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研究现状范文(通用3篇)

更新时间:2022-12-16 来源:文书格式 点击:

【www.rubber-label.com--文书格式】

思想政治方面,发音是sīzhèNg是一个中文单词,被解释为思考和做善政。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冠疫情研究现状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新冠疫情研究现状

  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经站党支部研究决定,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雷锋纪念馆红色之旅
  二、活动人员
  全体党员和党外积极分子, 人。
  三、活动时间
  月 日,时间1天。
  四、活动地点
  雷锋纪念馆、雷锋故居、党史陈列馆
  五、活动目的
  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对党的认识,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站党支部组织党员和党外积极分子赴雷锋纪念馆,重温红色历史,感悟革命初心,激发爱国热情。带动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活动结束后,每位党员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活动内容
  1.参观雷锋纪念馆、雷锋故居、党史陈列馆 。
  2.重温入党誓词。
  七、活动准备
  1.活动联络 ;
  2.参加活动人员统计、文字记录、入党誓词及党旗、条幅准备;
  3.车辆及后勤保障 (办公室);
  4.影像记录 。
  八、经费预算
  (1)交通费:1200元
  (2)餐费:20人*40元/人=800元(包括驾驶员)

第二篇: 新冠疫情研究现状

  一、文化馆的性质及作用

  文化馆是政府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它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并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各省市基本都有文化馆,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在相关文化主管部门的组织领导下,积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有着祖先们留下的丰厚文化资源,这是中华民族一种的伟大精神。正是对这一精神的传承延续,才有了今天国家的进步,社会的繁荣。这一文化积淀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勤劳勇敢,更是世界激烈竞争的取胜基础。因此,文化馆就自然担当起宣扬传统文化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担。

  文化馆作为国家文化意志的体现方式,它以时代背景为主线,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各级文化馆对延续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文化馆的建设对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也起到了显著作用。据国家统计表明,新时期的文化馆已经成为了人民文化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成为了国家向人民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的宣传站,成为了现代科普文化面向大众的辅导站,也是我国文化市场和文化改革方向的前沿阵地,对缩小我国城乡文化距离,促进城乡文化结合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说,文化馆在当代群众生活实践中是不可缺少的,并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愈显重要。

  二、目前我国文化馆的发展现状

  发展国家文化公益事业,是政府管理社会的一个重要职能。我国文化馆是建国以后成立的,其建设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国家的大力支持,到目前为止,文化馆已经成为群众文化事业的专业领导机构,也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辅导者。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文化馆的建设有所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现在的发展状况,除去其中的部分办得较为成功之外,其余的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一般是体现在,文化馆在目标定位上的不清楚,没有长远规划,涉及覆盖的人群有限,组织兴办的活动不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呆板单调,组织队伍有了不同程度的弱化等问题。总的来说,现代的许多文化馆失去了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的中心地位,形式比较严峻。当然,在文化馆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又表现出了较为积极地一面。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文化馆过去所积累的有些经验和方法,已经升华成为了重要的科学理论,反映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指导着今后的文化事业不断向前迈进。

  三、我国文化馆建设的现实意义

  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社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局面。文化馆的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一方面,参加活动的成员出现了较大的年龄跨度,另一方面,活动内容空前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化,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文化水平、艺术涵养和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近年来还出现了包括多媒体,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流行音乐、电脑图像制作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文化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充分发挥公益文化的主导作用,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讲求最大的社会效益,满足公众的精神文明需求。面对新的形势变化,我国文化馆在组织建立群众文化教育团体时,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背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文化专业人员。提高文化馆干部素质,转变当前文化队伍的现状,建立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文化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文化馆的团队建设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关键,社会文化活动因为拥有文艺团队的支撑而备受欢迎,而文艺团队也因为社会文化活动才能尽情展示各自的风采。所以,我国文化馆在进行社会文化建设时,应把团队建设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由此可见,文化事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的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保证,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这样,人民群众、参与人员在开展的活动中才能得到教育和锻炼,思想文化境界和人格素质得到提高和改善,为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第三篇: 新冠疫情研究现状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当下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凸显,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辽宁省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变离不开其服务业的现代化改进。而集群化发展是发达国家以及国内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因此,加快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进程,合理引导其良性发展,推进集群化的发展态势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以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的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查阅国内外研究成果,探讨本文研究的机理;其次,论述相关内涵以及现状,在综合分析之后提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再次,全文在以上理论讨论的基础上,选取辽宁省 14 个地区 2004-2013 年十年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集中系数、层次分析方法,从集群视角做进一步的综合评价。分析表明:
  
  (1)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式发展并不明显;(2)14 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很大;(3)现代服务业对该地区总体的经济实力有很强的要求;最后,本文分别从政府和市场协调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发挥科技创新与人才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通过这些对策和建议拟解决阻碍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问题,希望能够在充分发挥集群作用的基础上,促进辽宁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提高其在与全国各地区比较中的地位水平。
  
  关键词:集群,现代服务业,集中系数,层次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cluster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industry, the northeast area revitalization plan and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in Liaoning depend on the improvement of its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But the clusterdevelopment is the mainstream not onl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also domesticdeveloped areas .Therefore,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clusterin Liaoning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lusteringsituation which should be guided reasonably.
  
  This paper takes the cluster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s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s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methods.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studies on the theories with reference to results at homeand abroad. Secondly, it discusses connotation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utsforward a series of problems after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es. Thirdly, it selects 14areas in Liaoning province about ten years of data during 2004 to 2013.It takes factoranalysis, concentration factor and hierarchical analysis for further comprehensiveevaluation from the cluster perspective. Analysis shows that: (1) the development ofmodern service industry cluster in Liaoning is not obvious.(2) there is a great gapamong the 14 regions.(3) the cluster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requiresa more comprehensive economic strength. Fourthly, this paper respectively takesmeasures in the government and market coordinated function, strengthens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tc. At last, it gives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whichare used to solve the further problems in industry structure and regional structure,hoping these measures can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industry in Liaoning.
  
  Key Words: cluster,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concentration factor, analytic hier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 2 章 现代服务业及产业集群的内涵与分类
  
  2.1 现代服务业及产业集群的内涵
  
  2.1.1 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含义
  
  2.1.2 产业集群与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内涵
  
  2.2 现代服务业与产业集群的分类
  
  2.2.1 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2.2.2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分类及特征
  
  第 3 章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状况分析
  
  3.1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现状
  
  3.1.1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平稳
  
  3.1.2 现代服务业地位日益突出
  
  3.1.3 吸纳就业能力强
  
  3.1.4 固定资产投资增多
  
  3.2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较低
  
  3.2.2 内部结构不合理
  
  3.2.3 地区发展不平衡
  
  3.2.4 外资利用率低
  
  3.2.5 与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服务需求不匹配
  
  第 4 章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综合评价
  
  4.1 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评价方法选择
  
  4.1.1 多指标评价方法简介
  
  4.1.2 数据的采集和说明
  
  4.2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条件
  
  4.2.1 指标选取
  
  4.2.2 因子分析
  
  4.2.3 综合评价
  
  4.3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经济效率
  
  4.3.1 指标选取
  
  4.3.2 因子分析
  
  4.3.3 综合评价
  
  4.4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水平
  
  4.4.1 集中系数的产业集群测度方法
  
  4.4.2 辽宁省各地区集中系数横向比较
  
  4.5 辽宁各地区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综合评价
  
  4.5.1 层次分析法
  
  4.5.2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各元素权重系数的确定
  
  4.5.3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综合得分的计算与分析评价
  
  第 5 章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对策
  
  5.1 注重政府和市场角色的平衡
  
  5.2 构筑集群发展的基础环境
  
  5.3 加强集群内关联性
  
  5.4 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的贡献
  
  5.5 建立标准化的现代服务业信息系统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自二十世纪末以来,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遍及全球且日益增强的劳动分工,接踵而来的产业结构升级,脱颖而出的现代服务业地位也在不断加强。其发展有利于发挥城市的经济功能,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这些突出功能不仅是优越于传统服务业的不同之处,更是成为在当今国际潮流发展趋势中的突出优势。
  
  2012 年国家为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开设了一批综合性试点地区,其中就包括辽宁省,从此以后,辽宁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开始加块。据 2013 年辽宁统计年鉴显示,其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 9.2%,增长速度实现“三高”,即高于其第二产业、其地区总值及全国服务业增长速度的百分点分别达到 0.3%、0.5%、0.9%;2012 年全省服务业占地区 GDP 比重 38.7%,比试点前提高了 1.6%,扭转了十年来占比持续下滑的趋势,一系列有关数据都表明了辽宁服务业的发展的数据显示其发展水平在快速提升。而在利用外资方面,辽宁现代服务业于 2014 年前三季度达到 50.5 亿美元,同比增长 24.32%,占全省的 24.39%;其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占 52.84%,利用外资的比重超出其服务业近 3 个百分点,说明了辽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近些年备受外商的青睐。
  
