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十四篇】

更新时间:2022-09-28 来源:汇报材料 点击:

【www.rubber-label.com--汇报材料】

建议是个人或团体就未来如何操作某事物提出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的文章14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大家对农村美好前景热切期盼。但是目前农业农村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统筹加以解决。

  一、关于发展规划问题及建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精心谋划。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分“三步走”,从现在到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制度框架和改革体系基本形成。

  磨刀不误砍柴功。各地“三农”发展规划设计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导致力量分散、步调不一、行动盲目、落实难、效果差:一是专业规划较多,整体规划不足。二是各地市县规划脱节,有机融合不够,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三是规划不细不实,引领作用不强,笼而统之、大而化之,没有细化到乡(镇)、到村组、到产业、到项目、到措施,规划和实际“两张皮”;有的规划没有经过严格科学论证,朝令夕改,随意性大。

  建议由县级统筹制定乡村规划,与城镇规划相衔接,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农村,并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生态环境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等功能。推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农村,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基层医疗、养老、教育条件,打造城乡联动的农村生活服务网络。

  二、关于产业建设问题及建议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但不论是发掘自身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潜力程度,还是与农村农业先进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在产业发展上都还存在许多短板:一是传统农业产业底子薄、基础弱,耕地量少质差,基础设施残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无太多优势可言,传统农业产业效益低、没有竞争力;二是农业特色产业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资源丰富但深度开发利用水平低、基地有规模但生产效益低、产品质量好但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低,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开发质效已是当务之急;三是农村新型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小,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块头小、档次低,发展严重滞后;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刚刚起步,辐射带动不够;现代农村服务业尚处于萌发阶级,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不够,农村新型产业远未形成主导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支撑乏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重点。要增加乡村资金投入,各级政府“三农”投入都应该重点下移到乡村,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支出;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把农村土地出让金全部留在乡村,做到取之于地、用之于地。同时,要创新农业服务体系,整合科技、金融、市场等方面资源,打造一体化、开放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关于人力资源问题及建议

  人兴方能业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下农村尤其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年龄不断老化、素质不断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以现有的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乡村振兴,实在是“小牛拉大车”,力不从心。农村人力资源“空心化”的实质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农村人力资源日趋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重农先重人。党中央明确提出,乡村振兴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破解农业农村人力资源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时代机遇。建议基层政府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的同时,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进行资格认证,制定出台支持职业农民的配套政策,吸引更多农民提高素质,从事农业。二是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他们加快成长,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各地应制定出台并落实支持城市资本、社会资本、城市市民到农村投入产业开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境外企业到农村投资建厂的具体政策,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打破城乡人才流动制度障碍,加速推进城乡人才互动,要素流动。四是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村人才培训资源和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从乡村中选拔一批有基础、有信心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加快建设一支乡土专业人才队伍。五是积实施“红色头雁工程”。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村支书,就能带动一方百姓致富。要把村支书的选拔培养作为组织部门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培育力度,提高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四、关于机制创新问题及建议

  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永恒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创新机制。近年来全国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创新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但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不少瓶颈:一是不敢创。不善于将上级普遍号召和要求与各地实际结合,一些政策和办法照搬照抄,特别是当下强化责任追究的背景下,一些地方不敢闯、不敢试,开拓创新不够。二是不愿创。对山区、贫困地区“三农”发展信心不足,悲观失望,不愿意花更多投入和精力。三是不善创。一些同志感到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多,无所适从,能力恐慌,不会干,不善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需要加强。

  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已明,政策已定,关键在贯彻落实,而改革中的机制创新则要因地制宜,而且空间很大。机制创新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前提下,针对制约山区“三农”发展的机制体制,着力在三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一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农村经营制度创新,一度极大释放了生产力,但随着时代发展,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要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为契机,以土地等生产要素流转重组为纽带,积极探索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村社(村委会与专业合作社)合一、村企(村委会和农业企业)合一、多位一体(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的经营模式,通过经营模式创新,将村组变成经营实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二是建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机制。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前提,要根据未来城乡人口格局来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布局,做好产业布局和村庄整治规划。另一方面,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鼓励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三是构建可持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关键在增收,农民增收则要依靠农村产业支撑。要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建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并把农村产业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农民增收上,促进农民增收模式尽快由城市导向型向农村导向型转变,要进一步优化农民的收入结构,多渠道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

  乡村振兴,是一项宏伟战略,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和坚韧不拔的定力;乡村振兴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内涵丰富,不足和问题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但我深信,在百业正兴的中国,只要我们都尽其所能,全面乡村振兴必将成为现实!

第二篇: 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x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决策部署,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幸福美丽XX,现结合我镇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七届七次全会、X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X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坚定把党建工作融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着力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主要举措

  (一)强化政治引领

  1.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和党章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全镇党员干部自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履行职责、开展工作。

  2.持续推进农村“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开展“四项教育”,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扎实抓好“六课堂”和共产党员示范“三大行动”,定期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党性大体检,严格落实党支部“三会一课”等制度,发挥党支部的主体作用,推动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3.建立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形成以镇党委书记为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镇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农村工作部门抓落实的工作制度。落实“三级书记合力抓振兴”的工作要求,把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每年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

  (二)建强领导班子

  4.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注重从符合条件的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村教村医等群体中择优选拔村党组织书记,鼓励村党组织书记通过依法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逐步优化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结构,2022年底前全镇60周岁及以上村党组织书记比例总体控制在2%以内。

  5.加强带头人队伍培育。按照市、X、镇三级联动培训机制要求,每年全覆盖开展以乡村振兴、环境保护、脱贫攻坚、村镇建设规划等专业知识为重点内容的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推进“村级后备干部选育提能计划”,每个村至少储备2名35岁左右、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村级后备干部。支持和鼓励村干部(村级后备干部)通过电大、函授等方式提升学历,在获得相应学历证书后,按照学费总额的100%给予一次性补助。力争到2022年全镇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村党组织书记达到在岗总数的40%。

  6.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紧扣“三农”重点工作任务,加强干部的平时考核和综合分析研判。用好提醒、函询、诫勉等组织措施,对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镇村干部经常性“咬耳扯袖”,及时纠正乡村振兴中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充分发挥好组织监督、群众监督、专项监督、舆论监督作用,及时调整不担当不作为干部,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成为常态。对工作中有失职渎职、弄虚作假、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干部,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7.完善正向激励机制。根据市中区村干部报酬补助标准调整方案,落实提高村(社区)干部待遇保障,调整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标准。探索建立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奖励制度,集体经济发展成效与村干部绩效奖励挂钩。落实好定期休假、健康体检、抚恤慰问、谈心谈话、党内功勋荣誉表彰等制度。落实容错纠错暂行办法,鼓励广大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干事创业、建功立业。

  (三)建强基层党组织

  8.着力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大力实施农村党建“红色五领”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健全“三分类三升级”长效机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深入开展“村霸”问题专项整治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大力推进“城乡党建结对共建”行动,深化农村党建改革,积极探索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联建机制,稳妥有序推进党组织按产业、区域联建共建。

  9.抓好农村党员“双带双培”工作。依托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党员联系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等,推动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实施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双向培养”计划,全面推行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工作法。持续推行农村党员示范岗、承诺践诺、积分管理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在人居环境整治、“五清”行动中的组织功能和模范作用。

