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案范文(精选3篇)

更新时间:2023-03-19 来源:活动策划方案 点击:

【www.rubber-label.com--活动策划方案】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滕王阁序教案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滕王阁序教案1

  【教学目的】

  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四、背诵课文2—5段。

  【教学设想】

  以诵读法学习本文。

  一、阅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二、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三、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写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通读全文。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四库全书总目》谓“勃文为四杰之冠”。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司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2、写作背景

  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另说此文应为“二十六”岁时作,似以此说为是。

  高宗时,洪州都督阎公某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675)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下了《滕王阁诗序》。

  3、关于滕王阁

  “江南三大名楼”(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之一。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诗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二、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基本流畅。

  三、检查朗读情况。

  1、找学生读,正音。

  2、朗读指导:句子节奏划分

  节奏的划分,关系到诵读时语气的准确性。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如:豫章/故郡。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①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②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③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④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⑤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②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③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④都督/阎公/之雅望。

  3、再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或自由读)。

  四、理清结构,把握段意。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同时交代了自己有幸参加盛宴的情况。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写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1—5段,背诵第2—5段。

  二、重点语句分析。

  【教学步骤】

  一、检查朗读情况:准确、熟练。

  二、翻译并分析第1段。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1段。

  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

  3、朗读第1段。

  三、翻译并分析2—3段。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2—3段。

  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

  (1)第2段写滕王阁在山水之间。

  (2)第3段登阁远望所见山川之美。

  (3)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

  故曰一色。千古绝唱。

  同时,“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一句中自成对偶,叫“当句对”,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朗读、背诵第2—3段。

  四、翻译并分析4—5段。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4—5段。

  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

  (1)第4段写宴会盛况,兴尽悲来,感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路。

  兴因何来:“爽籁”、“纤歌”、美酒,文士相聚,“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贤主、嘉宾)。

  悲从何至:可知而不可更(盈虚),不可至(南溟、北辰),不可越(关山),不如意(仕途“失路”),聚短终散(萍水相逢)。

  (2)第5段言自己虽遭时命之穷,但正因之以自励,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3)赏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理想。表现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4)学习+创新,写出好的语言。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庚信《马射赋》)

  “旌旗共云汉比高,锋锷与霜天比净。”(王应麟《困学纪闻》)

  “浮云共岭松张盖,明月与兰桂分丛。”(《唐德州长寿寺舍利碑》)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班固《后汉书·马援传》)

  (5)“四韵俱成”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3、朗读、背诵第4—5段。

  五、作业

  1、背诵2—5段。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6—7段。

  二、归纳总结骈文的特点及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积累实词义项及虚词用法。

  【教学步骤】

  一、查2—5段的背诵情况。

  二、翻译并分析6—7段。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6—7段。

  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

  (1)第6段自述身世及怀才不遇的苦闷。用了大量的典故,涉及到大量的人物:终军、班超、宗悫、谢玄、孟母、孔鲤、杨得意、司马相如、钟子期、俞伯牙。可见,要想写好文章,要多读,要积累。要“厚积而薄发”。王勃不是典故、人物的堆砌,而是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两者有机结合。光积累还不行,还要会用,为我所用。

  (2)第7段回应盛宴,答谢主人阎公,收束全文。

  3、朗读、背诵第6—7段。

  三、关于骈文

  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六朝骈文的句式多以四、六句为主,但常常夹有杂言。唐代开始,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骈文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四、写作特点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五、检查课后练习三、四的完成情况,讲评。

  六、作业

  1、默写2—5段。

  2、做“基础训练”。

滕王阁序教案2

  教学目的:

  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4、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

  虚词的用法。   

  5、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2、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

  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1、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

  虚词的用法。   

  2、文中的语言和大量的典故。 

      3、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鹳雀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

         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你能列举几个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就的《滕王阁序》。

  二、作者简介:

   1、学生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通,向朝廷表荐,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乾封初年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一文,被唐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补为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他的父亲也因此而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7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三、写作背景:

