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十次强调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次大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要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一系列要求,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在这次大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要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确保教师工资待遇落实到位。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坚决依法依纪予以严惩。

  坚持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以改革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已从“立柱架梁”进入到“内部装修”阶段。在这次大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这些重要论述,贯穿着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明确了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系统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强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提升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

  毫不动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今年,中央成立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加强教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统筹和决策。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各级教育部门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师生最贴心、最信赖的组织依靠,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维护政治安全和校园稳定。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教育部门要切实抓好学习贯彻落实,履行好职责义务,迅速行动、主动担当,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取得实效。要坚持“新、高、实、深”的工作要求。着力做到“新”,跳出传统工作套路,从内容、形式、载体、方法、手段等方面,对贯彻落实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着力做到“高”,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负责尽责,体现教育系统特点,提高学习宣传贯彻的质量和水平;着力做到“实”,紧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紧扣人民群众关切,紧扣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具体的、适宜的、分类指导的方式,确保大会精神落下去、出效果;着力做到“深”,加强理论概括、学理支撑和经验集成,不断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升华到规律层面,转化为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要把握“转时态、转语态、转状态、转心态”的工作方法。要“转时态”,一切工作都要进入十九大后的时间频道,进入教育大会后的工作节奏,以当前工作为中心,坚持当前和长远相衔接、重点和全面相结合,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分阶段逐步深化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工作;要“转语态”,加强话语方式创新,坚持党言党语、民言民语、学言学语并举,坚持理论深度、实践力度、情感温度并重,更多运用生动鲜活的宣传方式,用大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要“转状态”,以奋进的状态、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把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同推进实施教育“奋进之笔”结合起来,种好“责任田”;要“转心态”,把“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教育的自信,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要建立“五张清单”施工图。建立问题清单,围绕中央关心、百姓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列出近一两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找准切入点、突破口,集中力量、倾斜资源进行攻关;建立课题清单,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组织力量进行研究阐释;建立政策清单,对标中央的新精神新要求,系统梳理和诊断现有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认真做好废、改、立、释各项工作;建立任务清单,抓紧制定加快教育现代化的任务分工,明确各项工作进度安排、时间节点;建立责任清单,坚持政治任务和岗位职责相结合、一般要求和特殊规定相结合,把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学习宣传贯彻的责任明确下来,加强督查督办。

  全国教育大会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教育系统要牢牢抓住这次教育大会的历史新机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强化责任担当,着力攻坚克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篇8】教育强国的心得

  11月6日,三亚学院亮相央视一套专题片《教育强国》。该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旨在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前进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三亚学院结合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发展旅游学科专业,培养特色旅游人才的办学成就受到关注和报道。

  专题片《教育强国》全片分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4集,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据悉,该片摄制团队赴上海、山东、海南等14个省份教育一线,采访了65位亲历者、一线师生和专家学者,通过镜头定格中国教育的时代风采。

  央视一套专题片《教育强国》提到:“民办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始终是一支活跃力量,始建于20xx年的三亚学院,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开设高尔夫管理、邮轮管理等专业,不仅解决了当地旅游人才稀缺问题,而且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提升了学校的育人效果”。

  三亚学院旅酒学院会展专业学生王妍苏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我们大学期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践机会,比如三亚目的地旅游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我们都参与到其中。正因为这些经历,为我们的就业打下了基础”。

  不仅如此,三亚学院还紧跟时代发展培育高端旅游人才,“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对人才培育提出了新要求,不能仅停留在技能层面,更要积极面向未来,关注数字教育,关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运用,关注智慧旅游。”三亚学院旅酒学院执行院长柴勇说。

  三亚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旅游人才培养的“换代升级”,该校还推动并加强学科融合,整合旅酒学院、盛宝金融科技学院、信息与智能学院等力量,围绕“旅游+金融”“旅游+信息智能”,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并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篇9】教育强国的心得

  《教育强国》全片共四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该片反映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体系,其探索与前进历程扎实,取得的成就辉煌。我们是恢复高考后四年参加高考的,还幸运地成为了教师;我们亲历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发展阶段,深感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了(着)自己的力量。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将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创新。