  10.夯实农村基层基础保障。严格落实村级党组织工作和活动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党员教育培训经费、远程教育站点运行维护经费等保障。推进“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规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使用。实施薄弱村、空壳村发展集体经济攻坚行动,按照“市上制定规划、区上制定实施方案、乡村具体抓”要求,引导支农、扶贫等项目资金投向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启动资金投入办法,力争2020年底前全部消除“空壳村”。

  (四)强化人才支撑

  11.培养一批农村乡土人才。深入推进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坚持提质与扩面相结合,分层实施精准培养,到2019年底,实现全镇农村家庭能人占有劳动力家庭户数的100%,到2020年,“治理型能人”“技能型能人”“引领型能人”等乡土能人培养总数达到农村家庭能人总数的20%,“治理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引领型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乡土人才培养总数达到农村家庭能人总数的3%,培养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农村本土人才队伍。

  12.回引一批返乡创业人才。紧扣返乡创业“回家工程”持续实施“金桥行动”,集中引导一批在外流动党员返乡创业,2022年底前每年至少回引3名返乡创业人才。

  13.培养引进一批农村专业人才。大力实施“大学生进农村”计划,每年为引进的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支持大学生到乡村开展公共服务、参与社会治理、创业富民。

  (五)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14.深化乡村社会治理。健全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一核多元”治理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问政平台”,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村党组织书记、班子成员、党员依法兼任或担任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

  15.推动乡村法治建设。建立1支专兼职法治宣传小分队,每个行政村完善1个村规民约、落实1名法律顾问、建设1个法治宣传公开栏、建设1个法律图书室,每个村民小组培养1名法律明白人,为每户农户发放1张法律便民服务联系卡,进一步健全农村法治工作网络体系。

  16.提升乡村德治水平。依托农民夜校开设“道德讲堂”“文明学堂”等,开展“好儿媳”“好公婆”“好妻子”等评选活动,在行政村探索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探索组建村级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和黄赌毒禁委会。面向农民群众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深入开展“践行十爱·德耀甜城”主题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补齐农民群众“精神短板”。

  三、相关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把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统筹安排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考评问责,扎实有效推进。党组织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每年专门研究部署,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党组织书记要亲自抓谋划、抓推动、抓落实,班子成员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强督查考核。X党委要采取随机抽查的形式,定期不定期对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提出具体指导意见,确保工作落地见效。对工作积极、推进有力、成效明显的予以通报表扬;对消极应付、工作不力、进展滞后的予以通报批评。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纳入抓基层党建重点督导、年终目标考核及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注重探索创新。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X委部署要求,积极丰富完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措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方法,充分依托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平台,大力宣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在全X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第三篇: 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

  一、瓶颈问题:

  从全市涌现出来的各种类型的乡村振兴典型来看,乡村振兴政策落实好的地方,都在基层设有完整的机构,有相应的人员配置,专职落实好上级下达的各项政策,或者每个街道配有2-3个专业学农的、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领路人,乡村振兴好的村普遍都有经验丰富的村支部书记带头,他们有乡土情怀,又能发现和掌握乡村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直以来开发区以工业发展为主,辖区内的三个街道均没有完整的农业服务机构,每个街道仅仅设立一处农业办,配备1-2人,从事上级农业、农机、林业、畜牧、水利、扶贫等各项涉农工作,光是繁杂的报表、检查、材料等工作都应接不暇,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到村级、田间地头等实地了解情况。例如:辖区内的梅家埠街道是开发区农业工作的重点,农业办名义配备4人,实际情况是,农业办主任一肩挑,一名水利专职人员还是退休后返聘的,再也没有年轻人学水利专业,其他几名人员,有重大任务就抽调,使得本来不多的人员,更是捉襟见肘,疲于奔命,日常工作处于应付状态。基层如此,区级更是如此,设立一个综合涉农部门,应付市级十几个单位,领导抓的重点工作,就要全员靠上,涉农部门在平常看来,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的部门,这就导致目前机关中年轻人普遍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千方百计调出,觉得从事这样工作的人是无能的变现。目前开发区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处于极度短缺,没有传帮带的瓶颈中。

  二、意见建议:

  (一)乡村振兴,人才为先。留不住人才,政府制定的支农惠农政策就缺乏落到实处的执行者,农村发展产业也缺乏有足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带头人。过去农村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均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差异悬殊,导致人才从农村向城市、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单向流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步增强。要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一系列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改善涉农管理人员以及农村人才流失的现象。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应双管齐下。一方面,要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另一方面,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引来人才,用更加优惠的政策留住人才,用共建共享的机制用好人才,掀起新时代“上山下乡”的新热潮。

  (三)需要上级政府、国家部委、金融机构等提供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本此调研发现,开发区、农民、涉农企业都希望上级政府、国家部委、金融机构等提供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金融机构,应与农业产业密切结合,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解决各地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具体说来,一是在政策上,国家各部委应密切合作,面向国家乡村振兴大战略,出台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形成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同时给予地方政府和部门更大的自主权,一方面保证地方政府做事有依据,另一方面也保证其做事有空间。二是在金融政策和具体措施上更加向乡村建设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形式,更多地参与乡村振兴类项目,对于农业主体贷款从事经营活动给予更多优惠。三是人才和技术方面通过组织下派、政策引导、加强培训等多种措施,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提供创业、工作、生活上的便利条件,从而一方面吸引农村人才返乡创业,另一方面吸引各领域人才投身农村建设。

  (四)在人才引进、农民培训和创造良好农村创业环境方面,政府要出台政策措施。

  根据调研,在“对所在地区乡村的政府职业培训、农民返乡就业的满意程度”、“认为当地政府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的支持力度”、“认为当地政府对乡镇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几个问题中,选择肯定选项的比例分别为63%、64%、63%;有63%的被访者希望当地政府对乡村建设和农业加大投资程度,这说明还有接近一半的被调查者对政府在营造农村创业环境方面的工作不怎么认可。在“认为大家不愿意返乡创业的原因”调查中,选择最多的是“没有创业环境”和“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说明在营造农村创业环境和创业引导这两方面政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农民培训和人才引进方面,在“认为当地政府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力度”和“认为当地政府引进高端人才的支持力度”两个问题中,选择肯定选项的比例分别为73%和37%,说明国家、省市应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

第四篇: 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

  1、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提高党员的凝聚力和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2、希望能够保持团结协力的精神,努力把卫生院建设得更好。

  3、多组织一些外出学习、参观活动,学习别人的经验,从而提高党员的认识。

  4、多开展活动,加强党员间的交流和了解。

  5、对经常不参加支部会议的党员,党支部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6、利用周六日或者节假日组织党员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探望镇内的孤寡老人,关心他们的生活所需,开展各种便民利民服务等。

  7、多创造一些机会,使新老党员有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从而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党组织的大家庭中!