  1.1.2 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讲,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与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彼此相互关联[1].研究一个地区某个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在把握总体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更好地规划调整该地区产业的发展前景。本文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思考:第一,当前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显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产业集群成为其中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依据集群发展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升级。
  
  改变传统的“二、三、一”的模式,不断强化服务业,这不仅仅是缓解环境压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要求,更是挖掘未来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现如今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对整体结构上,或者全国范围内某个行业的优化上,而类似本文的研究则较少。综上所述,充实区域单个产业的集群化研究是本篇论文写作的出发点。
  
  现代服务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支持因素即为市场规模,而且随着服务水平的提高,市场规模门槛的扩张会层叠式地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规模通常不是一个省市内部可以单独实现的,而是需要与之有地域上天然联系、能实现资源共享、易形成规模市场的相关地区的协同作用。辽宁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道路发展有利于整个辽宁区域继续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走下去。
  
  1.2 国内外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研究现状
  
  一直以来,服务业都在不断赶超第二产业,其核心地位的确定是在 1968 年被美国经济学家维克托·福克斯称作“服务经济”时。现在较多认为的服务经济是指服务经济产值在 GDP 中的相对比重超过 60%的一种竞技状态[2].西方国家对服务业多是有关其区位和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研究以及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的研究[3].并不断的形成有关现代服务业与产业集群的理论观点,主要概括为以下两点:
  
  1、集群发展理论
  
  首先是增长极理论,该理论是由弗朗索瓦·佩鲁提出来的[4].它主要传达的概念是:一个地区的发展总是会相应的产生一个或几个地区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大大加强政府的作用,为发展较快的地区或行业提供特殊的重点培育,力求形成这个地区的增长极[5].这种增长极不仅具有其自身的规模优势,而且会产生连带效应,即支配或乘数等效应[6].这种新的经济力量随着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同时又会产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其次是核心-边缘理论,该理论是 1966 年 J.R.Fridemna 正式提出的该理论。区域经济的崛起由于不同的原因,但是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在一个经济核心区会在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由点到面的发展方式,被称为“核心-边缘”理论[7].当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相互孤立、不关联的区域就会出现外围区的关联与重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地区之间关联度的提高。然而,中心区域存在着自身的六大自我强化与反馈的效应,会对外围产生不利的影响。然而,他在 1991 年发表了《递增收益与经济地理》,这篇论文中新纳入了一些地理成分。核心-边缘理论的研究融入了地理因素的研究指出,该理论模式主要特点集中在三方面:交通费用的降低、规模效应的大小与 GDP 中制造业的贡献[8].
  
  接下来是新竞争经济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Porter 教授提出来,具体理论内容在其 1998 年发表的着作《企业集群和新竞争经济学》中做出了详细的说明介绍[9].企业集群概念是指某特定区域内部相关企业和机构存在着业务上的相关联性。这种形式是其在竞争中优越于其远距离竞争对手且不能被替代或被掠夺的持续竞争力。这种优势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最大化的提高了集群区域内企业的规模效应,这种效应是不影响原有大企业发展水平的,因此,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这种集群是集群内部企业间在相互竞争与模仿的同时降低了操作成本并优化了操作方式。另一方面,企业集群内部的持续创新得到有效的保障,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进入企业的风险[10].当集群形成了一定规模后,内部企业就可以通过集群内的相互联系,增加彼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2、现代服务业发展理论
  
  美国的社会学家 Daniel·Bell 是最早提出服务社会这一新观点的。他收集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中等收入国家和工业国家,重点研究这些国家的城市化率与服务业增加值。他用实证证明了知识、科技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及服务业在部门增长进程的促进作用,在当时社会引起了普遍对服务业发展、面向社会服务的关注[11].
  
  然而,对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研究是源于上世纪末,Scott 对于该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城市中心与郊区发展上,并指出二者之间从点不断向周围扩散的现象,是伴随着新经济的发展以及弹性生产方式的形成而出现的。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促使企业发展呈现分散的趋势,从而加快了区域内部经济成果的分享以及外部经济成果的引进[12].并指出对于 Front office 和 Back office这两种功能相反的现代服务业应该采用不同的布局方式。而具有 Front office 功能应该保持其集聚优势,后者就应该采用不断从大城市中心区域向城市边缘转移的战略方针,这既有利于节约后者的成本,也减少了其前期的开发成本。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他继续提出了“服务集群”的概念,并重点指出最大限度的跟进日益变化的外部联系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网络是必不可少的[13].
  
  除此之外,更有学者提出,伴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最小化的交易成本不能作为其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主要原因,集群化过程中产生的企业当地化以及经济外溢现象也应当给予一定的重视.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在对集群发展的研究中,不论是增长极、核心-边缘理论,还是钻石模型,均指出一个区域的发展进步不是均衡匀速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水平。这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当然,发展较快地区对发展相对较慢地区会发挥重大的带动作用。同时,不论是创新水平的提高、竞争力的加强还是获益风险等方面,均提到了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国外学者在产业间的互动研究中,分析了集群发展的基本模式以及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他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分析其与物流业发展、某地区对大区域产业的影响,以及旅游业对居民收入和就业方面的乘数效应,具体分析其在发展中的影响作用。
  
  1.2.2 国内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研究现状
  
  赵敏在 2010 年对上海现代服务业进行了的研究,这篇论文的研究很具有代表性,这主要是由所研究城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所决定的。
  
  这篇文章主要在讨论了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后,运用了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各个因素,并陈述了一系列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最后从增加投资、加大人才培养以及发挥支撑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这些对策有针对性的提出对促进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对后来学者的研究提出了参考。
  
  沈鹏飞 2011 年对集群理论知识进行了简述后,又进一步对其集聚的演化和发展问题进行了更深的解析。强调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后来又分别从创新、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引入政府规划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发展特色集聚区的措施,对于一个产业的研究,这篇文章从产业升级的角度分析了服务业现代化发展中应该克服的困难,以及如何应对的相关性措施。
  
  祝佳 2012 年以广东省为例提出当产业集聚越来越明显时,其对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促进就越大,而传统服务业的作用则较小。其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对6 大服务行业分别进行了估计后得出结论:广东省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一带,且不同行业的集聚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效应。最后还提出了珠三角在今后发展中应均衡性发展金融业、计算机、软件开发等新兴产业。
  
  张贵先 2012 年则运用了互动分析的方式,研究对象集中在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关系上,通过实证分析和动力分析最后得出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互动作用。此外,还以重庆市产业园区和工园区等的建成及发展、解放碑和万达等商业中心的发展、以及原双桥区汽车城的形成和发展等案例研究得出了二者之间的互促模式[15].文章中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方式指出重庆市第三产业在推进城镇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强。
  
  金梅 2013 年指出集群是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学典型特征之一。在对发展历程分析后,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之后对发展现状,以及其发展的现实条件的陈述;再运用因子分析的方式分析了甘肃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发展条件、经济效率以及集中度水平,最终采取层次分析法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甘肃服务业发展集群化道路中应该克服的困难及可以采取的措施。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的分析主要集中在集群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集聚效应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以及其集群化过程中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上,也有将服务业发展定位在集群化发展道路上的研究。他们都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指出走集群化道路在产业发展以及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作用;集群化道路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不是在产业刚刚起步阶段就直接踏入集群化道路,而是要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具备其发展的条件之后再走集群化道路;也同样指出了产业集聚以及集群化道路中存在的具体障碍,不同地区均有着各具特色的障碍。
  
  针对如今研究现状分析得知学者们对现代服务业集群化道路研究不多,说明本文研究存在必要性。但是专家们对服务业的集群化道路、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及其他相关行业的研究为本文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在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后简单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研究的现状,又陈列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最后是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部分是相关概述部分。主要包括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概念辨析及产业集群与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含义,并进一步指出彼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陈述了现代服务业与产业集群的分类及发展特征。
  
  第三部分是状况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发展的现状进行定性的分析,指出其发展平稳、现代服务业地位日益突出、吸纳就业能力强等发展较突出的部分,之后指出其在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以及外资利用等各种问题。
  