  一辈人的努力,一代人的成长,只有更好地了解历史,知道教育发展的过程,才能更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教育强国梦。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领导、教育专家,他们退而不休,满怀爱心,不求名利,不辞辛苦,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关爱后代、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这种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们为国育人,为党增辉;他们关注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关爱青少年,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他们弘扬“五老”精神,力托祖国未来;他们发挥“五老”精神,培养“四有”新人。他们用新的育人方式:家长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四点半学校、“五老”志愿服务队等,为教育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他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创新了一个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理当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篇10】教育强国的心得

  在剧集、影片等文艺作品纷纷用自己的方式庆祝祖国70华诞之际,纪录片作为内容产品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亦以真实的史料、现实的成就展现着各行各业在这70年中的风雨兼程,聚焦工、农、学、军、医等每一垂直领域,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美好图景。

  《教育强国》便是主旋律纪录片中专注教育这一领域的作品之一,它以文化教育的历史进程为起点,由点到面、由低到高,从扫盲到国培、从211工程到国外办学,全方位多角度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史,以教育这一立国之本、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衬托和展现祖国70年全景发展宏图。

  以对比展现进步

  70年风雨兼程,中国实现了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历史跨越,《教育强国》从黑白的史料影像素材到当代中国校园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以「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四章节客观、全面、深刻的向观众展现了这一历史性的进步。

  识字率的广泛提升与文化教育体系的完整建立可以为这一大历史进程最主要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历了超过100年战乱不平、风雨飘摇的岁月后,当时的5.4亿人民中80%是文盲,文盲人口达4亿。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各类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识字活动在国土之上蓬勃发展。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的三项文字改革任务也在同步进行。

  汉语作为字符语言家族中的一员,以其书写的复杂、印刷的不便、非拼音文字的记忆困难,一直是语言教育、传播的一大挑战,可以说汉语的自学和扫盲难度极高。不同于其他拼音文字,在学会基本字母或字符的发音后,可自行拼读识词。汉语若无专业人士教读识字,是无法自学成才的。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下,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从80%下降到52%。上亿人口的脱盲,是新中国教育发展之路的辉煌,也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仅完成扫盲是远远不足的,国家的富强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各业复兴的奠基石,国家的未来离不开新生代的教育,基础教育的普及与高等教育的加强尤为重要。

  中小学基础教育方面,通过接收和改造私立学校、教会学校,取缔农村私塾,将各级各类性质的学校全部改为公办学校,使得中国中等学校和小学学生数量翻了两倍以上。

  也是在同时代,教育部部长马叙伦代表人民政府接管了受美国监管22年的燕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一一成立。形成了由中央直接管理的综合大学,由行业管理的专门学院和师范院校并行的高等教育大格局。

  教育体系的完整建立,为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源源不断输送人才,从文盲大国到2011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从「211」工程到「双一流」大学挑战科学难题,中国教育在这70年中完成的屡屡创举均被《教育强国》一一呈现,在70年前后对比中,显得更为让人惊叹与骄傲。

  以偏远凸显普及

  在第三章「春风化雨」中,《教育强国》用一整章笔墨展现了中国教育的普及面,如何填补教育短板,实现偏远地区的教育公平。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在纪录片中表示,「推动教育公平,加快教育发展,乃至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中西部,重点在中西部,难点也在中西部。」

  基础设施和资源的缺失与不足是阻挡实现教育公平的难题之二,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央财政安排了大量资金在偏远贫困地区实施通路建设、校舍改建、营养改善计划。

  享受到福利的小学生们在采访中表示,以前需要爬悬梯翻大山才能到学校的路线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用山上木材搭建的简易方桌变成了多媒体的教室;29个省1631个贫困县的3700万多学生享受了营养改善计划,公平教育如春风化雨吹遍贫困山村的每个角落,让偏远的山村有了更多的希望。

  偏远地区的师资方面,当地政府采用多媒体一体机实现县城与乡镇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如片中提及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90%以上的学校,通过网络教学,补齐了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享受到与城里孩子同样的学习资源。国家也在陆续出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意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国培计划」自2010年实施以来,1400万欠发达地区教师参与,实现了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全覆盖,将新的教育方法、理念注入乡村教师队伍中,推进教育资源平衡发展。

  除辐射到全国每一个县村中,中国教育的普及面还凸显在人群辐射的广度,基础教育面向每一个孩子,继续教育帮助每一个有志求学的人。

  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彭霞光在片中采访表示,自2017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来,要求适龄特殊儿童、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在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指导下,2018年,全国特殊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66.6万,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和正常孩子一样享有公平的入学机会。