  8、开展更多新颖的群众工作,使更多的新加入的年轻党员有更多的沟通、交流、学习的机会;更好地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

  9、多组织有意义活动,确立会议制度,赏罚分明;多些关心老党员的身体健康。

  10、打好群众基础,密切联系群众,了解诉求,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第五篇: 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讲座,充分体现了全国人大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亿万农民欢欣鼓舞,“三农”工作者倍感振奋,社会各界热烈拥护。随后,连续两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此作出重要部署。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去年9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工农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逻辑,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和制度保障,强调了需要处理好的四个重大关系,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党中央、国务院还专门制定印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细化实化了相关工作。这一轮机构改革,中央决定组建农业农村部,将中央农办设在农业农村部,赋予我们牵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职责。这一系列举措紧密衔接,完善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强化了政治和组织保障。今天我主要汇报四方面情况和认识。一是乡村振兴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二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推进乡村振兴;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四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工作举措。
  一、乡村振兴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党的十九大提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发展不平衡,在城乡表现得最为明显;发展不充分,在乡村表现得最为突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城乡差距大是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比如城乡居民收入,1978年到2018年,农民收入从134元增长到14617元,城镇居民收入从343元增长到39251元,绝对差距从209元扩大到24634元,相对差距从2.56:1扩大到2.69:1。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市的差距也是越来越大,农村城市仍是两个天地,一些村庄空心化、农村“三留守”问题突出。有些同志认为,只要城镇化搞好了,农民都进城了,“三农”问题也就解决了。但实际情况是,我国还有近6亿人生活在农村,即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农村还会有4亿多人。如果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一边是越来越发达的城市,一边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那就不能算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符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体现了鲜明的目标导向。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分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如果说,在决胜全面小康阶段,我们的重中之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那么,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阶段,就要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缩小城乡差距。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总体上也是分三个阶段。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三个阶段的安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的战略安排是协调契合的。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年度性的工作任务,也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划,而是贯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最终目标是彻底改变千百年来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体现了鲜明的机遇意识和历史担当。换句话说,我国已经到了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振兴乡村的历史阶段。从农业发展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目前,我国粮食供给总体充裕,肉蛋奶、果菜鱼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过去是8亿人吃不饱,现在是14亿人吃不完”。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7%,现代生产要素和手段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把亿万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过去缺吃少穿的困难生活中解脱出来,追求美好生活、建设美丽家园的愿望更加强烈。从农村发展看,当前我国农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治理结构、村庄布局,乃至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过去的发展方式不适用,原有的治理模式不管用,迫切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村发展水平,使乡村迈进现代化的轨道。从经济社会发展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已经到了较高水平,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我们现在完全能够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力度,有能力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同时,乡村的多种功能价值日趋凸显,化解当前的一些大城市病,满足城市居民在环境、健康等方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乡村。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从国际经验看,只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才能避免乡村衰落,避免出现城市“贫民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党中央在这个时候提出这项重大战略,充分体现了对国情农情的深刻洞察,对重大历史契机的准确把握,可谓正当其时。
  在农村改革发展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和那些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农村改革一样,成为影响深远的关键大事,具有里程碑意义。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了农民和集体的关系,放活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带动农产品自由流通、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开启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先河。新世纪之初,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理顺了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改善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实现了对农民从“取”到“予”的历史性转变,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制度保障。进入新时代,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塑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将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有40年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有亿万农民的积极参与,我们完全能够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件大事办好。
  二、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推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许多重要指示,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振兴乡村、怎样振兴乡村等一系列重大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懂弄通做实,贯彻到乡村振兴的各方面、全过程。
  (一)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总书记强调,要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明确了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管总的要求。要充分认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统领整个“三农”工作,通过振兴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二)坚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五句话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乡村全面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乡村振兴的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顺应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把工作重心从“一农”拓展到“三农”,既要见物也要见人,从增产增收拓展到全面振兴,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统筹推进乡村各项事业全面均衡发展。
  (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农业是国计民生,农民是执政基础,农村是战略后院。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对“三农”战略地位认识的发展和创新,阐明了对工农城乡发展优先序的战略考量,强化了对“三农”多予少取放活的大政方针。要针对实践中“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真正把乡村振兴摆在各地区各部门工作的优先位置,真刀真枪地干、真金白银地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四)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深刻的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要切实把握和遵循乡村建设发展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搞运动,更不能越过改革底线,犯颠覆性错误。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注重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参与乡村振兴进程。
  (五)坚持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并强调提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党的领导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定海神针的作用,也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加快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切实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确保农村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交汇期,“三农”工作有许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作出了全面部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抓好以下重点任务。
  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急中之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尽锐出战,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6年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000多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今明两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战,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方面,要主攻深度贫困地区。目前,尚未脱贫的1660万农村贫困人口,大多身处深度贫困地区。除“三区三州”外,像甘肃定西、贵州毕节、陕西安康、云南昭通和广西河池、百色等地,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自然条件较差、公共服务发展滞后,也需要进一步集中力量加大扶持力度,采取超常规措施,确保这些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刚刚脱贫的农户,还有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遇到经济波动、自然灾害、家庭变故,很有可能会返贫。必须防止出现较大面积返贫现象。要突出抓好产业、就业扶贫,让贫困农户有稳定增收发展门路,提高脱贫质量。同时,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要稳住粮食生产,守住“三农”这个战略后院,发挥好“三农”压舱石的作用。如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出了问题,不仅会带来物价上涨,使经济运行陷入增长下行和物价上行“双碰头”的被动局面,而且会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虽然当前粮食供给比较充裕,但也要看到,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基础并不稳固,粮食需求仍处在上升通道。这两年玉米库存消化较快,供求关系在发生变化,现在库里压得比较多的是稻谷,而且主要是粳稻,粮食并不是多得不得了,粮食生产也并不是完全过关了。这个阶段粮食供给要是像芯片一样被人卡住脖子,麻烦可就大了。不能因为当前粮食供给总量比较充裕,就产生放松情绪和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必须从战略上看待和把握粮食安全问题,全面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保持产量稳定。全面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全面落实好稳定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两个积极性。还要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多元化的进口渠道,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同时,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三是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产业振兴了,才能让农民就近增收致富、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才能让农村留得住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发达国家,不少知名跨国企业的总部、基地都在农村。过去,乡村产业主要是传统种养业,产业链条短、增值空间小、就业岗位少,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非常有限。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等产业,主要布局在城市。现在,随着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流运输更加便利,加上人工、土地等成本较低,农村发展二三产业的条件越来越好。近几年我们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要进一步丰富乡村产业类型,创新产业融合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乡村新型服务业,支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信息服务业、农村电商等产业,大幅提高产业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这些产业不能光靠农民,还要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给他们提供创业服务平台,完善扶持政策,让他们在乡村能干事、干成事。
  四是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农民的热切期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目前城市和乡村在生活质量上的差距,最突出的表现是农村生活环境差。“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如厕难、环境脏、村容村貌差等,成为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主要痛点,也是不少生活在城市的农二代不愿回农村、城里人不愿去农村的主要原因。把这些痛点解决了,不仅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能使农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使农民自身的现代化实现飞跃。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总结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抓紧抓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去年中央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对此作出了系统部署。今明两年,我们将在全国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改善,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探索适用的整治模式,完善多元投入机制,确保完成三年行动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项长期任务,不是三年行动结束后就鸣金收兵了,要持之以恒推进。