  第四部分是综合评价。在对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的发展条件、经济效率做因子分析以及辽宁省 14 个地区集中系数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方法做了最后的综合评价,得出发展条件、经济效率、集中系数在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道路发展中各占的权重系数,并对得分进行了比较分析。
  
  第五部分是对策。承接第三章中定性分析指出的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第四章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道路中各因素发挥的作用大小,提出克服障碍的对策。
  
  第六部分是结论与展望。主要陈述了对本篇论文未来研究方向的一个期许。
  
  下图为具体的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参考法、比较研究法、学科交叉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因为对于不同问题的研究出发点的不同,方法的选取也在不同程度上选用不同的结合。
  
  本文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的一个结合,研究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参考文献法是论文理论部分主要采用的方法;之后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对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分析;接着采用定量分析,对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的发展条件和经济效率进行因子分析,对其综合水平进行层次分析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从集群视角研究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突破了传统的从集群视角对全国某个产业的研究,具体到辽宁省这个区域。同时,较以前对辽宁现代服务业研究的数据提高了精确度,采用辽宁现代服务业九大行业各个数据的加总,而不是第三产业数据进行的模糊估计值,使本文的统计结果更科学、更具有说服力。
  
  1.4.2 不足
  
  缘于数据统计口径的改变、辽宁现代服务业部分行业及辽宁省 14 个地区数据统计的有限性,部分数据难以采集,有些比较分析更是受时间序列的宽泛度影响,不能进行纵向比较,无法进行指标趋势分析,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研究的严谨性。
  
  同时,辽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集群化尚不明显,集群数据采集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延续当前学者的研究思路,在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采用产业数据取代集群数据。

 第 2 章 现代服务业及产业集群的内涵与分类
  
  2.1 现代服务业及产业集群的内涵
  
  2.1.1 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含义
  
  服务业又称第三产业,可以分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两部分。本文研究的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扣除了批发零售业与住宿餐饮业这两部分主要的传统服务业外的九大行业。它主要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的科技信息密集化、知识密集化和劳动密集化的特点而产生的,为了能够向社会提供更高技术附加值、知识型的服务,从而对传统服务业进行的现代化改造,促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发展中的应用,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16].总之,现代服务业是指将现代科技作为支撑,实现服务方式、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化的新兴服务产业[17].
  
  2.1.2 产业集群与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内涵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是最早将产业集群概念化的学者,他指出外部环境对企业集聚的影响。1990 年波特提出,产业集群是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厂商与其他机构团体所共同构建的一个群体,这些群体在地理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既相互竞争又合作共赢,并形成不同程度纵深关系的集群,这是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同时,波特还提出这种程度上的产业集群在形成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的同时,也加大了知识外溢对集群外经济体产生的影响[19].
  
  然而在概念上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根据产业集群的广泛性应用以及其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得出现代服务业集群是指现代服务业组织结构的一种新表现,这种集群化能够带来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且该领域内产业之间密切联系是一种特定的空间联系[20].
  
  这种集群发展主要集中在其九大行业以及相关联的服务企业、支撑机构形成的空间集聚现象,而这种集群式的发展又不单单是空间上的集聚,而是以集聚为基础却又高于产业集聚。
  
  2.2 现代服务业与产业集群的分类
  
  2.2.1 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尤其是信息软件、金融、租赁、计算机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并逐渐取代部分传统服务行业,成为我国重要方式和支柱产业[18].主要分为如下的九大类,每一类中有包含着不同的行业。其分类详见表 2.1.
  
  2.2.2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分类及特征
  
  关于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分类,目前暂无统一的分类标准,根据参考的文献,大概概括为以下几种:
  
  (1)、原生型集群
  
  原生型集群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本区域内部的自然资源或内部力量等内部条件的先天优势,在这个长期的内生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企业间简单的集合,多表现在产业集聚,并非所有的集合都能产生集群的效果,因此大多数学者将其称作为马歇尔式产业集群。该类集群主要集中于民营性的中小型企业,其本身之间就存在着相互的竞争,较多体现在批发零售业中。
  
  (2)、嵌入式集群
  
  嵌入式集群是介于原生型集群和外生型集群之间,又被称为优势集群,其发展是基于自身发展的一定的基础上,外加政府优惠政策或引导作用,通过资金、技术将其发展壮大,推动其成为该区域内的龙头企业,因此多集中于技术或者资金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对政府引导的依赖性较大,如:金融、软件等。
  
  (3)、外生性集群
  
  外生型集群则是在有限的要素禀赋的条件下完全依赖于政府的计划安排发展起来的,前提条件的要素禀赋多指当地的自然资源或者区位条件,该类集群最典型的代表即为保税区。
  
  (4)、合作式集群
  
  合作式集群是新兴的集群形式,该类合作是基于竞争性的合作,其区别于原生型集群的竞争,合作式集群更有效的促进技术的研发,提升集群内部企业的竞争力。在集群内部企业的发展形式凸显为多个中心企业并存发展,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沟通协调,实现共同发展。
  
  (5)、带动式集群
  
  带动式集群主要凸显在该集群内企业的发展主要围绕着一个特大型的现代服务业为龙头企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特征主要概括为以下:
  
  (1)以知识服务业为主;(2)具有衍生及吸聚效应;(3)促进优势产业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4)具有良好的知识创新机制;(5)具有植根性[21].

 第 3 章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状况分析
  
  3.1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现状
  
  辽宁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始于 2010 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集聚区,建议全省内的各个城区都要建立一个服务业集聚区,且规模要超过 50 亿[22].同时,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中提出应该在生产性服务业、东北品牌旅游业、文化产业方面重点发展,还指出要支持沈阳铁西、长春净月开发区和哈尔滨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发展。
  
  基于以上国务院推进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辽宁省 2014 年启动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四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举全省之力发展服务业,并下发了 1 号文件,在专项资金支持上增加到了 15 亿元。同时为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模式,辽宁省集中支持 35 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使得 2013 年全省重点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增长了 21.2%.这种全面发展的大局面为辽宁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提供了背景。在《全省推进服务业集群区建设四年行动计划》中指出,辽宁省预计于 2017 年实现服务业聚集区 180 个,制定的计划政策中提到每个市都要建成一个大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还包括建成一个CBD中心和一个以上的会展中心,除此之外,还希望发展较好的县市也建成自己的会展场馆。
  
  辽宁省 2015 年响应国家“一路一带”的发展,形成了一批高端服务业集群,主要概括为 8 个境外工业园和境外承包旗舰式企业。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十家境外承包项目的承包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一项目向园区转变;单一向总集成总承包转变;单纯出口向投资贸易融合;简单的市场化工程向国家援外捆绑项目转变等。这些转变不仅是辽宁省对外合作、对外开放的突破,也是辽宁省产业形式的一种改善。
  
  3.1.1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平稳
  
  从总量上来看,根据可比口径的统计得知 1990 年辽宁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仅为 257.89 亿元,2000 年达到 1189.58 亿元,2010 年实现 4828.1 亿元,而 2013 年达到 7530.35 亿元,分别是 1990 年的 29.2 倍、2000 年的 6.3 倍、2010 年的 1.6倍。(为了对辽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行纵向分析,此处选取数据是采用减法,这主要是在受数据采集限制的基础上进行纵向比较的唯一方法,与下文中通过加法采集的数据并不冲突。)从增长速度来看,经过可比数据的计算得出辽宁现代服务业在 1997-2013 年间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幅度,在 2007 年和 2011 年均达到了高峰,两年均实现 19%的增长率,相比来看 2012 年到 2013 年间仅实现了 11%的增长,体现了辽宁近两年其呈现着平稳放缓的发展趋势。具体的如图 3.1 所示:
  
  3.1.2 现代服务业地位日益突出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贡献率来说,辽宁省依然是传统的“二、三、一”结构,第一产业的占比越来越小,自 2007 年开始就一直控制在 10%以内;第二产业则是在波动中缓慢地下降,但占比一直保持在 50%上下,仍占据首要地位;而与第二产业呈紧密相反变动趋势的第三产业则是在波动中有条理地爬升,所占比围绕在 40%,2005 年其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 3295.5 亿元,占比为 40.8%,以此最高点为界限,2005 年后辽宁省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地下降,2011 年又开始上升,出现新的拐点(参见下图):
  
  通过上图的分析得知,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高于 50%,相比国际产业结构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可以得知辽宁转变发展势在必行。
  
  然而,进一步分析得知,辽宁现代服务业占全省生产总值一直在 20%-25%之间,在 2013 年出现最高点 25.3%.虽然所占比重不高,但通过下图所示,其占全省第三产业的比值最高可达 65%,占据辽宁省第三产业的主体部分。
  