  从片中一张张的鲜活面孔中,我们见证了中国教育的普及面,它不仅在地域辐射的广度与深度,更在人群覆盖的多元与复杂中。

  以多元成就未来

  如今的中国教育,正往多元的方向发展深化,意在阶段的完善与内容覆盖德智体美劳全领域。

  首先,在学前教育方面,2018年,国家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的学前教育文件,提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的普及目标,这表明中国将于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完成教育整体普及水平提高的一大成就。

  同时,由浙江安吉县幼儿园所独创的安吉游戏,点亮孩子天性,让孩子从游戏中幼儿获得经验、表达见解、完善规则、不断挑战自身潜能。引来了美国、英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到访考察,已成功成为中国学前教育在世界舞台的名片之一。

  其次,中小学教育阶段,着重人才培养的多维性和整体性,早在1986年,北京八中的《北京八中学生素质大纲》便提出了包含「有爱国主义情感」「有自信、自教、自强和意志品质和能力」「有体育爱好,掌握一项健身项目」在内的23项学生素质的期望目标和70多条实施办法。

  如今的中小学,不断深化劳动、体育、艺术和高科技等层面的素质培养,以劳动激发学生感恩生活的精神,拓宽学生们的课堂,不局限于教室的空间中,「新劳动教育」将城市中的孩子带回田野种地实践,感受劳动的辛苦、收获的喜悦,教育不再只停留于课本的文化知识,更重在提升人格的全面素养。

  种类繁多的艺术类课程和艺术社团被加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学生们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剧院、音乐厅,让心灵接受文化艺术的灌溉。

  各类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和课程也在祖国大地的中小学中花开遍地,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合格率达91.91%、优良率达30.57%。这标志着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学校紧跟前瞻高科技发展,努力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在校园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最后,在走出国门领域,中国基础教育的品质通过PISA等冠军得到了国际的认可,60名教师远赴英国帮助英国学生培训数学;高等教育,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这意味着中国高校专业与学士学位质量与国际接轨;职业教育的「鲁班工坊」通过「一带一路」与联手14个国家,将中国优秀的职业教育资源,以平台化的模式输出。

  正如「面向未来」章节结尾所言「七十年砥砺奋进,中国教育始终在孜孜求索,执着前行。七十年前进的轨迹,是通往未来的方向。」中国教育70年间不断缔造的一个个历史性跨越,背后是制度优势在支撑,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指导方针的贯彻落实。

【篇11】教育强国的心得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指明了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明确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是坚持立德树人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所强调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推进教育现代化不能忘记初心,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

  我们要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没有这一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不成立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我们培养的人,必须具有爱国情怀,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们培养的人,必须坚持立德为先、修身为本,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非学无以广才,我们培养的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任何时候奋斗精神都不能丢,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高远志向,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发展,我们培养的人,必须具备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

  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全面贯彻。必须深刻认识到,只有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才能让他们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只有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才能让他们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只有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让他们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只有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才能让他们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只有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才能让他们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只有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才能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篇12】教育强国的心得

  这两天中央一台播放了四集纪录片,《教育强国》,我们一家都看了看。

  我印象深刻的是:建国初期,我们国家有很多人不识字,国家采取了很多办法来消除文盲。比如,在农村,农民在小黑板上写几个字,大家去种地的时候也带着。人们劳动时就挂在不远处,大家一抬头就能看见,这样一点点地学,总算学会了常用的字。他们这种点滴积累,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军队里,跑步比赛的时候,不是发令枪响起跑,而是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先蹲在地上写好规定的字词,才能开始跑。他们把学写字当成很重要的任务去完成。这样经过几年的学习,我国当时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才从百分之八十多,降到百分之五十多。

  1977年我国恢复了中断十一年的高考招生制度。全国的知识青年奋勇拼搏,他们考上大学后,争分夺秒地学习,在路灯下,在清华校园的活动板房里,大家都在千方百计地想把浪费的时光追回来。他们有的人已经结婚成家,很多夫妻一起上学。经过努力,很多人都成了国家的栋梁。光阴多么宝贵呀!我们千万不能错过最美好的求学时光。

  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适龄儿童都会按时入学,接受教育,你能想象建国初期五十年代我们有很多农村孩子,因为经济条件差,上不起学吗?