         滕王阁是唐高宗李渊的儿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旧址在现在江西南昌赣江水滨。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 

  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叫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四、解题:

  1、名称: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 

  2、滕王阁:

  滕王是唐高宗李渊的儿子李元婴,滕王阁是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

  3、序,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序”部分。

  宴集序: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赠序: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4、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其主要特点是:文章句法结构对称,词语对偶(结构);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声韵);注重藻饰和用典(修辞)。 

  5、骈文的朗读指导: 

  四字句读法: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读法:①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②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③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④谁悲/失路之人;气凌/彭泽之樽 

  ⑤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读法: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潦水尽/而寒潭清   

  ②龙光/射/牛斗之墟 宾主/尽/东南之美     

  ③都督/阎公/之雅望    

  ④秋水/共长天/一色 

  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疏通文中字词:

  翼轸(zhěn)         襟(jīn)三江       瓯(ōu)越

  徐孺(rú)             陈蕃(fān)         阎(yán)公

  台隍(huáng)          棨戟(qǐjǐ)        懿(yì)范

  襜帷(chānwéi)        胜饯(jiàn)        潦(lǎo)水        

  俨骖騑(yǎncānfēi)    崇阿(ē)           鹤汀凫渚(tīngfúzhǔ)  

  绣闥(tà)             雕甍(méng)        纡(yū)其骇瞩 

  舸(gě)舰             舳(zhú)           雨霁(jì)

  孤鹜(wù)             彭蠡(lǐ)之樽(zūn) 遄飞(chuán)

  睢(suī)园            睇眄(dìmiǎn)      天高地迥(jiǒng)

  帝阍(hūn)            多舛(chuǎn)       涸(hé)辙(zhé)         

  赊(shē)              东隅(yú)          阮(ruǎn)籍

  钟悫(què)            舍簪(zān)笏(hù)   叨(tāo)陪         

  捧袂(mèi)            盛筵(yán)         梓(zǐ)泽         

   2、自读课文,把握诗文节奏。

   3、讲解第一段重要词句:

   4、分析第一段词句:

  襟三江而带五湖

  名词的意动,以为襟;以为带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下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名词作状语,像雾、星星一样。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美。

  交:动词用作名词,交界处;尽:副词用作动词,都包括,都是;美:形容词用作名词,才俊,俊杰。

  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

  定语后置句。

  千里逢迎

  千里:数词用作名词,千里而来的客人;逢迎:迎接,今为说话做事迎合他人。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腾、起: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定语后置。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宾语前置。

  五、赏析课文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写出洪州怎样的特点?

  由古及今,道出洪州历史的久远。 

  2、“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又写出怎样的特点?

  由天及地,写洪州界域的广大。

  3、洪州的地势怎样?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雄州雾列”“台隍枕夷夏之交。” 

  写出洪州的地理位置和地势的雄伟。

  4、“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俊采星驰”“宾主尽东南之美”传达出怎样的信息? 

      “物华天宝”概括洪州的繁华富庶;“人杰地灵” “俊采星驰”“宾主尽东南之美”形象说明洪州一带人才济济--人物之盛。 

  5、如此灵秀美丽的地方,一定也会产生杰出的人物吧!作者是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等词语盛赞主宾的文韬武略。

  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6、作者写参加宴会的人物,既有点的描写,又有面的描写,请逐一指出?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点的描写)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面的描写)

  7、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8、最后,作者谦逊委婉地介绍了自己参加这次盛会的`原因。 

  小结:第一段紧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节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重要知识点:

  二、讲解第二、三段重要词句:

  三、分析第二、三段

   1、诗句重要信息提取:

   A、第二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给我们透露了什么信息?

  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第二句:描绘秋景,尽展秋山秋水。 

  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优美环境和气势。 

  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周围之景。 

  B、第三段也是五句话,分别又给我们透露了什么信息?

      第一句:两个三字句,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 

  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C、按思路背诵这两段。

  2、二、三段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试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景物的。 (提示:可从景物描写的视角、顺序、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 

  a、找出这两段表示颜色的词语?