  3.1.3 吸纳就业能力强
  
  现代服务业的产值结构与其就业结构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统计数据得知,辽宁省 2013 年总的在岗职工人数达到 630 多万人,其中第一、二、三产业人数所占比重各达到 3.6%、50.2%、46.2%,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从事辽宁现代服务业人员达到 191 多万人,占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 30.3%,占辽宁省全部从业人员的 29.4%.具体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表的数据分析得知,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等四大行业中,前三大行业的占比依次达到 29.6%、16.4%、13.4%,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比重;而代表着该行业未来主流趋势的金融业位居第四位,比重仅仅为 9.8%,为教育业对就业贡献的三分之一;同样具有行业代表性的行业如: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科学研究和技术等的贡献则更低,说明未来其在增加就业方面还具有很大的潜力。
  
  3.1.4 固定资产投资增多
  
  自 2012 年辽宁省颁布实施了 10 项服务业重点行业提速计划和服务业 9 项重点工作方案之后,辽宁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23].2014 年省政府下发了 1 号文件,本级政府用户用于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有了很大的提高,数据显示该部分的专项资金在 3.4 亿元的基础上上升到 15 亿元,除此之外还制定了各项支付奖励政策。2013 年辽宁现代服务业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10949.78亿元,第一次突破万亿,较 2012 年增长了 1.3 倍[24].占辽宁省固定资产最高的是房地产业,其所占比重达到了现代服务业总投资的 63.1%,接下来的行业所占的比重就比较小,主要为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金融;同时,较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增长来看,仅上述的三大行业大于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水平。固定资产在现代服务业上投资力度应该得到不断增加,这不仅仅有利于辽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而优化其产业结构,同时在优化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扩大相关服务产品消费规模方面也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辽宁省三大产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由辽宁省第三产业起步晚,以及辽宁省作为中国特殊的重工业基地所决定的,现如今发展现代服务业显得尤为重要[25].辽宁省能否充分依靠其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吸收大量固定资本,研发先进技术,引进优秀人才,仍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
  
  以上的陈述是针对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过程中发展积极的方面,然而,任何产业的发展并非是水到渠成,一帆风顺的,集群化发展还处于特殊的初级阶段,还是存在着部分相当棘手的问题,下文是影响其集群化发展较严重的问题论述。
  
  3.2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较低
  
  根据前面有关发展现状的论述,虽然辽宁现代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的第一大主体,但是其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仅仅徘徊在 25%左右。在中国产业结构不完善的大背景下,辽宁省的发展较相关省份区域的比较却显示出其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滞后性与缓慢性。
  
  通过下图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市、山东省、江苏省的比较分析可知,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的发展在 2004 年与国家现代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保持持平,并且高于山东省和江苏省,但是远低于上海市的发展水平[26].从辽宁省近十年来发展趋势来看,其现代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值一直保持着平稳下降的态势,与全国以及上海市、江苏省、山东省的发展趋势相悖。
  
  辽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于 2005 年实现了 1660.52 亿元,较 2004 年增加了8.3%;2013 年达到 6862.88 亿元,较 2004 年增长了 3.5 倍。然而,比较近十年来占比发现,其发展在 2004 到 2007 年间出现了“离经”现象,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自 2004 年的 23%下降至 2007 年的 19.5%,只是在近两年才出现了缓慢的上升,于 2013 年恢复到 25.3%.如上图 3.5 所示,全国现代服务业占 GDP 的比值在波动中上升,于 2013 年实现 34.3%的占比,较 2004 年上升了四个百分点[27];而上升较快的江苏省由 2004 年的 22.9%上升到了 32.4%,上升了近十个百分点;发展最快的上海,其现代服务业在 2013 年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 44.4%,一直遥遥领先全国各大省份[28].
  
  近十年的数据比较,不仅显示出辽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上升较慢,同时也显示出其现代服务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较低,产业结构很不完善,对整体的拉动不足[29].
  
  3.2.2 内部结构不合理
  
  本文研究的九大行业,具体的如上一章节图 2.1 所示。然而,现代服务业内部九大行业之间发展并不是均衡一致的,在拉动就业、吸纳固定资产方面都出现了集中性偏离[30].
  
  辽宁现代服务业的各行业增加值的贡献比例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均衡,如下表3.1 所示,2007 年辽宁现代服务业中占比较高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达到 29.48%,而其他行业均在 20%以下,与之发展差距最大行业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比仅为 3.55%[31];2013 年各行业的占比比较突出的分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 21.58%,金融业的 20.95%,房地产业的 18.37%,占比最小的行业依旧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占比较小与之缓慢的增长速度有着直接联系[32].
  
  较 2007 年与 2013 年辽宁现代服务业九大行业的增加值以及几年内各行业的增长速度分析得知,辽宁省内的九大行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 21.06%,其中增长最快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近六年内的累计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4.34%、29.94%,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速度放缓至 14.92%,说明辽宁现代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中在不断地向均衡化发展,其内部结构虽有所调整,但是内部发展还是很不平衡,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
  
  除此之外,在拉动就业方面,在 2013 年其各行业就业结构表格的分析中,得知就业人数中教育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等这些行业中,而具有现代化特征比较明显,代表着未来服务业行业发展方向的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还不足 10%.说明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样才能够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中各行业对人员的需求。
  
  在吸纳固定资产方面,2013 年辽宁现代服务业实现 10949.78 亿元,较 2012年的环比增长达到 0.30,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增长了近 11.04倍,是增长最快的行业[33].其投资最多的是房地产业,2013 年达到 6910.35 亿元,占到辽宁现代服务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 63.1%;占比最小的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仅为 1.3%, 固定资产的投资不增反而出现了下跌,这将不利于辽宁省涉及社会保障的基础建设和更新改造;其次是金融业,其占比为 1.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比重为 1.8%,其严重不足将不利于相关科学技术的开发和研究[34].固定资产的分配严重不均会涉及到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以后快速、稳定、持久发展。
  
  3.2.3 地区发展不平衡
  
  辽宁省十四个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的发展,针对辽宁省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分析主要从辽宁省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和各地区单位的分布数量来分析的。
  
  在各地区对生产总值的贡献上,2013 年贡献值前三的地区为大连、沈阳、鞍山,分别达到了 2128.02 亿元、1934.99 亿元、463.80 亿元;人均总值排名前三的是大连、沈阳、营口,分别实现了 3598.27 万元、2661.25 万元、1576.27 万元,大连市的人均生产总值高于贡献最低的铁岭 7.05 倍,说明在地区间存在着严重的差距;而现代服务业的贡献上最高的三个地区仍旧是大连、沈阳、鞍山,也仅有这三个地区现代服务业的生产总值高于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平均水平,其中大连市现代服务业对辽宁现代服务业总值的贡献占到 31.01%,沈阳市占到 28.20%,两个地区的占比汇总已经占到总值的 58%.各地区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上严重不均衡将会为整体现代服务业未来的集群式发展所需求的区域环境埋下隐患。
  
  在各地区单位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大连、沈阳、鞍山、锦州等地区,而其他地区则相对很少,2013 年大连企业分布数达到 2272 个,超过最低地区铁岭的 94个。企业分布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了各地区从业人员的数量,如下图辽宁十四个地区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与企业单位数在分布图的走势上呈现紧密的关联度。
  
  3.2.4 外资利用率低
  
  辽宁省 2013 年利用外资总额达到 2903996 万美元,其中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为 33.5%[35].而江苏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到了 3329522 万美元,上海 2013年就达到了 167.8 亿美元,显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根据近几年的数据比较,2007年辽宁省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总额的绝对值首次突破第二产业相应值后,自 2011年起三年内其利用外资的总额一直在下滑,辽宁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情况也随着波动。总体上显示出利用外资的不稳定,这不利于外资在促进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36]
  
  .除此之外,辽宁省房地产业 2013 年利用外资额高达577257 万美元,占现代服务业总体比重的 59.36%,外资垄断过于严重,热钱过分集中于房地产业,特别是对于中国整体房价居高的特殊房地产业特征,将不利于该行业稳定发展。针对房地产业占用外资过快问题,其增长速度是文化、卫生产业增速的近 30 倍。利用外资在地区分配上也不均衡,2013 年大连、沈阳利用外资比重分别达到 46.8%、20%,外资在分配上存在着相应的问题。
  