  五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是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这些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资源不断增多,但与城市的水平相比,与农民的需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现在农村还有500多万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近1000万人存在饮水氟超标问题;农村动力电还没有实现全覆盖,不能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公路虽然已经基本村村通了,但只通到行政村,许多通组道路、村内道路还很差;农村物流体系发展滞后,配送网点少,优质农产品运不出去、卖不上价钱。农村教育、医疗卫生资源质量不高,农民看病、子女入托上学还有不少难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虽然在逐步实现城乡统筹,但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都是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一件一件地解决好。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把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启动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持续改善农村路、水、电和物流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在制度接轨的基础上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标准,逐步让农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的日子。当然,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城市的水平,要持续努力、逐步缩小差距,不能急躁冒进,提不切实际的目标。
  六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句话二十个字总要求中,治理有效、乡风文明都是对农村社会建设、乡村治理提出的要求。目前,我国乡村治理体系还比较薄弱,治理方式、治理手段不能有效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干部队伍老化,带动农民共同发展的能力不强、手段不多,组织力、凝聚力下降,有些农村地区被黑恶势力、非法宗教势力渗透,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党的群众基础,侵蚀党的执政根基。必须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实行逐个整顿,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把派驻第一书记机制化、长效化,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各类组织、各项工作的领导,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现象在各地农村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村庄婚丧陋习、孝道式微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所蔓延,一些地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不断受到非法宗教、境外势力等冲击。必须适应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乡村法治建设方面,目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力打击震慑了农村黑恶势力犯罪,但一些黑恶势力还没有被根本铲除,一旦放松斗争就可能卷土重来。必须保持强大攻势,全力侦办涉黑涉恶重大案件,彻底摧毁黑恶势力经济基础,坚决查处背后“关系网”“保护伞”,实现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微腐败”整治,解决发生在农民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按照中央要求,中央农办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拟以中央文件名义印发。文件出台后,还将召开全国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进行贯彻落实。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年多来,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出台专项规划,实施重大工程,开展试点示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呈现良好开局。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158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17元,增速连续9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386万,预计有280个左右贫困县脱贫摘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启动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工作举措
  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重在行动,需要充分发挥我们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政治优势,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国上下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一)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今后5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框架,提出了22项具体指标,部署了82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这是5年的总体施工图。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专项规划和方案。各地也都出台了省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市级规划已经编制过半,县级规划编制接近40%。今年年底前各市县都将出台规划或方案。
  目前乡村规划中比较薄弱的,也是非常紧要的,是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这些年,农村人口持续大量流出,村庄形态不断发展演变,一些村庄将会逐步消亡,如果不加区别地一呼隆都去搞建设,就会造成巨大浪费。村庄建设,规划先行,做到不规划不建设、不规划不投入,确保乡村建设有规可循,一张蓝图绘到底。今年年初,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会同自然资源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作出了具体部署。下一步,我们将指导县(市)一级逐村研究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趋势,以及生态文化特点,以县为单位编制或修编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分类明确集聚提升村、城郊融合村、特色保护村、搬迁撤并村的建设任务,力争2019年底基本完成村庄分类,到2020年底有条件的村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
  (二)完善工作机制,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委和政府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要想落实落地,关键在于把我们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挥出来,建立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机制,推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谋划政策举措,亲自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亲自督促政策落实,真正把乡村振兴变成一把手工程。目前,全国2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成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其中13个省份由书记省长任双组长,8个省份实行党委书记任组长。各地还普遍创新工作机制,建立领导小组会议制度、报告制度、台账制度、督查制度、实绩考核制度等,跟踪规划任务和政策实施效果。
  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中央农办会同有关部门已经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党的组织保障,目前正按程序报批。我们还在会同中央组织部,研究指导地方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的具体办法。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各省区市党委年内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具体的考核意见,并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压实市县两级的责任,特别是要推动县委书记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
  (三)强化政策保障,推进人地钱等资源向乡村振兴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如果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一直单向流向城市,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振兴就是一句空话。目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还存在缺陷,无论是进城还是下乡,渠道还没有完全打通,要素还存在不平等交换。各地普遍反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突出的瓶颈制约,就是缺少高素质人才、缺少真金白银的投入、缺少产业发展用地。要把解决人地钱问题作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一个重点。按照中央要求,我们正在研究如何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针对人地钱等突出问题,出台相应举措。
  解决好人的问题,重点是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现在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要把培育农村人力资本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各类人才上山下乡,解决好“谁来种地、谁来振兴”的问题。我们将研究出台培养“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的政策措施,对涉农专业人才加强培养使用,对到农村创新创业的人才提供支持帮助,引导城乡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让乡村成为他们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解决好地的问题,重点是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目前各地的建设用地指标比较紧张,从里面拿出一块给农业农村,执行起来难度比较大。下一步关键是用好、用活农村闲置土地,用好集体建设用地,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指导各地探索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用好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允许在县域内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把零星分散的建设用地整合盘活,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同时要加强土地用途监管,坚决遏制“大棚房”等农地非农化乱象。
  解决好钱的问题,重点是拓宽乡村振兴资金来源渠道,建立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财政部、人民银行已经分别出台了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保障制度、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自然资源部出台了新增耕地指标国家统筹、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的政策,拓宽了“三农”投融资渠道。下一步,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增加财政投入,特别是在土地增值收益上多想办法,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这些年,各地土地出让收益长期是“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城”,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只有30%左右,2018年比例还有所下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在到了该把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于“三农”的时候了。目前我们正在会同有关方面研究改革方案,主要是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把“主要用之于农”的要求落到实处。同时,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农村,发挥好社会资本的力量。
  (四)深化农村改革,增加乡村振兴制度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我们将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深入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全面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破解制约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乡村发展活力。主要是四项改革。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当前重点是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的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总结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巩固改革成果。在修改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拓展改革试点,丰富试点内容,完善制度设计。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
  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项改革对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乡村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中央印发文件,作出了系统部署。今年重点是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把家底摸清,年底前要基本完成。扩大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集体产权制度,这项改革到2021年将基本完成。
  三是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重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小农户家庭经营仍将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要正确处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户的关系,既发挥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又要照顾到小农户这个基本面。最近中央出台了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指导意见,通过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公司”利益联结机制,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途径,推动农户小规模生产与现代化大市场有效对接。同时,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经营主体,从小农户中逐步培育一大批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以产业发展和市场经营为纽带,进一步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支持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
  四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小规模经营,必须给予支持保护,包括必要的补贴,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这些年,我们不断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但总的来看,力度还不够,有些方面与世贸组织规则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还不适应。下一步,将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则,强化高质量绿色发展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研究制定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意见。统筹兼顾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关系,调整改进“黄箱”政策,扩大“绿箱”政策使用范围,健全符合国情农情、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五)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必须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现在,一些地方在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农民“局外人” 、“等靠要”的现象,“干部干、农民看”,“剃头挑子一头热”是不能建成美好家园的。今后既要把政府该干的事情干好、干到位,也要做好群众工作,把农民组织动员起来共同改变乡村面貌。要健全农民参与的引导机制,更多采用事前竞争、事后奖补等政策,引导农民办好自己的事。针对当前乡村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太多等问题,创新乡村建设管理方式,规范和缩小招投标适用范围,简化审批程序,为农民参与建设和运营管理创造条件。
  长期以来,全国人大对农业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及时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确保农村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目前还在研究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重道远,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第六篇: 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x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决策部署,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幸福美丽XX,现结合我镇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七届七次全会、X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X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坚定把党建工作融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着力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主要举措