  寒潭清、暮山紫、层台耸翠、飞阁翔丹、青雀黄龙。由此可见景色的描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试分析这一句写景效果? 

     雨后的积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上句的“寒潭清”,着色淡雅,下句的“暮山紫”,着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照之中,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色,真可谓是绝妙之笔。

  小结:景色色彩变化之美。

  a、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顺序?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把滕王阁周围

  的景物描摹出来,这是近景;

  其次是中景的描写,“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极写山峦、平

  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泊的迂回、曲折;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以下的描绘,则再现了一幅水天浩淼远景。 

  作者由近及远地铺展开去,把远近的诸多景物编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秋日滕王阁的全景图。

  小结:景色远近变化之美。 

  a、分析“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的写景艺术手法?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由两组镜头剪辑而成:上有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下有阁道丹彩欲流,借助视觉的俯仰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既突出了阁楼的高耸壮观,又展现了高台的绝妙景色。

  小结:景物上下浑成之美。

  a、“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哪些景物是实写?哪些又是虚写?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作者任凭听觉,进行联想,用虚写的手法传达了远在“彭蠡之滨”的渔歌和雁声,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

  小结:景物虚实相映之美。

  3、这两段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4、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小结: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节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内容:

  二、讲解四五段词句:

  三、分析第4段:

   1、“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两句起过渡作用,从写登览之乐回到写宴会。

  2、哪些句子是直接写宴会欢乐的场景的? 

  “爽籁发而清风生……光照临川之笔。” 

  写宴会欢乐场景:排箫清脆,歌声柔美,人物的高雅。

  3、写宴会欢乐场景后作者放开一笔,视野又扩展到宴会之外的诗句是什么?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为下文的抒情张本。

   4、我们看看作者在该段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宇宙无穷,人生渺小。

        “望长安于日下……天柱高而北辰远”“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报国无门,济世无路,怀才不遇。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一问一答,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的自我悲伤的情调。

   5、赏析名句“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

  就顺理成章的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

  “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 

  小结: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四、分析第五段:

  1、“嗟乎!时运不齐,命运多舛。”这是作者感叹自己的命运,作者这样的命

  运他有没有一味的消沉?怎样得知?

         并不没有一味的低沉感伤,而是把人生的失意看作常态。

         作者连用四个典故说明人生的失意是一种常态,并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当然这四个典故我们也不排除这也是作者慨叹年时易往,功业难成。

  2、抒发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赏析名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表现了一种高尚的人生观和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情怀。

  4、“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既补充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又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5、“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是作者自我勉励之辞,他勉励自己什么?

  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6、赏析名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通常,“东隅”已逝,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的提出了“桑榆非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

  7、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

  微讥孟尝,非议阮藉,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小结:感叹自己的命运,表明自己崇高的人生观。

      第二部分:(4~5)紧扣“饯”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第四节

  一、讲解6、7段词句:

  二、分析6、7段: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

  表达报国之志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3、作者路过滕王阁的原因及与会的喜悦的诗句是什么?

        “舍簪笏于百龄------喜托龙门。” 

  4、作者写司马相如和杨得意以及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目的是什么?

  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  

  5、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6、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

  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小结: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知己难遇。

滕王阁序教案3

  教学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介绍王勃和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三、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3.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两题。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理解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过程:

  一、赏析第一部分

  (一)集体朗读

  (二)具体赏析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试背课文

  二、赏析第二部分

  (一)齐读课文

  (二)具体赏析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

  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三、赏析第三、四部分

  (一)齐读课文

  (二)具体赏析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⑤“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⑥“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

  ⑦“终军”→表示请缨无路

  ⑧“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⑨“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2.请思考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的作用。

  明确:使课文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加强了文章表达效果。

  四、课文总结

  本文是一篇序,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篇》评:“对众挥毫,珠玑络绎。”

本文来源:http://www.rubber-label.com/hd/194691/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