  3.2.5 与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服务需求不匹配
  
  在实现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应忽略第一、二产业的基础作用,尤其是传统制造业集群化发展要求的带动作用。辽宁现代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的不匹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体经济的振兴。这就要求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满足辽宁新兴工业化道路大环境对服务业现代化、集群化的需求[37].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在设计研发、金融服务、信贷物流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还很缺乏,甚至还存在空白[38].妥善应对现有制造业集群在商业集群基础上的发展,实现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共同发展,我们需要形成与辽宁省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地区结构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很大,而辽宁省的传统制造业发展悠久,已经形成一套制造业发展体系及产业集群模式,因此,如果能够使现代服务业满足制造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其现代服务业集群化道路的开发。
  
  利用已有的集群化路线中成型的模式体系,虽然二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在促进经济发展及制定政策上存在的相互的关联性。这种方法有利于其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发展,在考虑其制造业发展需求与问题时,可以从政策制定、完善基础环境等各个方面平衡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得此失彼。开发与制造业发展相匹配的服务需要是从开发市场的角度开拓现代服务集群化道路,未来市场上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

 第 4 章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综合评价
  
  4.1 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评价方法选择
  
  当前学者对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以及对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研究,由于出发点的不同,在进行综合评价时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也各不相同。但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区域经济综合评价体系是重要前提,本文根据当前学者的研究、辽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数据可采用量,构建了新的综合评价体系,并采用了多指标评价方法。
  
  4.1.1 多指标评价方法简介
  
  基于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先前学者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参考了金梅在《基于集群视角的甘肃服务业发展研究》中所采用的对服务业集群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以及研究参考数据的可比性,建立了本文的指标体系,共分为三个准则层次,即现代服务业发展条件、经济效率以及集群水平,并进一步细分为 18 个综合评价指标。这不仅有利于方便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水平与其他地区之间的比较,更是保证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具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如下表所示:

  
  4.1.2 数据的采集和说明
  
  因为 2008 年我国进行的第二次经济普查,以及辽宁省统计数据的有限性,在充分考虑了辽宁省数据横向与纵向的可比性,本文采用的数据是 2004 年到 2013年;同时,由于全国各省份统计口径的不完全相同,此处所做的评价为内部评价,自动放弃外部评价,以免浪费无用功并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在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和选取的时候,根据前章对现代服务业的定义,对辽宁现代服务业所涉及到的九大行业存在相关行业的统计缺口,综合评价部分的数据采用的各地区各行业数据的加总,相对于先前大多学者选择直接采用第三产业数据代替现代服务业数据的做法更据有说服力,参考价值更高;同时基于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对现代服务业的统计以及对集群化数据统计系统均还不健全,下文的综合评价数据并非是集群数据而是产业数据,这也是是产业集群化发展初期采取的主要数据统计方法。
  
  4.2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条件
  
  4.2.1 指标选取
  
  从发展条件分析,所涉及到的因子主要包括: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总量、18-60 岁之间人口数、高中及大专以上在校人口数。

  
  4.2.2 因子分析
  
  下面各个表格说明因子分析及 Factor 子过程中的操作结果分析。
  
  (1)叙述统计
  
  结果表 4.3 列出了 5 个原始变量的统计描述结果。
  

  (2)反映像相关系数矩阵检验
  
  结果表 4.4 给出的是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主对角线元素值为 1,其他元素的绝对值均不为 1,可以看出 5 个变量中许多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

  
  (3)KMO 抽样适度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结果表 4.5 输出结果显示 KMO 的值为 0.697,说明所选变量很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 球度检验计量的检测值为 122.102,相应伴随概率为 0.000,小于显着水平 0.05.
  
  (4)变量共同度检验

  
  如下表 4.6 显示的结果,第三列的 0.995 表示 3 个公共因子变量共同解释了元变量 x1的 99.5%;三个公共因子很好的解释了 5 个原始变量,因为每个变量的共同度已经超过了 99%.
  
  4.2.3 综合评价

  
  (1)总方差因子贡献率
  
  下表 4.7 为总方差因子贡献率,第一个、第二个公共因子的特征根分别是4.155、0.625;结果显示三个公共因子共同解释占 99.718%,而被放弃的其他两个公共因子解释的方差占比不到 0.1%.
  
  (2)辽宁各地区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的发展条件因子得分表

  
  根据上表得出发展条件的综合得分公式 f:
  
  f=(43.621*f1+32.63*f2+23.467*f3)/99.718

        从上表 4.8 辽宁省各地区发展条件的得分表可看出,2013 年,大连、沈阳及鞍山三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条件排名位居全省前三位,而阜新、葫芦岛及铁岭三市排名位居全省后三位,其中,作为排名第一的大连的综合得分为 1.38,紧随其后的是沈阳的 1.36,两地区远高于省内的其他地区。而除了发展较快的三大城市的发展条件得分为正值外,其他地区的得分均为负值,明显较低。上表数据说明,发展条件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情况、人口数、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同时,上表也充分说明了辽宁省内各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4.3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经济效率
  
  4.3.1 指标选取
  
  考虑到辽宁现代服务业数据指标的代表性、系统性和可得性,在对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的经济效率做因子分析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七个指标。

  
  4.3.2 因子分析
  
  该小节的因子分析步骤与上一小节基本一致,因此在如下分析中就简略了步骤陈述,直接显示计量操作的结果。
  
  (1)描述统计
  
  结果表 4.10 列出了 7 个原始变量的统计描述结果。

  
  (2)反映像相关系数矩阵检验
  
  结果表4.11给出的是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显示的结果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3)KMO 抽样适度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结果表 4.12 输出的是 KMO 检验和 Bartlett 球度检验的结果也显示原始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是合适的。

  
  (4)变量共同度检验
  
  根据表 4.13 显示各个变量的共同度超过了 90%.
  
  4.3.3 综合评价
  
  (1)总方差因子贡献率

  
  下表 4.14 为总方差因子贡献率显示因子分析效果很理想。

  
  (2)综合排名
  
  计算综合得分 f 的计算公式即为:
  
  f=(39.252*f1+37.881*f2+18.719*f3)/95.852%


        从上表 4.15 所得综合得分的排名结果可以看出,2013 年,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经济效率综合排名位居全省前列的是大连、沈阳及营口三市,而位居全省最后三位的分别是辽阳、阜新和铁岭三市,其中大连和沈阳的综合得分分别为1.46、1.27,排名紧追其后的是营口的经济效率得分为 0.06,相差较大,而辽宁省其余 11 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均为负值。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得知,综合得分排名较靠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沈阳经济带(如沈阳、鞍山、本溪)和沿海经济带(如大连、营口);而排名最靠后的全部集中在辽西北地区,这主要与其产业结构有着直接的联系。据 2013 年的统计信息显示,辽西北三个地区的第一产业对其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所占的比重依旧高达 20%以上。虽然近几年辽西北地区现代服务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其经济基础相对太过薄弱,而发展相对靠前的鞍山、本溪、抚顺等地区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资金支持,但是从长远目标来看,这些雄厚的工业基础将成为其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阻碍。经济效率综合得分最靠前的三个地区的第三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挥最早,存在着一定的区位优势和省会政治优势。

  4.4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水平
  
  4.4.1 集中系数的产业集群测度方法
  
  根据以前学者的研究经验来讲,评价产业集群程度的方法很多,本文对集群的实证分析主要采用的集中系数的方法。
  
  集中系数表示某地区某产业的产值占该地区所有产业产值的比与全国该产业的从业人数占全国所有产业的从业人数的比值。该方法采用的是相对数值,从人均产值角度的分析更科学,更具有说服力,除此之外,集中系数方法简单易操作,结果直观。其公式为:
  

 

  
  4.4.2 辽宁省各地区集中系数横向比较
  
  经过统计得出辽宁省十四个地区现代服务业的九大行业在 2013 年的集中系数,由于统计口径的修改,2013 年的数据与之前的数据之间无法做比较分析,此处选取的数据仅仅为 2013 年一年的数据。下表 4.16 是 2013 年辽宁省各地区现代服务业九大行业的集中系数表:

  
  通过上表统计分析可知,辽宁省各地区现代服务业各行业的集中系数均较低,说明其集中发展的集中度较弱,实现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区位条件和经济效率不明显,其中沈阳和大连集群发展的环境优势和经济条件比较突出,集中系数大于 1 的比较多。除此之外,铁岭、葫芦岛、朝阳等地区的集群发展的基础条件比较差,主要与这些地区总体经济发展较晚,发展水平较慢的基础条件相关联。
  
  理论和实践证明,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水平不仅受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硬件因素的影响,同时经济市场、制度政策等软件因素的影响作用也很重要。总体来说,辽宁省作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程度不高,尤其是上表中集中系数小于 1 的地区,说明其还存在着不利于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阻碍因素。除此之外,集中系数主要集中在沈阳和大连这两大地区的大部分行业中,说明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往往集中在开放程度高、投入力度大、科技发达、人力资源开发较早的地区。
  