  (一)强化政治引领

  1.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和党章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全镇党员干部自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履行职责、开展工作。

  2.持续推进农村“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开展“四项教育”,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扎实抓好“六课堂”和共产党员示范“三大行动”,定期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党性大体检,严格落实党支部“三会一课”等制度,发挥党支部的主体作用,推动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3.建立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形成以镇党委书记为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镇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农村工作部门抓落实的工作制度。落实“三级书记合力抓振兴”的工作要求,把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每年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

  (二)建强领导班子

  4.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注重从符合条件的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村教村医等群体中择优选拔村党组织书记,鼓励村党组织书记通过依法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逐步优化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结构,2022年底前全镇60周岁及以上村党组织书记比例总体控制在2%以内。

  5.加强带头人队伍培育。按照市、X、镇三级联动培训机制要求,每年全覆盖开展以乡村振兴、环境保护、脱贫攻坚、村镇建设规划等专业知识为重点内容的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推进“村级后备干部选育提能计划”,每个村至少储备2名35岁左右、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村级后备干部。支持和鼓励村干部(村级后备干部)通过电大、函授等方式提升学历,在获得相应学历证书后,按照学费总额的100%给予一次性补助。力争到2022年全镇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村党组织书记达到在岗总数的40%。

  6.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紧扣“三农”重点工作任务,加强干部的平时考核和综合分析研判。用好提醒、函询、诫勉等组织措施,对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镇村干部经常性“咬耳扯袖”,及时纠正乡村振兴中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充分发挥好组织监督、群众监督、专项监督、舆论监督作用,及时调整不担当不作为干部,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成为常态。对工作中有失职渎职、弄虚作假、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干部,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7.完善正向激励机制。根据市中区村干部报酬补助标准调整方案,落实提高村(社区)干部待遇保障,调整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标准。探索建立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奖励制度,集体经济发展成效与村干部绩效奖励挂钩。落实好定期休假、健康体检、抚恤慰问、谈心谈话、党内功勋荣誉表彰等制度。落实容错纠错暂行办法,鼓励广大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干事创业、建功立业。

  (三)建强基层党组织

  8.着力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大力实施农村党建“红色五领”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健全“三分类三升级”长效机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深入开展“村霸”问题专项整治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大力推进“城乡党建结对共建”行动,深化农村党建改革,积极探索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联建机制,稳妥有序推进党组织按产业、区域联建共建。

  9.抓好农村党员“双带双培”工作。依托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党员联系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等,推动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实施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双向培养”计划,全面推行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工作法。持续推行农村党员示范岗、承诺践诺、积分管理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在人居环境整治、“五清”行动中的组织功能和模范作用。

  10.夯实农村基层基础保障。严格落实村级党组织工作和活动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党员教育培训经费、远程教育站点运行维护经费等保障。推进“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规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使用。实施薄弱村、空壳村发展集体经济攻坚行动,按照“市上制定规划、区上制定实施方案、乡村具体抓”要求,引导支农、扶贫等项目资金投向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启动资金投入办法,力争2020年底前全部消除“空壳村”。

  (四)强化人才支撑

  11.培养一批农村乡土人才。深入推进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坚持提质与扩面相结合,分层实施精准培养,到2019年底,实现全镇农村家庭能人占有劳动力家庭户数的100%,到2020年,“治理型能人”“技能型能人”“引领型能人”等乡土能人培养总数达到农村家庭能人总数的20%,“治理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引领型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乡土人才培养总数达到农村家庭能人总数的3%,培养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农村本土人才队伍。

  12.回引一批返乡创业人才。紧扣返乡创业“回家工程”持续实施“金桥行动”,集中引导一批在外流动党员返乡创业,2022年底前每年至少回引3名返乡创业人才。

  13.培养引进一批农村专业人才。大力实施“大学生进农村”计划,每年为引进的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支持大学生到乡村开展公共服务、参与社会治理、创业富民。

  (五)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14.深化乡村社会治理。健全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一核多元”治理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问政平台”,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村党组织书记、班子成员、党员依法兼任或担任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

  15.推动乡村法治建设。建立1支专兼职法治宣传小分队,每个行政村完善1个村规民约、落实1名法律顾问、建设1个法治宣传公开栏、建设1个法律图书室,每个村民小组培养1名法律明白人,为每户农户发放1张法律便民服务联系卡,进一步健全农村法治工作网络体系。

  16.提升乡村德治水平。依托农民夜校开设“道德讲堂”“文明学堂”等,开展“好儿媳”“好公婆”“好妻子”等评选活动,在行政村探索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探索组建村级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和黄赌毒禁委会。面向农民群众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深入开展“践行十爱·德耀甜城”主题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补齐农民群众“精神短板”。

  三、相关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把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统筹安排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考评问责,扎实有效推进。党组织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每年专门研究部署,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党组织书记要亲自抓谋划、抓推动、抓落实,班子成员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强督查考核。X党委要采取随机抽查的形式,定期不定期对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提出具体指导意见,确保工作落地见效。对工作积极、推进有力、成效明显的予以通报表扬;对消极应付、工作不力、进展滞后的予以通报批评。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纳入抓基层党建重点督导、年终目标考核及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注重探索创新。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X委部署要求,积极丰富完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措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方法,充分依托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平台,大力宣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在全X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第七篇: 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 工作也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和目标。但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各方凝聚共识、集合力量、奋力攻坚。
  一、存在的问题
  (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乌海市以工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城市,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较低,自1976年建市以来,除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外,第一产业占比均未超过5%。其中2010年至2016年,第一产业占比均小于1%。从第一产业增加情况看,乌海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平稳,2012年至2016年平均为4.76亿元,2016年达到4.88亿元(2017年数据暂未公布)。从投资完成情况看,虽然乌海市2017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高,同比增长73.52%,但总量仅完成2.1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小。
  (二)农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设规划相对落后。一是水、电、暖、路等基础设施是按照自然村标准建设,导致天然气、排污管网、供暖、供水、公共厕所、垃圾清运等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二是与城区相比,农区交通、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三是农区在房屋修建、乡村企业选址等方面缺乏前瞻性,整体规划存在不足。
  (三)“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乌海市农业产业工人、科技人才队伍以及农业部门工作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科技力量薄弱等问题。与此同时,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宣传及法律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牧区公路网络,加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管理维护。围绕蓄水、保水、节水的目标,建设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根据地下水资源条件,有步骤地开发地下水资源,完善现有灌区节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农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农区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展“清脏、治乱、增绿”三项行动。
  (二)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和服务手段。积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努力在农区建设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积极支持农牧科科技户发展。支持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到生产一线服务和创业。加大统筹协调,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增强天气科技应用水平,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能力。
  (三)培养新型农民。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开展实用型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培训,注重提高农牧民市场意识、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推动高等学校、可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市场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技术研发鲜明,并努力将取得的科技成果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四)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整合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为农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着力培育发展智慧农业产业。加快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体系及网络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扶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五)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立足地域优势,完善规划体系,切实落实各项政策,推进特色葡萄(酒)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供给水平,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协调推进农业循环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发展。推进土地流转,支持农牧业合作社实现集约化生产。

第八篇: 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

  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建议市人民政府和有关工作部门:

  1.加大财政和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事业。

  2.深化农村改革,尤其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引导土地有序流转,为城乡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加快完善农村水利、电网、道路、网络通讯、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满足农村居民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的需求。