  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大部分学生都能上得起学了,但还有很多偏远山区的孩子,上学很辛苦。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弄勇小学,前几年孩子们还得攀爬很长的竹制的悬梯。这几年政府为他们挖通了隧道,铺好了水泥路,他们上学更方便了,比之前绕道单程节省了半个小时。当我看到前几年有一个孩子,肩头扛着一卷黄色的草席站在悬梯上的照片,我一面为他们在这么困难的求学路上跋涉感到心酸,一面为这些孩子们在困难环境中坚持求学感到自豪!

  这几年国家不仅给孩子们修好了上学的路,还给他们接通了自来水,这样他们就不必冒险去水井里打水。像我这样大的孩子连提一暖瓶热水都费劲,不知道他们是花了多大力气才能从水井里吊上一桶水。政府还给他们改善了住宿条件,独立的上下铺,我看到了他们脸上幸福的笑容。

  还有每天的营养餐,从2011年开始,国家每天补助贫困地区的儿童,每人每天4元钱。希望他们像我们一样在宽敞的教室里好好学习文化知识。

  如今在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张永辉是保安队长的助理,但他也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研究生。41岁,很多人都早已是油腻的中年大叔,挺着肚子,喝着枸杞泡的茶到处溜达了。张永辉却义无反顾地开始了研究生的学习生活,12年里,他坚持学习接连考上了专科,本科,研究生文凭。自觉学习,这得需要多么强大的自律精神呀!我们常常需要老师家长多次督促,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同这位张叔叔相比,该是多么惭愧呀!

  今后,我一定要以这些努力学习的人为榜样,点滴积累知识,同时努力做到自律,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珍惜宝贵的时间,争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13】教育强国的心得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深刻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九个坚持”,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是我们党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来之不易,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考察并同师生们座谈,给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和老师们回信,主持中央重要会议通过一系列涉及教育改革发展的方案,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九个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根本就在于以“九个坚持”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最根本的就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不断增强贯彻落实“九个坚持”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只有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我们才能筑牢建设教育强国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对于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真抓实干,开拓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中,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前景。

【篇14】教育强国的心得

  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兆通小学组织全体教师开展集中观看《教育强国》专题片活动。全体教师共同观看了《教育强国》专题片“立国之本”,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石家庄市西兆通小学校长任俊清同志强调全体教师要时时思考,不断求索,做好适应时代发展与变化的创新型教育工作者,为西兆通小学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支部书记师岩广强调,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寄托着个人成长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希望。

【篇15】教育强国的心得

  “每年的9月1日,都是开学的日子。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伴随着朝气蓬勃、人头攒动的开学画面,纪录片《教育强国》开篇便直接道出了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发展成就。经过70年的风雨兼程和开拓奋进,中国实现了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迸发活力,国民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现有1672万教师,2.76亿学生。

  毫无疑问,中国教育事业70年来的发展成就正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充分体现,它有力印证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等。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切实保障着人民受教育权利和社会公平,培养造就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也加快着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稳步迈进的步伐。

  顺叙道来中国教育成就史

  那么时光追溯到70年前,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制度?纪录片《教育强国》分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四个篇章,以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为开端,顺叙讲述重要时间节点和关键发展时期,中国教育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取得的发展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4亿人口中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不但普通群众里没几个识字的,就连许多干部文化水平也非常有限,甚至自嘲道:“不怕枪,不怕炮,就怕写报告。”面对国家建设的新局面,各行各业逐步开启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扫盲运动。在军队,赛跑不用发令枪,谁先写出规定的字谁起跑。在农村,人们从本乡本土的村名、农具,到全国性常见事物和常用词语开始识字。在冬季农闲季节,举办“冬校”“夜校“识字班”,集中进行扫盲识字。夏季农忙时,推行“小黑板下地”“挑担识字”“赶牲口识字”,抓紧时间分散学习。

  得益于全国上下积极学习的良好风气,从解放初期到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从80%下降到了52%。随后,以扫盲运动为起点,改革中国汉字,恢复高考,出版教材,开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推行义务教育体制,实施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相继建设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为贫困大学生开设“绿色通道”,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研究生,涵盖每个教育阶段的改革举措,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宝贵机会。