  4.5 辽宁各地区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综合评价
  
  4.5.1 层次分析法
  
  根据以上对发展条件、经济效率的因子分析,以及对辽宁现代服务业各行业集中系数的统计计算,最后对综合得分的计算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又称为专家评分法或文献阅读法,这个方法作为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近些年来被广泛运用。
  
  该方法的基本步骤为:先构造成对比矩阵,即假设有 n 个因素,X{x1,x2,x3,····xn}.根据上述两两因素之间进行的比较,分别取 1-9 尺度,具体含义如下图 4.1 所示。根据先前学者研究各个因素对上层目标影响的强弱层度列出矩阵,在对以上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求出对应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利用 CI=(l -n)/(n-1)公式求出 CI 值。根据现在认可度比较高以及使用比较频繁的 RI值,找到 n 相对应的 RI,具体如下表 4.18.接下来利用 CR=CI/RI,求出 CR,当且仅当 CR<0.1 时,可以认为判断矩阵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许的范围之内。该方法成功的将定性问题和定量问题结合起来,使得问题的分析更具层次化。同时,其缺点是判断矩阵的数值多为所研究问题领域的专家学者的主观确定,存在难以避免的偏差,也有学者提出,当所研究的指标较多时,各个指标之间可能会存在共线性问题。

  
  4.5.2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各元素权重系数的确定
  
  根据上一小节对层次分析法的介绍,首先归纳出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层次分析中第二层次的判断矩阵,如下表:

  
  通过进一步的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首先将 3 个元素连乘并开 3 次方,得出这 3 个元素的几何平均值 b=(0.37,2,1.36)T接下来将 b 进行归一化求出其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 w=(0.09,0.54,0.36)T,在此基础上再利用 Aw=λw求 出其 最大 特 征 值 λmax=3.1 , 接下 来是 对 判断 矩阵 的 一致 性检 验, 即CI=(λmax-n)/(n-1)=0.05 , 当 n=3 时 , 经 过 查 表 的 RI=0.5149 , 求 出CR=CI/RI=0.097<0.1,说明具有一致性。以上分析所确定的各个元素的权重是可用的,第二层指标的权重系数表 4.19 如下:
  
  4.5.3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综合得分的计算与分析评价
  
  根据上小节各权重的确定,可以得出计算出其综合得分公式:

  
  现代服务业的综合实力=发展条件*0.09+经济效率*0.54+集群水平*0.36.

  
  根据上表对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综合得分的统计,得知排名较靠前的是大连、沈阳、营口、鞍山,其综合实力得分分别为:1.52、1.26、0.47、0.33,其中作为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主要带动城市--大连的得分最高,其次是作为省会城市的沈阳,远高于其他各个地区;综合得分在 0.1-0.3 之间的城市为盘锦、锦州、辽阳等;接下来就是葫芦岛与丹东,值得注意的是辽西北三市(朝阳、阜新、铁岭)的综合排名的分值均为负值,与排名第一的大连市相差最大达到 1.6.
  
  上面数据的描述与陈列说明,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与其发展水平、经济效率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一般基础条件好、结构较合理、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其发展就越好。相反,辽西北三市的综合实力较弱的地区,其集群化发展的综合得分也很低。根据对辽西北三地区经济实力的分析,其集群化发展得分低与其产业结构很不完善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 2013 年辽宁省各地区生产总值的比较发现,朝阳、阜新、铁岭第一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 21.7%、20%、21.8%,第三产业仅为 32%、29.4%、28.4%,产业结构的落后与不合理,不能满足其集群化发展的要求。相比之下,该地区工业发展水平也不高,外加不匹配的服务体系,便会形成一个产业结构优化的恶性循环系统。
  
  通过大量数据的采集以及各种分析方法的比较分析得知,辽宁省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此针对发展较快地区与发展缓慢地区今后发展应该采取的政策也应该区别对待,针对具体问题采用不同的措施手段来解决。

 第 5 章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对策
  
  在第三章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的定性比较说明中指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在内部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现代化总水平低、增速变缓等方面。
  
  而第四章通过对辽宁省各地区发展水平、经济效率、集中水平的因子分析以及层次分析的综合得分的比较得出,辽宁现代服务业在集群化发展道路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转型困难、投入开发力度不均衡等方面。针对上面的阻碍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五条建议对策,希望能够从政府、市场角色合理分配、基础设施完善、加强集群内关联性以及科技创新、完善信息系统等方法措施。如下图 5.1 所示:
  
  本文的研究并没有提出相关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中其演化动力是如何发挥的,而是从其发展客观现状提出了该阶段采取哪些措施有利于其集群化发展,如何走上现代化道路,为长期自演化动力的发挥打下基础。
  
  5.1 兼顾政府职能和市场配置
  
  根据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不同,要求政府也相应的采用不同的政策来引导[38].发达国家以及国内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成熟地区的经验说明,辽宁省在推进进程中必须把政府对其集群式发展的影响放在重要地位。这主要是由于辽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依旧处于初级阶段,集群体系还不够成熟,需要政府来扮演“抚育者”的角色,进行不断的扶持与引导。首先,政府必须利用全国对辽宁经济发展的利好政策[39].例如,辽宁经济“三大发展战略”的制定大大刺激了辽宁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这三大发展战略分别从沿海经济带与辽宁沿海新一轮开发战略相结合、沈阳经济区与装备制造业发展相配套、辽西北借助内蒙古、河北、辽宁势力形成特色文化旅游集聚区[40].
  
  在以上相关政策体制之下,辽宁省从本地区的发展实际出发不断消除影响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首先,深化相关国有企业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这既有利于将现代服务业集群化中涉及到的具有相对垄断地位的企业资金分配到中小企业或创新性企业中,更在一方面遏制了辽宁现代服务业垄断行业中的国有企业中层出不穷的贪污腐化现象。其次,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通过放宽贸易、公用事业、金融、中介组织等市场准入条件[41].现如今,辽宁现代服务业在全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期间,在加入 WTO 后 15 年,应该利用这特殊时期各种放宽贸易条件的情况下,发挥服务业驱动代替工业驱动的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各项产业导向政策,法律法规软环境,营造更适合自己产业结构升级改善的大环境,迎来一个全新的突破,摆脱发展初级阶段的状态。
  
  对于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所涉及的生产要素的分配,从来都不是由国家政策、政府推动等宏观调控一家之言所决定的,要充分发挥集群发展下共生效应,实现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双重收益,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必须发挥市场作用。只有在政府的公共政策与市场的需求机制共同作用下,才能够把政府的驱动与市场的诱发作用发挥到最优。因此我们可以将政府的引导与调控作用看作是一种动态的,反映市场变化规律的辅助作用,做好直接干预与间接引导之间的平衡。放任市场在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主要突出在两个方面。
  
  首先,应该尽可能的实现地区内各行业的自由集群,而不是把政府的引导作用。
  
  反之,即便形成了短期内发展较好的现代服务业集群,集群内发展的不平衡也不利于该集群的长期发展。其次,形成长期健康的现代服务业集群也要通过辽宁省各个行业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积极引导非国有市场主体参与竞争,而不是以国有经济占主体地位。同时,针对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占有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多集中在电信、金融、保险、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广播电视等行业)[42];更应该不断减弱自身的垄断形式,参与到与新兴市场主体的竞争中,这需要在政府放宽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准入的前提条件下实现。
  
  整体而言就是,政府作用是不能缺位的,这是由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其长期重工业基地的历史原因造成的,产业在转型中存在的障碍较顽固,这更是其在这个阶段必须依靠的力量。同时,政府的这种宏观调控也不能越位,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虽是新兴产业,但是只有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磨练之后的集群式发展才能够有能力参与更具实力的较量,如此环境中发展下来的集群式模式才能够走的更长更远。
  
  5.2 构筑集群发展的基础环境
  

  辽宁省基础设施的完善首先需要加强的就是辽宁的交通通讯,随着现代物流的迅速崛起,只有构建了现代化、网络化和一体化的交通通讯设施体系,才能够满足对外交通通讯网络的对接,在水、路、空等多方面都实现匹配,与此同时要做到原有基础交通通讯设施的维护、绿化。在建设交通通讯设施后,与仓储物流等相关的服务设施及产业配套条件的跟进也要加快,就好比在各种集资、集力建设类似于“沈大高速公路”这样的八道高速公路,但是因为加油站的缺位服务不健全,依旧不能够发挥高速公路的全方位外部效应。再者,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需要做的是合理布局交通网络,将其纳入全国交通的总体格局的统筹谋划中来合理布局辽宁的交通[43].实现“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的无缝对接,将东西对接、南北贯通相融合,形成立体式的网络交通图,在质量、密度、速度等多方面提升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并且尽可能将这些交通的主干道通过辽宁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区域。例如哈大高速铁路、烟台轮渡、沈大公路、东边道、营口港三期工程等工程项目。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所涉及到的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政策、物流信息三大体系建设的顺利实现,对其发展至关重要。
  
  发达国家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现代服务业化集群发展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载体,三者缺一不可[44].人口能否实现相对集中,对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所需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影响慎重。基于原本发展的顽固障碍,再加上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城市化的发展一直缓慢。克服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发挥很大的刺激作用。然而,城市化道路是大中城市的发展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结合,城市化发展的道路是其与信息化、工业化相结合协调发展的产物。城市化进程对投资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加大城市吸引力;而工业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以及劳动力的再分配、消费能力的开发;而信息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化产业带的形成中[45].
  