第九篇: 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1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保障能力弱。西吉县经济总量小,人均占比低。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62亿元,人均1.22万元,占宁夏全区人均3.63万元的33.6%,占全国人均4.29万元的28.44%;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8亿元,占财政支出50.08亿元的3.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61元,占全区人均10738元的77.86%,占全国人均25974元的32.19%。财力弱,社会财富总量小,办大事、攻难题缺乏经济实力。1.2自然条件差,雨养农业占比重。县域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薄弱,全县242万亩耕地中可灌面积仅占5.8%,水平梯田占51.4%,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任务长期而艰巨。1.3农业结构不优,产业体系不健全。全县种植业区域布局科学规划引导不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不突出,结构欠优化,粮经饲比例失调;农业内部结构倚重依轻,种植业占比偏重,养殖业占比偏轻,林业经济稀少;一二三产业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接二连三发力点不多,动力不强,造成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少。1.4农业装备科技薄弱,生产体系落后。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和国家、自治区大力支持,全县农业机械装备和科技支撑有了很大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和农业现代化要求还相差甚远。种养殖标准不高、产量低、成本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少,科技含量低,深加工短缺,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原因塑就了西吉县落后的农业生产体系,是实现农业强身健体提质增效,推进产业兴旺最大的制约。1.5提村级组织作用发挥不强,农村治理待提升。一些村级组织班子不健全,党支部核心领导作用发挥欠缺,工作支差应付,“软”、“推”、“磨”现象严重,缺乏生机和活力;一些村级组织班子成员年龄偏大,政策文化素质偏低,凭老经验、老方法办事,领导力、号召力、执行力、落实力偏弱;一些村级班子成员作风不实,服务群众意识不强,群众基础差;一些村庄宗族、家族势力抬头,搬弄是非,干扰民主选举,影响村规民约实施,影响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乡村治理有效提升。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县情民情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瓶颈、短板、弱项,靶向施策,破题解难,趟出路子,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农业农村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2.1推进农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要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农业发展质量。2.1.1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崛起推进马铃薯、草畜、特色蔬菜、杂粮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点。马铃薯产业要坚持走“种薯繁育、鲜薯外销、淀粉生产、主食开发”四薯并进的路子,进一步提升脱毒种薯生产、优质商品薯种植、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快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草畜产业要坚持走家家种草、户户养畜,小群体、大规模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并重的路子,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技术支撑,推进草畜产业扩量提质。特色蔬菜要以节水灌溉设施建设为保障,坚持果菜和叶菜并重、设施和露地并建的思路,发挥好气候冷凉,生产环境清洁优良优势,算好北菜南下时间差,打好市场空挡牌,提升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小杂粮产业要把传统种植优势和新品种、新技术结合起来,推进标准化种植,加大精细化加工和差异化营销工作力度,实现小杂粮,大产业,高效益。2.1.2推进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要认真实施好“农村电子商务筑梦行动”计划和“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计划,借助“互联网+农村扶贫电子商务”平台,构建多元、开放、规范、诚信的电子商务网络和物流服务体系,提升农产品电子商务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水平,力推农民网上开店创业,扩大西吉县马铃薯、西芹、小杂粮、牛羊肉等特色优质产品网上销售,实现线上、线下齐发力,实体、虚拟同驱动。2.1.3推进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农业休闲、康养、采摘、教育、传承、旅游功能,选择自然资源、交通基础条件较好的乡村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精准打造一批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示范片区,突出“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打造,扶持发展特色农产品、红色旅游产品、手工刺绣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大力促进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2.2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发展新动能改革创新是优化农业农村资源要素配置,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2.2.1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推进农村“放管服”改革,加快完善便民服务事项流程再塑,推进农村“不见面”审批规范运行,为农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审批服务,方便群众同时,增强政策透明度和政府公信力;加快农村宅基地证和房屋产权证“两证合一”工作进度,规范工作程序,盘活农村房产资源,丰富农民财产权;全面开展并高质量完成村集体清产核资工作,摸清村集体各类资源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种类规模,依据政策赋予相应权能,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农村集体股份权能改革,推动农村资源资产向资本转化,推进农民向股民转变,实现农业农村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发展质量提升。2.2.2推进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以壮大发展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提升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能力和带动能力。要引导和强化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与其他农户构建利益共同体,为其他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农机作业、优良品种推广、测土配肥、统防统治、农产品销售等社会化服务,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经营模式创新,促使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能人真正起到领富、带富、推富的作用,拓宽农民致富路。2.2.3加强新型农民队伍建设构建广覆盖的农民培训就业服务体系,围绕农时季节和农民需求,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技术应用能力。努力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和“大能人”,使他们成为带头创业致富、带领农民增收的生力军,强化新型农民队伍建设,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2.3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提升生态宜居水平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2.3.1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以实施“农业绿色发展”行动为引领,全面压实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全面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认真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计划,以点带面推进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加大残膜回收治理力度,力争农用残膜回收率和加工利用率达到90%以上,基本解决困扰农村的白色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难题,加快实现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以有机、绿色、健康为目标拓宽农业功能,提升农业价值,为农业绿色发展、永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3.2大力推进农村生态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掀起新一轮全民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热潮,重点推进乡村路边、水边、房边绿化美化;坚持不懈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封山育林工程建设,实施好精准造林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把所有天然林纳入保护范围,巩固提升封山禁牧成果,进一步做好农村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围绕一树、一果、一花、一草,强化村庄、庭院生态林业建设水平,实现乡村庭院四季花果飘香,打造生态宜居的家园。2.3.3努力破解农村生态环保难题聚焦群众反映的突出环保问题,要以整治河道采砂、排污、倾倒垃圾、废弃农膜塑料秸秆焚烧、病死畜禽乱扔乱埋、柴草杂物乱推乱放等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教育引导、处罚惩戒并举的办法,打响农村生态环境保卫战役,集中开展整治修复行动,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果。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用能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要让群众满意度、幸福感更加殷实。2.4推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群众文明程度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保障。创新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对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意义重大。2.4.1坚持不懈加强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以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活动为抓手,加强对农村婚嫁丧葬、人情交往等文化习俗的正面引导,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引导群众远离黄赌毒、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婚育新观念,全面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运用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等乡风教化资源,推动形成新习俗、新风尚。2.4.2坚持不懈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抓好文化下乡、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村级文化示范点等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开展送戏下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文化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进农村等活动,提升文化惠民水平。以农家书屋为载体,组织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提升群众文化素质。2.5夯实基层基础,推进农村治理新提升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健全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促进农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2.5.1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主题,全面落实好“三大三强”行动,着力强化村级组织运转保障,着力强化村级班子能力素质建设,着力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切实增强农村党组织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号召力、战斗力;要以做实农村党组织评星定级为抓手,科学发挥正向激励和反向监督机制在推进村级组织建设中作用,促进村级组织建设水平提高,功能作用充分发挥;要以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为硬手,拓宽选人渠道,创新选配方式,坚决调整“一大三低”型村党组织书记,为村级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让村级组织焕发旺盛工作热情。2.5.2全面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牢固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要健全农村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构,理顺工作机制,强化力量配置,严格考核督查,压实工作责任,确保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把信访诉求解决在基层;要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传销等违法犯罪,形成震慑犯罪的高压态势,提高群众安全感。2.5.3全面加强农村微腐败治理全面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围绕农业、教育、民政、扶贫、财政、医疗、社保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实现各领域专项资金规范化管理。严厉整治涉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让农村苍蝇、蚊子无生存之地,还农村一片清廉净土,为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施永.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N].乐山日报,2018-06-16(003).