  “1956年,建校初期只有6位老师、3个教学班、80名学生,到如今,已经有在职教师108位、35个教学班、1800余名学生。”“我真的是亲历了集团化办学以来学校的变化,学生人数从400多人变成了1800多人,从12教学班变成了47个教学班,学校办学也从一址办学变成了两址办学。”片中呈现的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的巨变,成为中国义务教育普及和办学质量提升的缩影。尤其是2001年到2011年这十年时间里,中国义务教育实现了从“基本”到“全面”的跨越式发展。正如片中接受采访的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所说,“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像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都经过了100年、50年才能够普及,我们也就用了20多年。”

  追溯时代印记,了解发展轨迹,依托画面的生动展现和数据的直观呈现,观众循序渐进地了解中国为取得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创新改变和付出的不懈努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教育强国》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史的记录是一种铭记,更是一种激励。

  “历史影像”与“人物采访”交相辉映

  跳脱出单纯的知识科普和历史讲述,纪录片《教育强国》在叙述形式上开拓创新,融合史料影像、歌剧歌曲、新闻纪录片、纪实画面,以及教育行业各类代表人物的访谈,架构和串联起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脉络。

  史实画面的再现带领观众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群众的学习面貌和青年的伟大志向。延安秧歌剧《夫妻识字》中唱道:“庄户人为什么要识字?不识字不知道大事情。旧社会不识字,糊里糊涂受人欺,如今咱们翻了身,受苦人变成了当家的人,睁眼的瞎子,怎能行?”新闻纪录片《直上云霄》展现了毛泽东时代青年的伟大理想,“我们北京航空学院同学们的理想,就是希望我们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飞翔在祖国的天空。我们本着敢想敢干的精神,大胆的提出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想法。看呐,我们美丽的云鹰展翅高飞了……”

  《让我们荡起双桨》《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作为背景音乐的使用,实现了对每个时期教育发展状况的生动复盘。例如,伴随着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纪录片展现中国高等教育踏上快车道的发展局面。“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走出校园,投入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表现形式与人物采访的结合,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获取和理解信息。新闻纪录片《xxx快速识字法》,用纪实影像讲述了成都军区文化教员xxx发明识字方法的史实。对于这种不到30天就能让一个文盲学会3000多个常用汉字的识字方法,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张昭文解释:“他用的教材是注音教材,就是每一个字上头注上音符,然后根据拼音来认字。”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毛主席到访苏联看望留学生的纪实画面,搭配原莫斯科航空学院学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的场景回忆,再现真实历史时刻。

  还有,新疆叶城第三中学的德育教师xxxx给同学们上课的纪实画面,搭配对党支部书记肖卫军的采访,生动讴歌像xxxx一样的青年教师,义无反顾投身祖国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勇气和选择。在上海市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分析道,未来一代培养应该实现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结合时,引出上海市东中学实验课上高一学生合作制作“程控升降机械手”的案例,帮助印证当下教学实践与未来培养目标的高度一致性……

  从黑白影像到彩色画面,从直观讲述到配乐渲染,从经典影像记录到见证者解说,彼此互为补充,在变换表现方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丰富影片内容。从教育改革的亲身经历者、教育政策的制定解读者、教育体制的体验受益者等不同身份和不同年龄的代表人物的口中,愈发感知中国制度、中国成就与中国自信。

  借教育事业“典型人物”彰显时代印记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教育政策的出台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教育事业的发展更与国家发展相互勾连。每个阶段有各自的典型人物,他们身上承载着那个年代的国家使命,彰显着那个时期独有的时代特征。通过《教育强国》中几位典型人物的事迹,观众可以以小见大,管窥这几十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样貌。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急需大规模高级专门人才,当时年仅19岁的xxx踊跃加入,一群怀揣着保家卫国梦想的年轻人汇聚在一起。xxx说:“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国的航空力量太落后了,受人家欺负。所以那个时候下决心,一定去学航空、造飞机、保家卫国,所以我就报了航空这个专业,要下决心办这个事。”1977年,从宁夏戈壁草原来到北京的xxx抓住了恢复高考的重要契机,追回了曾经丢失的学习时光,成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批大学生。1978年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铭刻在无数人的记忆中。“我的证书是10001号。第一个‘1’代表科学院,最后‘1’代表第一个。”1983年5月27日,参加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仪式的马xx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位博士,他为国内理论物理学界和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迈入新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电子科技大学保安队的队长助理张xx通过努力,在12年的时间里相继拿到了专科、本科、研究生文凭。他说:“我是41岁的时候准备考研究生的。当时的想法,一个是想拓宽自己的视野;第二个就是想,我能不能冲一下,别人为什么行,我为什么不行呢?”从分辨不出几何图形,到能精确计算出各种图形数据,走职业教育发展之路的邹彬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双提升,他用一把小小的泥刀雕砌出“艺术品”,实现了中国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中零的突破,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平台。