  信息化所涉及到的政务信息、城市空间信息和公共商业信息等的数字化,这也是一个资源实现共享,提高信息透明度的过程,很多学者认为信息化水平被看作是辽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基础条件,这就需要各种途径去减少辽宁现代服务业商务成本的运输成本、信息费用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共享导致的交易成本。
  
  现在国家重点指出的网速慢、网络收费高的问题表明,现代服务业发展信息化进程将会加快。以上讨论所涉及到的从政府与市场调节平衡关系以及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都是在不断地规划着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外部形态,因此,其刺激作用不可小觑[46].
  
  5.3 加强集群内关联性
  
  内部各行业中虽有部分行业的市场目标定位于独立发展,但是服务项目之间的产业关联环境也至关重要,只有在和谐的环境氛围中才能够实现不相关产业间的联系,这种非天然的联系在形成初期很不稳定,这时就必须发挥好环境的融合作用。多要素吸引并形成的关联性是实现其拉动发展的建设性条件[47].不管是建立系统化的现代服务业集群产业体系,还是定位辽宁省不同区域之间差异化集聚特色,这种关联性效应都是巨大的。
  
  对于促进辽宁省内部区域间形成集群的发展形态,首要需要解决的是在竞争性的环境背景中国有企业对资源和资本等要素的特权和垄断,通过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带动不同行业、企业间的资金融合,在市场调节下实现互补行业产生共生效应,提高不干涉调解下集群形态的形成。此类集群内部的产业融合为长期发展中产业创新埋下伏笔。因此,对垄断行业经营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来实现公平竞争机制势在必行。打破这种形式下的垄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提高辽宁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关联度,比如辽宁仓储物流、房地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高,在吸纳海内外投资就有更强优势,得到政府的更多财政政策的支持,在做强做大这些优势行业的同时也会加剧其自身的吸虹效应,不利于长远目标的实现。这种内部关联性提高不是拒绝带头行业或者部分行业的迅速崛起,从而通过“先发展带动后发展”的形态模式,而是需要那些因为历史原因或者政府主导的行业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公平的市场竞争中。另一方面是加强其与相关行业之间的关联性,如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制造业是前提,服务业是补充,在对制造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时,相应的一系列对现代服务业需求也应运而生,不断渗透在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管理、融资、物流、销售、售后、信息反馈等各个阶段中。这也是为什么产生了很多呼吁将制造业全过程中涉及到现代服务领域的部分分离出来,将其打包交由中介服务机构做到更专业、更快捷。总而言之,这种打破有利于将垄断行业中的要素禀赋与新兴市场主体公平享受,有利于形成更具竞争性的集团化、网络化、规模化集聚形态。
  
  当辽宁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强彼此之间关联性的同时,也要关注重点行业、示范企业、示范工程的发展以及新兴产业、新型服务业务。这种对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培养,是启动集群发展内在增长引擎的必要条件。截止 2013 年底,辽宁已规划建成的服务业集聚区已经达到 72 个,重工业为主的格局开始有所突破,金融、互联网等迅速开始集群式扩张。有关在实现加强区域内各产业与各企业之间的关联性,关注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在集群形态形成初期的带动作用,可以借鉴参考国内现代服务业集群形态比较成熟的上海金融经济区,或者是与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均要克服产业结构较落后的四川省。因此,集群内关联要将细密的网络集群构建成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也要有充分的竞争,倡导诚信意识和竞争合作精神。
  
  与此同时,针对辽宁省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在注重内部关联性下,注重地区及产业的差异化发展对象及协调发展对象的区别,将能够在更科学化地促进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这就例如把加强关联性作为“大蛋糕”,在做大蛋糕的前提下,切蛋糕的方式应该根据对象特色视情况而定,避免一刀切。针对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对象的划分,基于篇幅的限制,在此不做过多的论述。
  
  5.4 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的贡献
  
  一直以来,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崛起中发挥的作用,并坚持最大化科技创新要素的效应。要充分发挥行业内部的自身优势,如努力提高高新技术成果的使用。随着这些成果产业化、商品化、规模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化、集群化的服务业变应运而生。或者内部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科学研究服务业等)的产业化进程;营造长期高新技术,形成一条紧密的产业链,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形成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区[49].争取将辽宁省建设出一批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通过高新技术开发应用,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为发展中所需的资金要素打下良好的软环境。与此同时,积极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中的企业向清洁生产技术上的开发,有利于集群区域以及辽宁省整个区域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产业链的形成[50].
  
  加强人才培养,发挥优秀科技人才的集聚效应。首先是国内本地区科技人才的培养,在高等院校周围建立现代服务业集群区域,不仅可以实现高新技术快速的转化应用,更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的就业,加大高素质人才在行业集群中的集聚效用。在产、学、研的推动下,将现代服务业集群与大学生就业相结合,双赢局面更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种对人才需求与吸引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辽宁省在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魅力不足的地方,在吸引人才上较弱;二是,对行业集群发展中所需人才数量的需求,并非是越多越好,这个是量的需求不能够有个直观的统计,因此在制定广纳优秀人才方面,并非一步到位,不断根据每个时段对人才量的需求做及时合理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
  
  5.5 建立标准化的现代服务业信息系统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竞争是存在于对数据的掌握程度上,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拥有自己的大数据库对今后的发展将是行之有效的。尽快建立信息管理的网络化,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作用,是政府和企业的重中之重[51].
  
  首先,要引进先进技术充分实现企业与政务的信息化,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要加大各种通信网络的使用 .其次,硬件设施要齐全,加快高速宽带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的步伐,响应总理号召“加速-降费”,不断打造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基础。最后,应尽量打造安全、绿色的信息网络平台,不断完善信息法规,净化网络系统,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反对不正当竞争和信息资源的垄断,保护知识产权,促使良好的信息适用平台和文化氛围的打造。覆盖面广、实用性强的信息系统,这样可以实现各个主体共同使用信息,加大现代服务业经营主体与科技人员成果的交易,促进最新科研成果的应用,缩短了创新产品开发利用并创造价值的滞后期。
  
  完善的信息系统能够更清楚明了的统计辽宁各产业的数据,不仅是在反应发展现状还是为今后数据分析都能够提供一个可靠的来源,当数据系统能够与定量分析实现无缝对接的跨度,那么,对于该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很清晰的作出统计结果,更及时有效的解决现代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以上各个措施的进一步实施还有待长期的观察与监督,相信当每个环节都落实到位,实现各个产业集群都能够规范化、链条化的发展。相信在这样的长期发展下,能够摆脱传统的生产模式以及经济增长的依赖模式,打开新的突破口。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论文先是通过对发达国家以及国内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采用理论分析,研究了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障碍性问题。接下来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对基础条件、经济效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探明了影响其集群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对以上主要因子分析的基础之上,又引进了集中系数,主要从横向对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水平做了实证分析,并对因子分析结果和集中系数结果一并纳入综合评价中。最后现实条件,提出对策建议和战略推荐。论文试图在提升区域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水平的同时,发挥产业关联效应和外溢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结论如下:
  
  第一、政府和市场在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同,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主导作用更强;同时,政府调控的引导作用应该适度,不能过多越位,以防为今后发挥市场作用铺设障碍。就例如在中国经济刚刚开始发展的时期,计划经济中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这是一个产业发展初期所需要的一股必不可少的扶持力量。
  