  [2]黄琪玉.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学习体会和思考[J].人民政坛,2018(6):14-16.

  [3]禤培浩.对山区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8(13):132-133.

  [4]王芳.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J].农家参谋,2018(9):10.

  [5]任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与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23-25.

  [6]蓝海涛,涂圣伟,张义博,等.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8(4):60-63.

  [7]李群辉.“四力齐发”助力护航乡村振兴战略[N].永州日报,2018-03-28(005).

  [8]冯振东.关于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与思考[N].延安日报,2018-03-12(003).

  [9]宋秋.昌图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6):207.

  作者:王文林单位:宁夏西吉县马铃薯产业服务中心

第十篇: 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

  7月27日至8月2日,参加了县委组织部在浙江大学举办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务干部培训班。杭州的炎热抵挡不了大家学习的热情,浙江的人文理念之先进、生态环境之优美、乡村振兴之实践令我大开眼界,深受震憾。

  对浙江精神、浙江经验、浙江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通过老师授课和现场观摩,深刻认识到近年来浙江的发展变化,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把落实中央的要求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优势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的生动体现。

  一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浙江省面对资源短缺制约、环境压力、“成长的烦恼”,创造性提出了“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涉及到经济、社会治理、文化、生态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之后又根据形势的发展、任务的变化,作出了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清廉浙江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浙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印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的伟大成就。

  二是规划蓝图,久久为功。16年来,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绘就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的富春山居图,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干”的定力。

  三是依靠群众,转变服务。“枫桥经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再次证明走群众路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法宝,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推行群众和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撬动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营造更优良的发展环境。

  四是树立导向,形成氛围。“七一”前夕,浙江表彰了100位担当作为好干部,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营造干部敢干事、愿干事、能干成事的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推广干部担当作为的“九种精神”。

  对当前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作为组织委员,怎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

  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理清“振兴什么”“谁来振兴”“怎么振兴”等关键问题。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振兴的责任落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建立健全乡、村两级抓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健全乡镇党委每月研究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村党组织书记定期交流等机制。二是突出村党组织领导地位。强化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突出政治功能,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行“四位一体”村级治理机制,全面清查村干部涉黑涉恶违纪行为,把扫黑除恶与加强农村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营造清朗环境。三是打造过硬农村带头人队伍。通过拓宽选育渠道、加强教育培养、完善考核激励、畅通晋升渠道、提高待遇保障等举措,推进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四是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深化党员冬春训、党员示范岗、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积分管理、民主评议等做法,通过党员示范带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农村乡风文明,提升乡村民主和谐水平。五是打造服务型党组织。一方面,改变观念,加强学习,提升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着力服务群众,了解村情民意,从抓好群众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强力支撑,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广泛引进人才。一方面,要大力实施本土人才回归工程,完善政策激励机制,鼓励返乡农民工、回乡大学生、退休人员、退役军人以及其他人才返乡进村创业;另一方面,积极招录公务员、事业人员和乡村振兴专干,充实基层工作力量。要善于挖掘有一定技能、技术的“田秀才”“土专家”“种养殖能人”建立本土人才库,发挥本土人才的作用。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民颁发执业、培训证书,同时注重提升学历。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扶持一批农民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三是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阵地,加强农村文艺骨干、民间艺人、专业人才等的扶持和培养,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等文艺活动锻炼人才。四是组建“两支工作队”下乡驻村帮扶。选派专业对口、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组建乡村振兴工作队和科技人才服务队,扎实开展驻村帮扶、科技帮扶。

  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旺则农村旺。绿色引领,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新业态。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健康养生”“现代农业+电商”“现代农业+文化”等美丽经济。二是发展新型服务业,盘活农村资源,拓展农民创业就业新途径。推进乡、村、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建设,广泛吸纳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社,积极参与生态养生、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美丽乡村等新兴服务业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强化电商企业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产销对接,鼓励社会力量运用互联网发展各种亲农惠农新业态、新模式。

第十一篇: 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

  (一)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四)在“用”上见实效。要强化“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针对乡村干部等管理人员,可以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在福利待遇上,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第十二篇: 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不少乡村长期处于边缘地带,发展严重滞后。农村人口流失、空心化、边缘化、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已成为农村留守人群的主要构成部分。农村环境破败,昔日的“乡愁”正在逐渐消亡。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平衡,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发展提质增效。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共中央深谋远虑、高瞻远瞩,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明确,从生产发展、生态建设、精神面貌、社会治理、生活状态五个方面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总方针。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贵州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重视,在全省抓了500个示范村,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有些地方抓乡村振兴思路不清、方向不明、措施不实、推进行动迟缓、发展变化不大等相关问题。为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切实解决贵州农村存在的现实问题,现就如何抓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几点建议。

  一、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明确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体现“富、学、乐、美”的内涵,因此,各地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总目标,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突出特色,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思路,坚持“以县为主、农民主体、规划先行、生态优先、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五靠优先”(靠公路沿线、靠旅游景区、靠传统村落、靠园区、靠民族村寨)选点抓好示范,整合资金、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以项目为载体,以增收为目的,加大投入、强化整合,推动农村“综合发展”“各美其美”“从物到人”,成为产业发展、生态改善、社会和谐、乡风文明、基础牢固,宜居、宜商、宜游的美丽乡村,打造贵州美丽乡村升级版即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二、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明确重点建设内容

  (一)实施“环境整治工程”,着力推进“美在农家”建设。积极开展以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民居住环境功能化改造,不断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民居住品质,打造生态特色农村。一是整治农村面源垃圾。打一场农村面源垃圾“歼灭战”,对残垣断壁及废弃建筑进行拆除,对陈年垃圾进行集中清理,让乡村焕发新生命。二是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机制,完善垃圾收集设施,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解决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相关问题。三是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立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长效化、常态化制度,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每个污水处理站点都有人管理,实现一次建设、长久使用、持续发挥效用。四是持续改善村容村貌。以脱贫攻坚为载体,集中实施村组道路绿化亮化,真正落实“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分类模式,真正实现城乡垃圾收集转运网络全覆盖,持续改善村容村貌。

  (二)实施“产业提升工程”,着力推进“富在农家”建设。坚持现代农业发展定位,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结构调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标准打造农业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壮大实体经济经营主体,培养致富带头人,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升现代农业集聚化、融合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完善配套体系,确保每个村有1-2项主导产业、每户有一项稳定收入来源,让农业吸引人。

  (三)实施“社会建设工程”,着力推进“乐在农家”建设。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推进村务民主协商,发挥各类人才、新乡贤等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行家风、村风、党风教育,以好家风带村风促党风。

  (四)实施“文明新风工程”,着力推进“学在农家”建设。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新风。加大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同时加强培训教育,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内生动力。

  (五)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巩固提升基层组织保障。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打造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敢于担当、战斗力强、带动力强的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引领乡村振兴新航向。精心选育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团结带领群众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决策部署,汇集起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磅礴力量。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乡村振兴筑牢基础。二是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加强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把基层党员群众的思想、智慧、力量凝聚起来,齐心聚力投身乡村经济社会建设,激发建设美丽家园的内生动力。