  从应国家发展需要投身航空航天事业的年轻人,到恢复高考制度后年龄参差不齐的第一批大学生,到18位获得第一批博士学位的知识分子,再到不局限年龄和身份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社会人士,我们看到了每一代人身上的时代印记,也愈发感慨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教育强国》记录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也铭刻着属于一代代人的荣光。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肩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使命,未来应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中国将更加和世界接轨、与国际齐肩,稳步迈向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篇16】教育强国的心得

  为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探索与前进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12月11日,紫薇小学组织观看了纪录片《教育强国》第一集《立国之本》。

  教育是立国之本,从1949年到1977年,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前进,中国教育事业同样开辟了新的历史、取得突出成就,使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为中国发展和接下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从制定《共同纲领》到召开第一届全国教育大会确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开展扫盲运动,让亿万中国人开始了读书识字的新生活,成就足以载入人类文明史册;整顿调整中小学校、从1952年开始大规模高校院系调整;向苏联和东欧派出留学生,为国家建设源源不断的提供急需的人才……一系列重大事件,记录着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中国教育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克服艰难考验取得快速发展的辉煌历程。

  通过观看纪录片,同学们了解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国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大家纷纷表示长大后要为祖国发展献上自己的力量。

【篇17】教育强国的心得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教育事业基础薄弱,1949年全国80%的人口是文盲。经过70年努力,中国已建成拥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人、专任教师1670多万人的世界上规模的教育体系。自2012年起,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各领域都取得长足进步,中国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联合摄制四集纪录片《教育强国》,聚焦新中国教育事业,以时代线索展开,全面讲述新中国教育70年走过的非凡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该片将于今晚(11月5日)晚在央视一套播出。

  《教育强国》共4集,每集30分钟,分别是《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和《面向未来》。《立国之本》讲述了从制定《共同纲领》到召开第一届全国教育大会确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开展扫盲运动,让亿万中国人开始了读书识字的新生活,成就足以载入人类文明史册;整顿调整中小学校、从1952年开始大规模高校院系调整;向苏联和东欧派出留学生,为国家建设源源不断的提供急需的人才……一系列重大事件,记录着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中国教育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克服艰难考验取得快速发展的辉煌历程。

  《强国基业》由恢复高考改变了一代青年人的命运,建立学位制度让中国人才培养与世界接轨,大规模出国留学为国家发展培养高端人才,广播电视大学的开办泽惠更大范围的青年……一系列事件,拉开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教育探索前行的大幕。中国教育用20多年的时间,完成基础教育领域的“两基”攻坚,并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格局,在世界教育,书写了属于中国的时代传奇。

  《春风化雨》则是通过一个个教育故事,讲述着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变革历程。在偏远农村,在课堂一线,在实训现场,中国各类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学段普及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保障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升……所有努力,让中国教育事业呈现出全新的时代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人才支撑。

  面向未来,当代中国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正在发生着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和探索,这也正是《面向未来》中关心的话题,中国教育各领域的深入变革与砥砺前行,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教育勇担时代重任、以创新开启未来的气魄与格局。

本文来源:http://www.rubber-label.com/xd/256251/

为您推荐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通用3篇)

心得体会是简略写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明确的说,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后加以评论,重点的是(

2024-01-30 10:00:19  

廉洁活动心得体会【11篇】

心得体会是简略写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明确的说,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后加以评论,重点的是(

2024-01-28 07:40:19  

党内主题教育活动心得范文(通用3篇)

心得是汉语词汇,拼音xīndé,是指工作或学习中的体验和领悟到的东西:凡人读书,各有心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内主题教育活动心得范文(通用3篇),欢迎大家借

2024-01-21 13:16:24  

小学生参与社区清理垃圾活动心得六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生参与社区清理垃圾活动心得六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第一篇: 小学生参与社区清

2024-01-17 07:16:24  

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心得体会五年级范文(精选6篇)

垃圾分类(Garbageclassification),一般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投放和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垃圾分类的目的

2024-01-15 08: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