  第二、现代服务业集群式发展是一个空间概念,具体发展过程中的经济与不经济的效应并非按照预期中规划发展,具体效应还需要以后长期定向的分析。但是,根据当下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互联网相结合的模式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些都是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至于集群化初级阶段能否顺利度过,能否顺利转型,还需要不断地跟踪分析。
  
  第三、在通过对辽宁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分析后,以及综合评价分析得知辽宁总体现代服务业的集群水平还相对较低,差距较明显。如果要突破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摆在集群化、现代化道路上的两座大山,即辽宁的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这两股阻力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更是能够该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其开辟更宽广的道路。
  
  第四、由于对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数据有限,仅采用 2013 年的数据,主要是现如今辽宁现代服务业统计口径在变化,2013 年与之前的口径还未统一,做比较没有现实意义。而 2014 年后的数据还没有整理出来,面临数据纵向分析两难的问题。
  
  本文在研究撰写过程中,笔者虽阅读大量的文献,但因目前统计数据的不完善及统计口径的不一致,为本文数据的采集和甄别增加了难度。希望今后的研究学者能够突破现有的产业数据,采用集群数据分析研究。希望更多学者能够对该篇论文的写作提出宝贵的意见,通过更多的交流提高论文研究水平。由于研究水平有限,笔者深知本文目前的研究还不成熟,只能在后期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完善,也希望本文为今后学者的研究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焦连成。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对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启示[J].东北师范大学,2007(7):118-120.
  
  [2]王选庆。服务经济下的流通发展[D].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2011:24-26.
  
  [3]王一兵。老工业基地振兴背景下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2010(7):56.
  
  [4]王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11(3):55.
  
  [5]沈鹏飞。基于产业升级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研究[N].济南大学,2011(12):24.
  
  [6]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J].暨南大学,2004(6):161.
  
  [7]吴继华。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及其组织模式研究[N].辽宁师范大学,2013(05):5.
  
  [8]刘乃全。产业聚集理论及其发展[N].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11):68.
  
  [9]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0] 杨 永 志 . 基 于 SWOT 分 析 的 河 南 省 产 业 集 聚 区 发 展 对 策 研 究 [D]. 天 津 工 业 大学,2010:111-134.
  
  [11]崔璐。辽宁省程式化进程与服务业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136-168.
  
  [12]任英华。现代服务业集聚统计模型及其应用[D].湖南大学,2010:77-89.
  
  [13]李亚林,袁声莉。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一个集群品牌维护的博弈模型分析[J].第二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暨华东六省一市商经学会第 19 次协作研讨会,2008(06):2.
  
  [14]李志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为例[D].同济大学,2008:68-98.
  
  [15]张贵先。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38-78.
  
  [16]祝佳。产业集聚效应的行业差异分析--基于广东服务业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06):74-79.
  
  [17]杨楠。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J].中国市场,2013(14):62.
  
  [18]编辑部。关于现代服务业[J].中国经贸导刊,2010(19):12-14.
  
  [19]朱彩风。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邮电大学,2009:56-58[20]赵俊平,王智伟。大庆高新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2010(1):15-17.
  
  [21]应勤俭。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及路径选择--基于立足长三角、服务全中国的视角[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4):66-72.
  
  [22]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R].2014(1)。
  
  [23]张琛。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以济南市为例[J].开发研究,2014(8):34-37.
  
  [24]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Advantage: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Silicon Valley 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1):24.
  
  [26]王青。区域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N].长春工业大学,2012(03): 5.
  
  [27]胡正斌。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第三产业区域竞争力研究[N].河南大学,2013(06):3.
  
  [28]赵延年。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的 SWOT 分析[J].现代商业,2011(03):83-84.
  
  [29]李艺,王会军。辽宁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2011(03):899-901.
  
  [30]宋德军。区域服务业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的实证与检验[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04):75-81.
  
  [31]庄惠明,黄健忠,陈洁。基于“转世模型”的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9(03):83-89.
  
  [32]吴宣恭。企业集群的优势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纵横,2002(11):34-41.
  
  [33]刘宇。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关系的研究[D] 东北大学 2008:47-49

        [34]西蒙。库兹涅茨着,常勋,潘天顺,黄有土,等译。各国的经济增长一总产值和生产总值[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6.
  
  [35]哈维·阿姆斯特朗,吉姆·泰勒,刘乃全,贾彦利,张学良,等译。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M].上海人民出版社。
  
  [36]陈栋生。中国区域经济新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7]段利民。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 Grange:检验研究[J].生态经济,2009(7)。
  
  [38]彼得。尼茨坎普。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9]McKee L. David. Service, Growth Poles and Advanced Business. Economics.Service. 2008(2)。99-107.
  
  [40]Robson Peter. The Economics of Integration [M]. London:business, 1984:50-76.
  
  [41]Roberta Ash. The Eme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s in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with SpecialReference to Hong Kong and Guangdong[J]. Asia Europe Journal, 2003, (1): 281-289.
  
  [42]唐勇,刘云业。对广州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9(2):7-9.
  
  [43]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102):147-158.
  
  [44]Theodore W · Schultz.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M].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1961(15): 1-17.
  
  [45]阎金明。环渤海地区经济整合发展的机遇与对策[J].城市探讨与研究,2009(O1): 04-11.
  
  [46]王爱兰。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研究[J].环渤海经济缭望,2006(08): 18-21.
  
  [47]茅媛媛。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N].扬州大学,2010(06)。
  
  [48]Vinod H D,Nonhomogeneous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Applications to Telecommunications[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1972, 3(1):530-550.
  
  [49]KUZNETS. Modern Economic Growth: Rate. Structure. and Spread[M].New Haven: YaleUniversity Press,l971 :32-54.
  
  [50]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1]孙鹏,罗新星。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协同关系研究[J].财经论丛,2012(5):36-42.


  致谢
  
  时间的河入海流,终于还要分头走。短暂的两年半在沈大的硕士生涯就要结束,漫漫论文征程中的艰辛、迷茫、失望与彷徨,帮助了我成长。在此,我要向这一路上对我有帮助、关怀照顾的人,表达我最最真挚的谢意。
  
  首先,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刘柏霞教授,能够在刘老师的门下做学术对我是莫大的荣幸,她知识渊博、和蔼可亲、治学严谨。在论文创作的路上,对我孜孜不倦地教诲,我都受益匪浅。在论文开题阶段,刘老师严格把关,经常在百忙之中与我共同讨论论文的定向问题,一次次的讨论,又一次次的推翻,再接再厉,老师为的就是我在接下里论文的写作当中能够顺利有序。在论文写作阶段,导师不间断的监督与提点,解答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难点、疑点。在定稿期间,刘老师对我的论文认真批改,逐字逐句把关,并提出修改意见,使得我的论文一步步的升华。除了在论文写作上的指导,刘老师在生活中也细心关心我的成长,当我在迷茫、念家时给与了极大的开导与鼓励。这些使雪梅在沈大的学习生活中感到特别的温馨。
  
  其次,感谢沈阳大学经济学院的各位老师,感谢他们在两年来专业学习上的指导以及在论文写作期间给与的无私的建议。感谢我们沈阳大学经济学院 2013 级所有研究生同学的大家长孟老师,她总是给与我们很多的关爱。感谢 2013 级所有的同学,这个集体里每一个人的贡献都填充着一小小块的记忆,是你们丰富了这段历程的色彩,我珍惜这个阶段收获的友谊。还要感谢那些默默支持我的小伙伴们和最亲爱的家人。
  
  再次,感谢给我提供参考的每篇论文的作者,在你们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研究,才完成了今天的毕业论文,你们为我论文的构架提供大量的资料,谢谢!

 

 

本文来源:http://www.rubber-label.com/sx/160341/

为您推荐

马克思主义学习行为表现范文(精选8篇)

概论,汉语词语,拼音gàilùn。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行为表现范文(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篇一】马克思主义学习行为表现  今天

2024-01-23 09:00:21  

教师政治思想表现200字(通用3篇)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

2024-01-23 08:48:23  

镇党委书记检讨书九篇

检讨书也称认识书,是一种常用的日常应用文,是犯了错误的个人或领导向当事人或组织写出的检讨错误、并保证绝不再犯的书信。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镇党委书记检讨书九篇,仅

2024-01-23 08:32:21  

浅谈如何争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通用3篇)

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浅谈如何争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通用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篇

2024-01-23 08:24:23  

执行民主集中制方面存在不足范文三篇

不足是汉语词汇,读作bùzú,指不充足,不够,满足不了需要,缺少或没有,少于,不到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执行民主集中制方面存在不足范文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第1

2024-01-23 08:00:23