  三、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强化工作措施

  (一)抓好生态引领。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乡村振兴”规划建设,高标准抓好顶层设计,坚持群众积极参与、户户规划到位的原则,既讲“面子”、又讲“里子”,把生态、环境、村庄等外在美和产业、人文等内在美统一起来,完善区域总规、控规和其他各类规划,突出乡村的生态特色、形态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指导“美丽”的系统建设。

  (二)抓好融合发展。按照“立足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产业调整,立足农村、跳出农村抓农村经济发展,立足农民、跳出农民抓农民增收致富”的思路,将“乡村振兴”建设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将“乡村振兴”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有机联系,通过对乡村生产生活功能、现代服务功能的提升和完善,实现农业与旅游产业、加工产业等其他产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互动发展,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美丽乡村”的活力。

  (三)抓好城乡一体。将城市的要素向农村延伸,让村民享受和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体现“乡村振兴”的内涵美。统筹推进农村路网、电网、供水网、互联网、公交网、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幼儿园、医院、学校、图书馆、体育场、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优质教育、文化、卫生等资源向农村汇集,提高城乡共享水平。同时,创新体制机制,把城市要素融入农村,把农村资源引入城市,让城市要素和农村资源产生价值交换,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第十三篇: 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

  农村发展,离不开村两委的作用发挥,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是“一班人”的“班长”,要充分发挥“三个作用”,要带头搞好各项工作,模范地遵守各项制度,努力通过自己的模范作用,带动村两委干部做好工作,促进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组织作用。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经常组织“一班人”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提高“一班人”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要经常组织班子成员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和本村工作任务进行研究讨论,推进基层治理;要经常主持召开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班子自身建设。

  表率作用。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的责任要求大家必须成为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上级批示决议的带头人,成为生产、工作、学习的带头人,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带头人,成为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带头人。

  协调作用。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正确处理好同委员的关系,遇事多同委员商量,发挥他们在各自工作中的作用,并注意协调他们的工作。当委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热心帮助他们解决,并主动承担责任;对委员在工作中发生的矛盾,要及时进行调解、疏通,使“一班人”互相支持,搞好团结。只有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的作用发挥好了,才能带动支部或村委一班人“九牛爬坡,个个出力”,带领群众走向振兴农村经济、强村富民之路。

第十四篇: 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引擎。以福建省乡村振兴战略为研究对象,分析福建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推进福建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福建省;乡村振兴;对策建议

  推动新时代福建特色乡村全面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对福建“三农”工作要求的使命担当,是“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奋力推进新时代新福建建设”的内在要求。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以相关政策文件为依据[1],对福建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对策建议。

  1福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深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新进展,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2]。一是农业综合生产力稳步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粮食总产量连续保持稳定,7个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1.1万亿元。其中,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等5个产业的全产业链产值均超千亿元[3]。二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5年完成造福工程扶贫搬迁87.9万人,脱贫11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8%下降到0.02%。三是农村生态建设持续加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率先推行河长制,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森林覆盖率持续位居全国首位。四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更加安定稳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年累计增长超过45%,收入增幅连续7年高于城镇居民。五是基本实现村村通硬化公路、安全饮水,4G网络和高速宽带全覆盖,偏远建制村“五通”问题基本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取得积极进展。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垦改革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改革有序推进。

  2福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困境

  福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农业农村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福建省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发展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小生产与大市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不畅,优势特色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产品多而不优、产业大而不强、品牌杂而不亮。二是农产品阶段性供需不协调局面依然存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存在不少问题。三是农业生产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还比较突出。四是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滞后,建筑布局比较散乱,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五是农村党建等基层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人才支撑不足,乡村治理能力有待加强。六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仍较大,城乡之间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

  3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建议

  3.1统筹协调城乡发展规划布局。乡村振兴关键要保护好乡村。坚持“五个留”规划理念,引领乡村振兴沿着正确方向进行,确保振兴后的乡村“像乡村”“是乡村”。强化县域空间规划约束作用,开展“设计下乡”,全面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推动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三规合一”。结合村庄特点和资源优势,分类推进乡村发展,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提升农房单体个性设计水平,保护建设富有特色的“福建民居”,避免千村一面[4]。3.2加快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一是完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促进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二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完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5]。三是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体系。着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强化产业园区载体建设,加快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要素跨界配置,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是拓展外向型农业发展体系。发挥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闽台合作先行等优势条件,促进闽台“农业+”新型业态合作和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3.3加快打造清新美丽乡村新名片。一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形成“投入减量化、生产清洁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废弃物资源化”的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二是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一革命四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把乡村家园建设得更清新、更美丽[6]。三是深入实施乡村生态保护和修复。完善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健康稳定田园生态系统,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促进农村产业提档升级。3.4加快推进农村文化繁荣兴盛发展。一是强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乡村精神风貌,全面建设新时代文明乡村,奠定乡村振兴的思想道德基础。二是弘扬八闽优秀乡土文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促进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融合发展。三是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围绕实现文化小康,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均衡发展,推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享有更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

3.5加快开拓现代乡村善治新局面。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优化村党组织设置,深化推广“中心村”党总支、“跨村联带”“村村联建”党建模式,实现“强带弱”“大帮小”,推进组织共建、党员共管、服务共联。二是完善乡村自治体系。创新基层管理服务,完善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协商制度,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三是健全乡村法治体系。加快提升乡村法治水平,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四是重塑乡村德治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导农民讲道德、守道德,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3.6加快实现乡村民生福祉再上新水平。一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做到脱贫“摘帽”不摘政策、不摘责任、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确保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二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投资建设效率和运营管护水平,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体发展。三是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地方政府应将民生资源向农村倾斜,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乡村公共健康事业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3.7加快构建要素双向流动新机制。一是推动八闽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强化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完善农村人才激励引导机制。二是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市场、要素,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制度性供给。三是畅通乡村振兴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形成多元投资格局。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11-09].

  [2]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统计年鉴[EB/OL].[2019-09-11].http://tjj.fujian.gov.cn/xxgk/ndsj/.

  [3]福建省人民政府.2019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EB/OL].[2020-01-21]

  [4]刘水强,王周火,刘雪婷.邵阳市域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43-48.

  [5]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7):5-12.

  [6]蔡丽君,潘京.以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农业经济,2018(4):41.

本文来源:http://www.rubber-label.com/bg/139494/

为您推荐

标准化幼儿园创建工作汇报集合3篇

汇报,汉语词语,[释义](动)综合材料向上级报告,也指综合材料向群众汇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标准化幼儿园创建工作汇报集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标准化

2024-02-02 08:48:21   标准化规范化汇报材料   标准化管理6个方面  

上半年机关党支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汇报【六篇】

“廉政”一词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现在所说的“廉政”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后来,廉政中的

2024-02-02 07:56:19   2023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2023年党风廉政工作要点  

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情况汇报范文(通用8篇)

汇报是向上级机关报告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使用的公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情况汇报范文(通用8篇),仅供参考,大家

2024-02-02 07:48:22  

政协党组工作汇报3篇

意识形态,哲学范畴词汇,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也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下面是小编

2024-02-02 07:32:22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教育整顿个人检视情况汇报范文(精选16篇)

通常是数字的名称,或者是某个物体的计量单位。一般指一个生物个体或是一个群体中的特定主体。个体的哲学意义:个体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社会地位、能力、作用上有区别

2024-02-01 20: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